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披文入情 感悟生命
范文

    徐春芳

    [摘? ?要]《散步》是著名作家莫怀戚的佳作之一,该文言简意赅,感情细腻,字里行间展现了作者对父母、对儿女、对妻子的爱。作者莫怀戚在描述生活的寻常场景——散步的过程中,将其对生命、人生的深刻体会寄寓其中。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每个读者都应该静心品读《散步》,以感悟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莫怀戚;《散步》;初中语文;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 ? G633.3?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36-0022-02

    《散步》是著名作家莫怀戚的佳作之一。该文被选入现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曾于1996年被选入新加坡华文课本。《散步》一文笔法精致、意蕴深刻、言简意赅、感情细腻,能给人带来愉悦且丰富的阅读体验。作者莫怀戚在描述生活的寻常场景——散步时,将自己对生命、人生的深刻体悟寄寓其中。这是一篇传递生命意义、展现生命力量的优秀作品。深刻领会《散步》中的生命意识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一、知背景,体人情

    《散步》写于1985年,当时作者莫怀戚的父亲刚刚离世不久。父亲的离世给莫怀戚一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父亲的离世对莫怀戚母亲的打击最为沉重。在失去了丈夫后,莫怀戚的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莫怀戚的弟弟是一名医生,私下交流时曾坦言,他们的母亲正处于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且危险的时期,需要更多的照顾、陪伴和关心,否则恐怕难以熬过那年的冬天。学生在知道了这个背景之后,就能理解作者为何反复强调“春天来的太迟”了。我们都知道,春天总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个春天对于莫怀戚而言,更是多了几分珍贵,因为母亲终于熬过寒冬,走进春天。这个迟到的春天,使“我”暂时放下了对母亲的担心与牵挂,有效地缓解了母亲的伤痛和悲哀,暗示着母亲将会变得坚强、乐观,获得新的活力。这样讲解,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人间真情。

    对于春天,作者在开篇做了这样的描述:“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在作者眼里,这个春天是伤感的,更是要倍加珍惜的。伤感是因为很多老人,没有等到这个春天来临就遗憾地离开人世;要珍惜,是因为这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母亲仍然陪在“我”的身边,这说明“我”的母亲逐渐走出了父亲离世的悲痛,并尝试勇敢而坚强地走下去。作者写迟到的春天,一方面是为了展现内心的焦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慨叹。“熬”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担忧、体谅和珍惜。度过这个冬天对母亲而言是艰难且痛苦的,对“我”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焦熬?在这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里,“我”时刻都在担心母亲能否顺利平安地走过来。令人欣慰的是,冬天终于过去了,春天终于走来了。

    读懂作家作品,体会世间人情。要想读懂《散步》中的生命意识,就务必要了解《散步》的写作背景。我们要明白,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都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文章提及了“我”对春天的珍视和期盼,这样的感情是复杂而深刻的。在这迟到的春天里,作者向读者传递了对生命之脆弱的慨叹,更传递出了要坦然面对生死的观念。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和学会告别,要坚强和乐观地面对困难。

    二、析分歧,懂艰辛

    莫怀戚出生于1951年,写作此文時正值中年,正是年富力强,也是背负人生之重荷的阶段。有人说,生命的境界应该有三种:第一种是知危险,第二种是知荣辱,第三种是知艰辛。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就会对他人多一分宽容与理解,就会努力负担起自己的责任。关于《散步》,作者莫怀戚坦言,其既是写尊老,又是写爱幼,更是写对生命的认识。作者借助散步中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儿子的分歧,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选择与态度,写出了对于一家人互相体谅、共同分担的感动,从而彰显出亲情的温暖、人性的光辉。

