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指向深度学习的英语同主题阅读教学 |
范文 | 谢天 摘? ? 要:指向深度学习的英语同主题阅读教学,以教材提供的主题为主干,基于学生的认知,选择相关联的阅读材料,强化同主题范围的语言知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同主题阅读;思維品质;阅读能力 深度学习是对学习状态的质性描述,涉及学习的投入程度、思维层次和认知体验等层面,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吸收与利用,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和真实问题的解决,属于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有意义学习[1]。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同主题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同主题阅读的教学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由六个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和内容标准。主题语境是第一要素,其中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式学习是核心内容[2]。 以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为导向的同主题阅读,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同主题阅读是对教材语篇的延伸,合适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当中复习教材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避免学生脱离主题语境和主题意义的碎片化、浅层次学习;另一方面能提高阅读效率,因为同主题文章往往在词汇、话题、体裁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学生能更好地举一反三, 实现旧知识的正向迁移,也能不自觉地运用阅读策略与阅读技巧。下面,笔者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Cultural Differences”一课教学为例,介绍英语同主题阅读教学中材料的选择及实施步骤。 二、英语同主题阅读教学中材料选择的两个环节 (一)逆向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逆向思维来设计教学。逆向教学设计共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预期结果;阶段2——评估证据;阶段3——学习计划,强调“以终为始”,即先确定单元预期的“大概念”,再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才设计学习活动。笔者上这节课之前深刻地思考了“学生要学会什么?要做什么?”这些问题,而不是单纯地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的问题[3]。 本节课教材提供的语篇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对话,分别来自中国、文莱和英国的三名学生关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观点上的交流。笔者所执教的班级是文科实验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从学情方面分析,这个语篇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道理也比较浅显,就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但是《新课标》在主题语境中提出能够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构建多元文化视角,教师要树立语言教学和文化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意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学习中外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增强国家认同感,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本节课光教材内容远远不够,还可以增加一个同主题的阅读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而是借助同主题阅读材料,将文化差异这个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升华。由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理解阅读材料,并且能够对文化差异有个正确的态度,即对于他国文化,学生要持尊重、包容、学习的态度;对于本国文化,学生要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做一名文化传播小使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二)根据目标选定阅读材料 相对于“除了理解阅读材料之外,还要对中外的文化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个教学目标,教材文章只是浅显地列举了各国的文化差异,因此,需要选定一个能够进一步深化主题,推进课堂活动的同主题阅读材料。笔者利用英语报纸、网络资源、其他老师优秀课例资料和学生的阅读训练材料等诸多途径,最终在一次集体备课中,从同事的推荐当中获得灵感,想到了一份高考模拟卷中的一个阅读材料“Fish cheeks”(鱼颊)。 这篇文章由著名的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所写。作者出生在美国,她是中国移民家庭的第二个孩子。她的文章多在探索中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被誉为美籍华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Fish cheeks”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自身早年经历描写了一个故事。主人公Amy,暗恋牧师的儿子,一个美国男孩。圣诞节那天,Amy父母邀请了牧师和他的儿子到家里做客,Amy对自己的中国移民身份深感自卑,希望像美国女孩一样热情美丽。所以她的父母和亲友在饭桌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中国传统习俗让她很羞愧,当她父亲将鱼颊夹给她吃的时候,她更是无地自容。但是她父母的爱和语言,让她在日后的成长中慢慢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认同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文中的Amy其实就是谭恩美的化身,她最终成为一名作家,将中国的文化传扬到世界。这篇阅读材料经过改编后难度符合学情,契合主题。 因此,本节课同主题阅读材料的选择,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情,也基于教学目标而确定。 三、指向深度学习的同主题阅读教学实施步骤 (一)了解文化差异,引入活动主题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照由浅入深、层进式展开。首先是对教材文本的处理,让学生了解许多文化差异,相当于一个引入,学生对不同的文化差异产生很大的兴趣。其次,笔者进一步询问:“Should we learn cultural differences?”在学生讨论后列出为何要学习文化差异的原因之后,笔者进一步追问:“When faced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what should we do?”在询问学生如何对待文化差异这个问题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同主题的材料“Fish cheeks”。 (二)基于问题导引,提升思维品质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即找出文中提到的所有中美文化差异。这部分教学起承上启下作用,承接上一个活动“认识文化差异”,转入下一个活动“对文化差异的态度”。在找出所有文化差异后,笔者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归纳出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变化。学生很容易找出,作者由要见暗恋对象的紧张害怕到由父母亲友的行为带来的尴尬,再到故事高潮部分——父亲给她吃鱼颊肉让她羞愧,无地自容,到最后父母的爱让她认同自己的文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接下来,通过三个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问题1:Why did Amys father offer her the fish cheek? What does it represent?(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可以得出,鱼颊其实象征着中国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 问题2:Why did Amys mother give her a miniskirt as a present?(这个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细心体贴的爱。妈妈全程都知道Amy的内心活动,她也知道Amy渴望入乡随俗,成为一名真正的美国人,所以这一细节反映了妈妈对女儿的理解,也为下文的情感变化做好了铺垫) 问题3:After giving the present, why did Amys mother say “Your only shame is to have shame”?(这个问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高潮部分的理解。为什么妈妈会这样说?妈妈是想点醒自己的女儿,虽然她送了一件美国女孩子爱穿的迷你短裙,虽然他们移民到美国,他们可以在外在方面,例如穿着上,像个美国人,但是他们的内在永远都是中国人,永远不能失去一颗中国心,要认可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民族自豪感) 以上三个问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本细节描写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三)解决实际问題,灵活迁移应用 在最后的活动当中,笔者向学生介绍,文本当中的主人公Amy指的就是谭恩美,她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于是笔者设计了实际应用活动,就是设计了一个情境:谭恩美受邀于一个著名的美国电视节目,在节目中,她会谈到自己的早年经历,自己的思想态度变化以及向大家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假设一名学生是谭恩美,另一名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编出一段采访并且展示给大家。 由于前一个单元教授过如何进行采访,而且在课堂前段部分大量充分的铺垫下,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快准备并表演这段小对话。其中有一组男生表演得格外出色,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最后一个环节“介绍一种中国文化”中扮演嘉宾的男生忘词了,他的搭档马上提醒:听说你们中国人在有些场合特别喜欢吃面条。这个男生马上反应过来,说:中国人在生日的时候会吃面条,面条象征长寿。这个活动设计得很巧妙,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在对文本所学内容进行简短阐述后,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学生都很感兴趣,情感态度也得到了升华。 本节课完整地呈现了同主题阅读教学。在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上,笔者非常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综合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动了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他们建构新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任虎虎.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9: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10. [3]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