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范文

    黄玲贞

    [摘要]议题式教学是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一种有效的教学样态、文章在阐述议题式教学与深度学习的内涵与关系的基础上,以《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议题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57-02

    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议题式教学是落实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是学科核心素养时代一种有效的教学样态。将议题式教学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并发挥其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需要分析议题式教学和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议题式教学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

    1.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并不断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的作用,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缺乏渐悟过程,更谈不上思维训练。在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局限于教材,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知识性,从而被贴上低效、被动、低阶等标签。议题式教学则打破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根据学科知识提炼议题,并紧扣议题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因此,议题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2.深度学习引领议题式教学

    议题式教学具有相对完善的程序,主要包括提炼议题、搜索整合信息、分析与探究问题、内化与反思等。然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课堂讨论和探究性学习的设计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生成的问题思辨性不足。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则需要教师选择适切的议题和材料,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使问题具有进阶性。可见,深度学习能够引领议题式教学,在议题、情境、材料、知识、能力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不是表层的关联,而是基于它们之间存在的意义。

    3.二者共同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学科教学的必然追求。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抓手,开展系列化的学习活动,将知识融于情境中,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育有别于一般能力,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优化教学手段,使学科教学能够抵达学生心灵深处,并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记,从而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得以内化、固化,借助高阶思维促进高阶能力发展。这一教学境界的实现,需要议题式教学和深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通过议题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探究

    要通过议题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深度学习的特点,构建系统性、结构化的路径。下面以《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通过议题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路径。

    1.依附现实情境,提炼中心议题

    议题式教学和深度学习,都聚焦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我們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回归到现实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然地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从而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因此,议题式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依附现实情境,提炼中心议题。在提炼中心议题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还要涵盖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观念,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最后要契合学情实际,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引领学生的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如在《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以“身边违法大观”作为中心议题,让学生去搜集身边的违法事件。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不仅了解到身边违法现象普遍存在,增强了学法的主动性,同时感受到违法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对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2.借助知识整合,优化活动设计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设计,根据中心议题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教师要抓住关键性的知识,将一些低价值的知识进行剔除,或将其依附在关键性、高价值的知识链条中,借助知识的整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综合,实现思维进阶。

    《法不可违》一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笔者围绕“身边违法大观”这一中心议题,按照本课知识结构,设计了四大情境:“违法之相”“违法之害”“违法之因”“循法之策”。

    第一主题情境“违法之相”,侧重引导学生去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违法现象,再对现象进行本质化的提炼,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包括哪些种类。这一主题情境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整合,尽量覆盖多种类型的违法现象。

    第二主题情境“违法之害”,侧重引导学生从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等三个层面,系统化、类别化地了解违法产生的危害,让学生对违法产生的后果获得直观、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受到警醒。

    第三主题情境“违法之因”,侧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违法现象,从多层面、多维度去探究违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原因的探究,既要注重外因分析,又要聚焦违法主体,从内因层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四主题情境“循法之策”,侧重引导学生从违法的原因出发,从内因、外因两个层面,思考怎样遵守法律,从而提高学生法治素养,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3.借助问题导向,引领思维进阶

    高阶思维能力是相对于低阶思维能力而言的,它具有批判性、创新性等特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展议题式教学,围绕议题发挥问题导向作用,可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要发挥问题导向作用,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其次要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再次要使问题形成结构链。问题设计要尊重情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兼顾基础性、启发性、拓展性等,这样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法不可违》一课的问题设计,紧扣四大现实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象进入本质,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走向综合。本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分析身边的违法现象,说说它们具有哪些特征。②根据这些特征能不能给它们分类?③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危害?请从犯罪对象、受害对象、现实环境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④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提出规避违法之策。

    4.注重价值引领,促成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立足于课程特点,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应注意价值引领,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将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促成知行合一。

    在《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一段材料:

    2016年7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给令计划写一封信,向他陈述所触犯的法律类型及其对社会、国家等产生的危害。最后,围绕该案例,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以便同学们从令计划身上汲取经验教训。

    这样就将议题式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了起来,既关注了社会,又促进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紧扣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驾驭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学习,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毕建华.议题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51-53.

    [2]李同.例谈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9):40-44.

    (责任编辑 袁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