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道德与法治课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策略探析 |
范文 | 卢海青 [摘要]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努力探寻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媒介素养融合的途径,通过媒介资源的引入、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理性辨别和客观解读媒介信息,形成正确的媒介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60-02 在大数据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初中生存在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意识不强、阅历有限等问题,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基于此,对初中生进行媒介素养培养刻不容缓。媒介素养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媒介素养是指人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创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探寻教学内容与媒介素养融合的途径,帮助学生理性辨别和客观解渎媒介信息,形成正确的媒介价值观,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目标。 一、妙用媒介资源,整合教材内容,强化媒介认知 强化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在大数据背景下,各种媒介纷繁复杂,进入学生的视野,在给学生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面临着诸多选择的困惑,学生难以从众多媒介信息中筛选出满足自己学习需求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需要,筛选出适合的媒介资源,然后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以《守护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人在危险境地如何求生的有关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进而强化了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视频资料中,还向学生传递了许多如何保护自我的知识,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目前,有很多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考试不理想、与父母发生小矛盾等原因就跳楼轻生,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将真实的视频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媒介资源的价值。 二、组织探究活动,融入媒介教育,深化媒介解读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探究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媒介信息的正确性,提升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教师可将时下热门的影视剧、综艺节目和纪录片等媒介信息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思考、推理,以提升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促进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 如在《做更好的自己》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正确接纳自己,客观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教师引入了江苏卫视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中的速算视频。学生看到很多选手在几秒内就能算出七位数与八位数相乘的答案,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很敬佩,尤其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甚至比自己年龄还小的选手都能这么优秀,切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教师以此组织学生探究思考以下问题:(1)你能在几秒内算出七位数乘以八位数的结果吗?(2)这种成功你欣赏吗?(3)如果是你,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对有关自身的认识进行了表达,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自我。 大数据时代,学生可以接收到海量的媒介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与判断能力,但也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在教学中,教师引入当下最热门的节目,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对其信息内容进行批判性的探究与思考,可以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 三、开展综合实践,践行媒介教育,优化媒介运用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切身经历、体会中,可以加深对媒介信息的认识,并在运用媒介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媒介素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进入媒介机构、进入社区等开展校园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媒介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运用能力,使其媒介素养得到提升。 如在《服务社会》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让学生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进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要针对社区秩序维护、环境卫生、文明停车、文明出入等内容进行了宣传。尤其是针对小区车辆出入行为,教师请小区保安部门的主管进行了讲解,并带领学生参观了监控设备,然后让学生针对以往出现的车辆剐蹭、相撞等事件进行了讨论。同时,教师邀请校园电台媒体针对此次社会服务活动进行现场采访,给予学生表达自己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感受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利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提升學生的媒介素养。 四、立足生活实践,渗透规则意识,生成媒介素养 大数据时代,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多种多样的信息,与此同时,每位公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这就使得很多涉及公民隐私、影响社会和谐的信息被披露,稍有不慎,公民的个人不当行为就会被告上法庭,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将规则意识渗透其中,让学生遵守法规,文明使用媒介,提升媒介道德素养。 如在《遵守规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意识,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手机为话题,引导学生对手机的使用规则进行讨论。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针对手机的合理使用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不使用手机发布有关别人隐私的信息、图片,不转发虚假信息,不发布恶意言论,不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等等。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 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能否发挥积极促进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媒介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以手机媒介为载体,将规则意识渗透其中,让学生以点带面地认识到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 总之,在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素养是人才的必备素养。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介价值观,使其成为合格的媒介接触者和使用者,进而提升其媒介素养。 (责任编辑 袁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