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研究
范文

    伦海涛 郑艳秋

    摘 ? 要: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研究现状、高中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情况进行研究,以期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关键作用。有效提问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理解相关知识的钥匙。以“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辨析”一课为例进行研究,得出了九点教师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建议和五点学生自己培养“自我探索”能力的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化学;“自我探索”能力;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2-0044-04

    “自我探索”本是心理学概念,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的选择中有广泛的应用。概念中涉及到的“自我”包括心理学概念中的“公开我”“隐私我”“潜在我”和“背脊我”。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培养的是学生对“潜在我”的挖掘意识,其目标为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使学生主动思考,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认识“潜在我”,打开“自我探索”大门的钥匙就是有效提问。一个好问题、一个有效问题会不断驱动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其理解目标内容,进而使其建构起相关知识体系。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教”的过程中提一个有效问题,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一个有效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与学的研究现状

    自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一线教师们都在学习、借鉴、交流、探索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批如“双自主”“三三六”“10+35”等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上时间分配方案被印证有效,它们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进而使传统课堂发生质的变化,即“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逐渐被一线教师摒弃。

    “新课堂”模式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限制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多说话”,然后再通过交流学习化解难点。那么教师在课上“少说”是否等于“不说”呢?许多学校在全盘模仿“杜郎口”模式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甚至有些还出现了大幅下滑的局面。究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教师对该模式掌握不熟练、理解不到位,学生对新的课堂讲授方法不适应造成的。而笔者認为“真凶”应该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理解造成的。其实无论采用哪一种“有效”模式,其大致都可以总结为:目标导学(预习)——自主探究——展示交流——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巩固提高)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自主理解、自主应用三大能力,可是这三大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高中三年就能培养出来的,其需要从小学就开始逐步培养和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高中阶段,突然出现教学模式的巨大改变,即教师不讲了或少讲了,80%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独立理解和掌握,所以学生出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促进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极为关键。

    二、高中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研究

    高中阶段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在此阶段学生的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欠精确。

    综上可知,高中生完全有能力通过某种外界刺激,自主完成对事物或知识全面、系统、客观的理解和认识。这就为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相关知识,并使其独立建立抽象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的学习时间分配研究。我校为寄宿制学校,且是本市率先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试点校。通过对我校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发现,89.2%的学生利用晚自习和自习时间完成各科目的目标导学卷,6.1%的学生会利用此段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2.6%的学生在此时间段会进行自主的巩固提高练习(即完成自己买的教辅材料),另有2.1%的学生在此时间段只完成书后练习题。当前学生的预习时间长,巩固提高的时间短,且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独自思考的时间,即“头重脚轻”,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自主“学”的时间不足。那么学生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在预习上是否达到了教师所期望的结果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理论上,预习要完成80%目标内容的理解,另有20%的目标内容应跟随课堂的推进和教师的点拨逐步理解和掌握。但是仅仅凭一张目标导学卷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且目前目标导学卷的设置太过于程式化——为了完成知识性目标内容的学习照书填空,没能充分考虑初学者的理解能力,机械并刻板。

    三、在高中化学教与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笔者认为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方法在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即“有效提问”。如果说教学过程是理解的核心,那么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

    笔者首先谈一谈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作为教师,我们当然希望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效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提问呢?以下为教师提供了九点建议:

    1.设计能提示教学目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问题必须清晰、明确、简单(不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且容易理解。

    3.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设计的问题要有区分度。

    5.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并及时重新聚焦跑偏的反馈。

    6.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7.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8.鼓励学生进行反馈提问。

    9.教授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

    我们以辨析“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一课为例来分析教师如何提问才有效。

    ①168O、178O、188O ②11H 21D 31T ③11H2 21D2 ?31T2 ?④168O2 ?168O3 ⑤金刚石和石墨

    师:通过观察①,请同学们说出上述原子有什么异同?

    生:相同:质子数相同,元素相同。

    不同:中子数不同。

    师:它们是否是同一种原子,怎么证明?

    生:好像不是同一种原子。

    师:用你学过的核素知识具体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生:核素即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它们显然不是同一核素,也就是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原子。

    师:在化学中,我们把①互称为同位素。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应该可以给同位素下个定义了,什么是同位素?

    生: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或原子)。

    师:同①比较,②是同位素吗?怎么证实你的想法?

    生:是同位素,符合同位素的概念。

    师:同②比较,③11H2 ?21D2 ?31T2是同位素吗?怎么证实你的想法?

    生1:是同位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且又是同一元素,都是氢元素。

    师:都认同他的想法吗?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2:我认为不是同位素,因为它们不是原子,而是单质。刚才同位素的概念已经说了,即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或原子)称为同位素,这个概念的核心应该是不同核素(或原子),而单质不是原子。

    师:刚才你提到单质,能具体说说吗?

    生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师:同①③比較,④168O2 ?168O3中的两种物质互为同位素吗?谈谈它们的异同?

    生:刚才已经说了,它们不是同位素。

    相同:由同一元素即氧元素构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

    不同:氧原子数不同。

    师:上网查阅一下这两种单质,再具体说说还有什么不同?

    生: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师:同④比较,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具体说说⑤金刚石和石墨的异同?

    生:相同:由同一元素即碳元素构成,化学性质相似。

    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师:在化学上我们把④⑤中这样的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下面我们给同素异形体下个定义吧。

    ………

    在课例中,我们提问时更多采用的是开放式问题,如此可帮助学生理解并逐步建构概念,进而实现其理解的连贯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针对于学生的“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在课堂上积极给教师反馈。

    2.在课下复习时回想教师在课上提问的方式(都提出了哪些问题,怎么验证的)。

    3.在课前预习时要给自己设立一个核心问题或目标。

    4.学会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用以验证和支持自己的理解或回答。

    5.尝试自主解决没有学习过的问题。

    同样以课例辨析“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为例进行分析:

    ①168O、178O、188O ②11H 21D 31T ③11H2 21D2 ?31T2 ?④168O2 ?168O3 ⑤金刚石和石墨

    作为学生在课下该如何开展“自我探索”:

    第一步,给自己设立一个核心目标即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怎么判断?

    第二步,收集需要自主收集的信息即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核素的概念、单质的概念等。

    第三步,初步判断①②③④⑤中哪些属于同位素,哪些属于同素异形体,并能够给自己一个如此判断的理由。

    第四步,试着整理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并判断支持、验证自己答案的依据是否能经得住推敲。

    “教”与“学”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部分,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从促进学生理解开始,到学生完全理解结束,该能力的培养能提高教学效率。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在教与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以期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各学段、各学科的高效教学方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