标题 | 践行合格课堂 启迪人生智慧 |
范文 | 朱爱平 施俊进 摘要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优质课堂常态化,优质课堂合格化,是课堂改革的一种趋势,势在必行,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一种担当。 关键词 合格课堂 问题情境 生成 板书 聚焦课堂是当今学校提升质量,融入课程改革浪潮的必然行为。2018年海门市推行了“合格课堂”,“合格课堂”基本内容包含师生两个维度,考核师生课前准备、课堂专注、小组合作三个方面共20条。评价时每条3分,有一条不符合课堂评价为不合格。考虑到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超前性,增加了课堂教学亮点,每项加5分。这样,有一个亮点的课堂最多允许20条中有一条可以不符合,否则课堂考核为不合格。 一、阅读,让课堂有了拓展的深度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能够更从容自信,一直以来笔者注重阅读。有了阅读的积累,课堂上能够从容掌握课堂教学环节,知识点上能够进行方法的提炼和模型的归纳,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能适时地穿插一些励志故事,减少了直接的说教而能让德育及时地进行渗透。课堂40分钟变成了愉悦的时光,班级成了我们最想去的地方,生命也多了宽度和厚度。 二、生态,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课堂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介质则是我们的言行举止、课堂教学活动环节。合格课堂评价表,为教师改变原有的定位明确了方向,增加了可执行的抓手,让悬空的理念有了落地感,教师的收获感来源于课堂的实效,而课堂的实效与学生的习惯养成息息相关。评价表的观察要点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要求课堂井然有序、静动结合,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也有合作的思维碰撞,活泼而又不失严谨,要求学生举手率高,目光专注,大声讲,讲清楚,精神饱满,要求教师把每一节课上出班主任的味道,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这些要求无不体现了我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三、情境,让课堂有了思维扎根的土壤 情境,是现实世界的模拟,启迪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对数学思考的向往,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但情境提供的不能仅仅是表面的热闹、形式的花哨,好的数学问题才是数学情境的灵魂,让情境为学生思维的提升提供土壤。例如在教授人教版“22.3二次函数的应用(2)”时,可以这样来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1. 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的高度h(m)与小球的运动时间t(s)之间的关系式是:h=30t-3t2(0≤t≤6),小球运动的时间是多少秒时,小球最高?小球在运动中的最大高度是多少米? 要求:1.独立思考,说出解题思路。 2.根据本题的条件,你能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解答吗? 3.能再增加点难度吗? 情境问题2.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的养兔场,矩形的面积S(m2)随矩形的一边长x的变化而变化,当x是多少m时,它的面积S最大? 要求:1.再次轻声读题,独立思考并解答。 2.小组交流,纠错,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变式1.怎样围可使小兔活动范围最大? 追问:你还能对这道题进行怎样的变式? 要求:1.独立思考,画出示意图或写出问题,小组交流解题思路。 2.组长选择一个最满意的设计展示,其余小组评判其合理性。 好的情境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且结合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参与也有所获得,这样,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抽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总之,优质的情境更能够帮助促进学生高效的数学思考。 四、生成,让课堂给予学生“带得走”的知识。 数学的教学过程侧重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这是一个等待和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活动的环节和方式,结合学生的现状,及时矫正自己教育教学的坐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从讲师向导师转变,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猜想、去探究、去获得,生成“带得走”的知识,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能“用得上”。例如在教授人教版“1.2.4绝对值”一节时,知识再生成可以这样来产生。 1.绝对值是5的数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2.绝对值小于5的数有几个? 3.绝对值小于5的整数有几个? 4.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5.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 6.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出数轴,认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反复感受这一思想的真谛,体验数形结合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充分运用好数轴这一形的工具,达成数和形的和谐统一。在问题2的追问过程中,第一个孩子说有無数个,在大于-5且小于5的范围内的数都满足。第二个孩子补充:这个范围内有整数、小数和分数,所以有无数个。第三个孩子举手补充:小数和分数一样,每个小数都能转化成分数。教师等待中……这时一个男孩再次举手说,这个说法不对,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成分数。孩子在说出自己想法时,很大声,兴奋得有些激动。聆听着,笔者感受非常深刻。这样的过程,哪怕只有一次,都有可能让孩子终生难忘,让他从此爱上数学。 在拓展题中,给出问题:已知|a-1|+|b+2|=0,求a和b的值。大部分孩子都说由0+0=0能得出a、b的值。在追问原因时,有不同的孩子举手,但始终跳不出这个圈子,第五个孩子说出,和为0可以分两类,一种是0+0=0,还有一种是一正一负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0,但因为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因此舍去。当时笔者不自觉地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学生的回答不断完善,思维越来越严谨。教师的每一次等待,都等来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花开的声音吧!把精彩留给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充满着生命力的地方,体会到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真正的精彩,学生的真学才体现出教师的真教。 五、板书,让课堂呈现知识的生命力 王松泉教授形象地把板书称为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教师教学的导游图、学生学习的显微镜、每堂课的眼睛。因此,笔者教授“14.1幂的运算”一课,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学材再建构,更在板书设计上下了功夫。(见图1) 体现思维程序、形成网状的框架结构板书,是如今数学课堂板书的趋势,这样的板书不仅呈现了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更加凸显了知识的生长点,呈现了知识生长的根源,这样既巩固学的新知,又能感受与旧知的联系,让学生构建逻辑连贯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认知系统。有了这样的思维和模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逐步养成追本溯源的习惯! 结语: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尽头,学习,从内化到呈现到优化,长路漫漫而修远!数学教师一样可以把课上出文学的味道,彰显数学文化,体现数学的逻辑之美,如此入心、入骨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爱上数学,迷上数学。行走在践行合格课堂的“追梦”路上,会让人看到更多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亚楠,方均斌,翟金鑫.谈数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四对关系[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7(8). [2]李庾南,陈育彬.中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30例——学力是这样发展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施俊进.学材再建构,在结构中教与学——以“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2018(7-8). [4]林日福.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