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共生视角的名师发展新路径
范文

    何云 姚丽芳

    摘? ?要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名师的引领,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块土壤,新时代的名师应把握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教育教学规律、课程改革动向,确立自主成长的愿景,做学校发展规划与育人文化的重要参与者,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成长的重要示范者,做外部调试和内部优化的重要宣传者。

    关键词

    名师发展? 学校规划? 课程开发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名师的引领,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片土壤。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铸就了许多名师,他们是一群有磁场效应的教师,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一种“共生效应”,名师在其中往往起着领衔示范、辐射引领的作用,能够在协同合作中带动教师群体和学校的发展。名师成长诚然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心智模式有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名师成长又具备共同的基本特质。寻找名师的共同基质,在新时代新格局下,探求名师成长的新路径,才能破译名师成长的密码,进而有效地推动更多名师更快地成长。

    一、做学校发展规划与育人文化的参与者

    1.“人本”规划,自我实现担责任

    学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名师如果能够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助力学校发展,同时把终身学习看成是人生的使命,就必然能影响学校的文化底蕴,影响周边的教师和学生。

    (1)名师是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2009)提出著名的“沉浸理论”中指出,沉浸是人们“在内在动机驱使下从事具有挑战性和可控性且需要大量技能活动时的一种心流体验”,也就是一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让人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同时让人变得充满能量并且获得持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由此观之,名师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持续建构,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初心,方能“静其心,精其术”,打破旧思维,不断建构新理念、新思路,使自身的专业素养臻于完善。最后能够通过反思性实践和合作交流,“著书立言”,形成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丰厚自身积淀,引领学校新发展。

    (2)名师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导航者

    一所学校的共同愿景,是促进学校教师个人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它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共同持有的目标和希冀,包涵学校的办学理念、教风、学风等方面。共同愿景是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与灵魂,应该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讨论而确立。而名师更应用做事业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将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融为一体,主动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想法和建议。其次,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提高站位,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极参与学校目标定位与策略措施制定,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地工作。

    2.以文化人,潜心问道担使命

    名师要担负起学校育人文化建设的重任,参与到打造优质教育环境的工作中去,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名师良好形象,在耳濡目染中向善、向美、向上、奋进。

    (1)名师要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引领者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1]。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在符合教育规律前提下的独特价值追求,提炼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它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区域的生态、学校的定位。名师的文化自觉应与学校文化相生互动。学校的文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显性的例如挂在墙上的校风校训、规章制度等;隐性的如师生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要把显性文化转化为隐性文化。

    文化是一個学校的内涵,而内涵决定着师生的素质,师生素质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景。名师是学校的一张张名片,更应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倡导者,成为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代言人。

    (2)名师要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践行者

    名师应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应成为学校育人文化的践行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德为先,利用各种教学情境,渲染营造育人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二、做学校课程开发与教师成长的示范者

    名师之名,在于辐射引领。因此,名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课程建设中来,为学校的课程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名师的品牌效应,以点带面,以优秀个体促教师群体,助推学校提速发展。

    1.开发课程,展示风格气韵深

    (1)名师应成为学科融合的推进者

    名师成长过程中存在“师承效应”,简而言之,也就是“师承折半”,即徒弟的才学一般只能达到师傅的一半。由此,名师的成长往往具有“转益多师”的规律,不少名师通过“博采众师之长”,以跨学科、跨学段、跨地域的方式汲取不同教学风格、思想,从而在多元融合中超越前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跨界思维是推进学科融合的原动力,能够帮助名师突破自我局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名师要创新思维,关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通过学科间的互通、互学、互融来促进各学科的共同发展。所以,各种层次的教研、教学活动要注重多学科共同参与,精诚合作,才能使学科教学向着更专业、更高的方向发展。

    (2)名师应成为课程开发的先行者

    U-S合作是目前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模式,U-S合作,即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张艳霞(2018)将其定义为“大学与中小学等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基于平等互信、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利益追求和发展而进行的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的、共生共长的伙伴关系合作”[2]。为了满足学发展的需求,学校必然会进行校本课程体系开发,而名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领军人物,名师往往对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且与大学的专家、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做课程开发的先行者、粘合剂。即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带领各学科老师寻找课程开发的着力点、关键点、疑惑点和对策,带领团队寻找最佳途径解决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以找到课程建设最优质的方案。以笔者所在的海韵学校为例,依托各科名师的专业实践,在北京师范大学吴晗清教授的打磨和指点下,海韵学校建构了具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博韵”课程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开发了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特色系列教材:《德育歌谣》《竖笛》《舞蹈》《美术》等。同时,还打造了4个深圳市“好课程”——“德韵”德育课程、“雅韵”之中华对联赏析课程、“形韵”小学低年级舞蹈课程、“声韵”小学竖笛课程,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专业引领,立己达人信致远

    (1)名师应成为专业发展的引领者

    人才学中的“群落效应”表明,专业的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团队中的成员共生共荣。因此,由名师领衔,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勉共助、集体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应运而生。名师工作室的建立,能够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有效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区域内充分发挥“共同体”“辐射场”的作用,动态、持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形成特色,深入推广。

    (2)名师应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者

    名师要经常谈吐内心,倾诉自己的成长之路,让其他教师从中感受到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名师最重要的是有自我成长的需求。名师要善于发现周围有自我成长需求的教师,與他们交心谈心,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既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又要讲究策略,寻找适合自我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名师还要善于发现那些自我成长动力不足的教师,帮助他们认识教育的意义,发现内心的需要,唤醒内在的驱动力,鞭策他们在教育的路上努力前行。

    三、做学校外部调试与内部优化的宣传者

    名师由于“名”之效应,在学校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与内部的管理和调控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名师既要有包容吸纳的精神,又要有传承发展的自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1.外部调试,和而不同展魅力

    名师为学校代言的机会有很多,一方面通过对外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互动交流,帮助其他学校寻找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对名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学校的整体发展。这样才能系统、专业地把学校的情况介绍给他人,在得到外界的关注、提高美誉度的同时,也给其他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简言之,名师应引领跨区域、联校教研、U-S合作等模式创新,为学校的发展搭建智慧平台,为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良性生态环境。

    2.内部调试,美美与共激活力

    名师的宣传调试作用还体现在学校内部的制度建设中。名师应当用高瞻远瞩的眼光,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整合、优化的措施,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而言,名师应协助校长要建立一套贯通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尤其是注重制度与考核并重。如绩效考核制度、职称评聘制度、评先评优制度,以科学的制度引领学校健康发展。同时也要作为学校制度的践行者、宣传者,提升教师群体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感。

    名师是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是教育管理的坚强力量,是内外协调的重要纽带,他们必将闪烁光辉,在教育的天空划过亮丽的风景。一木只能独秀,众木方可成林,林林森森以致气候渐成,蔚然大观。撒下一粒种子,蔚然一片森林,多元联动,协同共生,名师定能在教育的湿地上尽情挥洒,簇拥生长,铸造教育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05).

    [2] 张艳霞.近十年我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U-S)”问题研究述评[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