    文中,作者的儿子说了一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不仅是对当时其乐融融的真实散步场景的真实反映,也是对作者当时真实生活境遇的呈现。当时的作者既要照顾好年迈的母亲,又要教育好年幼的孩子。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幸福。分歧与矛盾出现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上。年迈的母亲想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幼小的儿子希望走小路,因为小路有趣。而最终走哪条路是由“我”来决定的,因为母亲、儿子、妻子对“我”是信任的、依赖的、尊重的。作为家中的支柱,“我”忽然在走哪条路的决定过程中,深感责任重大。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必须承担起作为儿子、父亲、丈夫的责任。作者所描写的散步过程中的选择道路的场景其实是一种生活常态。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况,在这一阶段,都会面临各种两难的选择。作为一个成熟的中年男性,“我”给出了自己的标准,也为大众提供了参考。“我”懂得母亲身体不便,走远一点就会觉得很累;“我”也懂得儿子活泼好动,好奇心高涨。在两相比较之中,“我”选择了走大路。因为,陪伴儿子的日子尚多,陪伴母亲的日子可以说已经所剩无几了。通过作者的选择,我们认识到了作者的价值标准,也认识到了作者对其子女的教育理念。

    后来,母亲拍板走小路,因为“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理解孙子的期盼与向往。其实,这一选择也体现出母亲对生活的酷爱及对生命的珍惜。于是,就有了“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的画面。生活是充满艰辛的。然而,在克服艰辛的过程中,有家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与自己一起分担,那就是幸福的。

    生活中固然会有无数泥泞和坎坷,但只要拥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就定能无惧风雨。作者通过描写选择道路,以小见大,展现出了生命的哲理:生活中总会面临无数的选择,总会遭遇艰辛和痛楚,但是只要心中有真爱、有责任,我们就定能勇敢地面对一切。作者通过描写道路的选择来告诉每个读者,要学会理解和分担。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的理解、妻子的分担,生活才能“慢慢地,稳稳地”向前。有人这样评价《散步》:“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

    三、品空白,明责任

    《散步》写于莫怀戚的父亲离世之后。在这个迟到的春天里,已经不会再出现父亲的身影了,因而大家对父亲的思念是挥之不去的。父亲的离世,让“我”迅速地成长和蜕变。“我”作为一个中年男子,在父亲离世后,更加懂得了承担责任的重要性。父亲的离世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散步》中,作者没有提及父亲的离世,只是在文章开头,巧妙地留下了空白,以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作者采用了留白的方式来突显对父亲的怀念。

    文章开篇,作者本可以写“我们在田野里散步”,而不必刻意交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这样写,便会让人产生疑惑:“我”的父亲哪里去了?而品读这一空白,读者就更能体悟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就会知道散步的人之中缺失的重要家庭成员——“我”的父亲已经离世了。因为父亲的离世,我们一家都沉浸在无尽的痛苦中。父亲离世后,面对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我”更加懂得了成长和转变的重要性。对于责任,“我”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对于生死,“我”也看得更为豁达。“我”日渐成熟,学会了关爱家人、承担责任,并逐渐从悲痛中走出,努力带领一家人乐观而幸福地生活。可以说,这既是对父亲的告别,又是对父亲所秉持的精神的传承。因为“我”的责任感,使得“父亲”这一称号和其意义得到了恒久的“生”。在没有父亲的散步之中,作者向我们揭示了生与死的哲学要义,即生命的延续是在一次次的死亡和新生中获得的。

    无声的留白,真实的成长。这是一次没有父亲的散步,但是这场散步却与父亲息息相关。父亲的离世使“我”更加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也使“我”获得了进一步的成长。莫怀戚曾说,因为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身心都很脆弱,她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子女的陪伴。父亲的离世,让作者懂得了陪伴的意义。在与父亲的告别中,作者学会了将痛苦放在心底,并懂得了要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加幸福。

    深度品读,感悟生命意识。《散步》的字里行间展现了作者对父母、对儿女、对妻子的爱。《散步》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其中所传达出的生命意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每个读者都应该静心品读《散步》,从而更好地品味生命的意义,深入地探寻生命的本质。

    [? ?参? ?考? ?文? ?献? ?]

    [1]? 余宏輝.莫怀戚《散步》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20.

    [2]? 张薇.句比字栉觅真情:莫怀戚《散步》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9):52-53.

    [3]? 孔令军.亲情? 责任? 生命:莫怀戚《散步》主题三味[J].语文学习,2014(9):36-38.

    [4]? 胡国华,栾珍.丝丝蜜语? 浓浓亲情:莫怀戚《散步》赏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0):78.

    [5]? 李双红.亲情的礼赞,生命的高歌:赏析莫怀戚的《散步》[J].中学语文,2007(24):33-34.

    (责任编辑? ? 王嵩嵩)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