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案导学问题
范文

    黄丽娜

    [摘要]新课改提出高中政治教学要培育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已有很长时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学案导学教学方法在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实践,找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成因。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案导学;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3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0-0063-02

    高中政治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不短的时间,目前是高中政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學案导学实践中,对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卷调查

    笔者设计了针对学生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学案运用情况”调查问卷,选取的调查对象是桂林市第五中学4个班的学生。为了调查学生对于学案中渗透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态度,设计了“你是否喜欢对学案中基础知识过关部分的复述”“你是否喜欢学案中有关解题方法技巧的设计”这两个问题。对于前一问题,学生表示“一般”的是44.1%;对于后一问题,学生表示“非常喜欢”的是36.8%。这说明在学案中渗透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学案对学习的帮助这方面的调查,选择“有助于政治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政治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政治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的选项比例均高于50%。

    笔者又选取了桂林市第五中学、桂林市第九中学个别高中政治教师作为访谈对象,了解一线教师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案导学的看法。在谈到“您所理解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问题时,个别教师认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国家的价值认同、对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应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体现,还有作为未来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和参与。

    在谈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培养”问题时,有教师认为学校教育中,体验探究的课堂教学和学科应试能力培养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社会各单位的配合、政府及各公共事业单位的定期开放与教育职能完善更为重要。

    在谈到“目前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时,有教师指出,现有人教版教材缺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学生缺少社会实践中的过程体验。还有教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不够。

    在谈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问题该如何改进”时,个别教师指出注重学生体验,尤其是公民政治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社会相关单位的教育功能,如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意识等。

    二、基于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案导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案设计不合理

    1.“拿来主义”编制的学案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直接照搬他人、他校的学案,学校普遍只检查学案完成的数量,不检查质量。这样编制出的学案与学情实际不符,极大地影响了学案导学的效果,浪费了教学资源。

    2.习题化学案

    习题化学案即学案内容只有一道道习题,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知识点、合理的设问活动等。尤其是复习课,有的教师想通过让学生大量做题达到使其掌握课本知识、提升学科能力的日标。例如,2015年,笔者在桂林某中学听一节复习课,授课教师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制作的学案内容里全部是练习题,一共有30道单项选择题。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这份“习题化学案”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为学生呈现不同难度的习题,学生写、教师解答,复习课变成了习题课。

    有些教师出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考量,把“学案”变成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探究的是“习题答案”,课后再做该课程的变式练习加以“巩固”,并且接着写下一个课程“学案”上的习题,把做题当作预习、复习,把学案当做习题集。这样的方式与“学案导学”所倡导的理念是大相径庭的,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更不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案导学方法的使用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垮向主动式学习的桥莱

    学案导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自我预习以及课堂上的独立探索与相互讨论,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案,以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对学习内容展开初始认知;以开展活动促使学生向较深的层次进行探究,深化认知活动;以诊断评价引领学生弥补知识空白、矫正认知结果;以系统总结引领学生建构个体认知体系。学案导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转变,是连接两种不同性质学习方式的桥梁。但是在学案导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还是把知识“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做笔记。如上面提到的“习题化学案”,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案,在课堂教学中也没有开展对知识的探究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是表现在翻书找答案上,学习仍然是被动的,学案导学方法的使用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跨向主动式学习的桥梁。

    (三)学案导学方法的运用中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1.学案导学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指导

    许多教师将教辅资料上的题日直接运用到学案中。课堂上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却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课堂氛围很活跃,但是思维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

    2.用“学案”代替“教案”

    有的教师备课不写教案,把每个课时的学案整理在一起当作教学设计。备课时就在学案上标出题目的答案,并简单地加以分析归纳,将学案和教案混为一谈。教师在设计学案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备课的时候却缺乏深度思考,在“备学生”“备教材”时的研究、分析和教学环节取舍方面往往欠缺考虑,将“学案”替代“教案”的备课方式导致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的实施环节中一味地按照学案的流程进行。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的答案不完全一致,哪怕是正确的也会被教师否定。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学案代替教案讲授知识点,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不能起到运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课后没有对学案学习效果巩固建立指导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当堂掌握”,就是“当堂大题量训练”,因此将理解性掌握简化为机械的强化训练,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做习题。但是在上课前,学生只是通过学案预习了课本和相关材料,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因此,课堂上大量的练习对于他們而言是不合时宜的。

    三、高中政治课学案导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缺乏激励教师编制优质学案的条件

    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缺乏编制学案的热情。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认为编写学案工作量很大。一个学案的编写,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研究当前所带的学生的学情,然后上网查阅资料编写学案,这是一天之内无法完成的。教师只有在下课后,甚至是下班时间完成上述的工作。每一本书有几十个新内容,教师要编制几十个学案,教师编写学案后,还要备课、编写教案、做PPT、上课、批改作业等。所以,教师不得不从网上下载他人、他校的学案给学生使用,或者随意编写。

    (二)缺乏正确的课堂引导策略

    1.缺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策略

    实施学案导学的前提就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预习,对知识有初步了解、有疑惑。教师通过在学案上设计“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哪些是概念、哪些是新课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指导学生小组内互帮互助,在课前交流讨论中解决一些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2.缺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策略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的主动参与、发表对知识的见解、积极讨论是内因。可是在学案导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都是“满堂灌”,如上面提到的“习题案”,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三)引导教师解读课标的力度不够

    访谈中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表示不了解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有部分教师虽有简单了解但不够深入,而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已有明确阐释,由此可见,一线政治教师中存在不重视课程标准的现象。

    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重要参照,也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导向。如此重要的文件会被忽视,除了教师自身的问题,也体现了学校层面的理论指导欠缺,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督促教师深入学习和解读课程标准。因此,出现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学校引导教师解读课标的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姚娱香.合作学习,要重视实效[J].考试周刊,2008(2):86-87.

    [2]林崇德.2l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谭斯陌)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