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展阅读和写作双翼,促语文素养之提升 |
范文 | 吴洁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对翅膀,“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长期的阅读——写作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互补的有机体。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2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认为,写作源于生活,基于阅读;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所以思想、语言、文字训练是一贯的,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因而要透彻地了解课文,触发读书新得,作文新味,并侧重在形式的探究中,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辛苦经营的功力,在历练中获得写作技能,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对翅膀,“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时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哪些学到的技巧方法……因此,语文课堂上,特别是写作训练课上,只有大量的读写结合活动,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觅得锦囊计,落笔妙生花——学会记事之方法探究》教学设计为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给例子,抓好读写结合点 精选教材中名家作品的相关语段为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片段、邹韬奋《我的母亲》中母亲给妹仔讲故事片段、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几个细节,分别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层次写丰富、细节写出彩。 例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2: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然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烦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例3: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节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二、觅锦囊,助推写作思維力 从例1雪地捕鸟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可以提炼出第一个锦囊:在记事时,可以用一连串动词准确、有序地把过程写具体;在例2母亲讲故事的分析过程中,加入与学生习作(母亲每次给我们讲故事都是那么的绘声绘色。她时而放慢语速,娓娓道来;时而加快节奏,扣人心弦。还不时配上生动的表情,有趣的动作。)的比较,帮助学生提炼出第二个锦囊: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②实写与虚写结合。③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最后分析例3时,向学生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并提炼出第三个锦囊:抓住简短的话语、细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加以生动细致地描写,使形象更丰满、使情感更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个名家语段的出示是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循着写作思维由浅入深的发展走向的。雪地捕鸟,一连串动词,很直观,学生一读便知道如何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是浅层记事;母亲讲故事,其中有写作视角的呈现,是“我”的眼中的那位讲故事的妈妈,“我”的眼中的那个听故事的妹妹,还有“我”自己的感受联想,不仅仅是单纯地说清楚说具体,更是说丰富说得有感情了;而最后的《秋天的怀念》的几处细节描写语句,把学生的写作视角引向更细微处,体会细节描写的表现力。三个例子的先后顺序的设定,从写作训练上,由易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生的写作思维力向纵深发展。 三、写生活,聚焦过程性训练 在给出例子、觅得锦囊之后,笔者以“擦黑板”这一贴近学生实际的事情为训练点,通过三次训练:运用锦囊一,把他擦黑板的过程写具体;运用锦囊二,修改“擦黑板”片段,使层次更丰富;运用锦囊三,为“擦黑板”片段增加一个细节描写。添枝加叶,将“擦黑板”所呈现的事、人、情逐渐充实、丰满、真切起来。这个让文章慢慢“长大”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多么欣喜的一件事情。最后布置的作业(教材P32写作实践一)也是贴近生活的材料,将生活移植到课堂,让写作目标明确,让写作材料可视,写出的作文才会鲜活。 教材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有效利用教材来积累素材、掌握技巧,既方便又实用。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长期的阅读——写作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互补的有机体,那么,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作者单位:昆山市第二中学,江苏 昆山215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