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二轮复习课例设计 |
范文 | 朱永胜
[摘? ?要]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落实核心素养非常必要。研究真题,梳理主干知识,围绕主题设计问题,这些都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立德树人。 [关键词]二轮复习;高考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1)10-0057-04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是提升能力的关键阶段,它不能是一轮复习的重复,也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指导,学生的收获就会极少,能力提高也会有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一个显著亮点就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提出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能力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时代背景下,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二轮复习中非常必要,本文以复习课《工业文明的追求(1949—1957)》为例进行探讨。 一、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思路 教学设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提出,是高中历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的根本转型。要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提高高考二轮复习的针对性。 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所谓教学主题是指教师在借鉴史学研究成果、深入把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确立的一堂课的主体和灵魂,是对教材的升华和凝练。本复习课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工业化不仅是必修2中国史的重要内容,也是必修1世界史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深刻把握古今中外的联系后,结合课程标准,将本节课的主题确定为“工业文明的追求”。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本课设计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时空为线索,把握阶段特征,体现时空观念,让学生在时空发展脉络中理解新中国追求工业文明的基本史实。第二部分以真题为依托,把握命题方向。研究真题怎样考查核心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第三部分梳理主干知识,深化历史解释。第四部分探討关键问题,落实素养本位。 二、教学实施过程 【真题导入】 (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所考查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教师设问和导入】此题考查了哪些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该课复习的是1949—1957年新中国推进工业化的历史,属于必修2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笔者先进行通史复习,梳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史实,总结阶段特征。 【设计意图】 以高考真题导入本课,让学生对高考真题如何体现核心素养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时空为线索,把握阶段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填写表1,并在小组讨论完善后展示。 【设计意图】高考二轮复习需要从通史角度进行总体把握。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从政治、外交、经济、思想四个角度把握主要事实,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笔者把工业化建设起步的内容放入1949—195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中,有利于将专题史和通史融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落实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真题为依托,把握命题方向 新高考立足于考查学生的主干知识、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摈弃了偏、难、怪题。研究高考真题就是和高考命题者对话,从而洞悉高频考点和试题的考查目的,把握高考的方向。 【设计意图】洞悉高频考点,这有利于教师在梳理主干知识的时候大胆取舍;洞悉高频考点,有利于教师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洞悉高频考点,有利于教师了解通过主干知识考查核心素养的途径。 (三)梳理主干知识,深化历史解释 【教师设问】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有哪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一五”计划的任务和成果分别是什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让学生自主思考,分组回答。 1.国民经济恢复(1950—1952年) 措施: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3.“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任务: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二是进行三大改造。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4.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设计意图】梳理主干知识是为了构建知识体系。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要对高频考点进行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也是对这段历史的解释。让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和讲述,可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四)探究关键问题,落实核心素养 材料一? ?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教版必修2第17课《从“战时共产主义” 到“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工业化进程中的共同点。 环境相同: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工业基础薄弱。 目的相同: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方針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高计划。 材料三? ?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基本设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中国不能和苏联一样片面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材料四? ? 早期工业化(原生自发型),以英国为代表,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用了80多年时间。 材料五?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材料六? ? 从英国的工业化来看,工业化是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并且就国内经济运行来看,基本上是市场调节,政府直接干预较少。 ——引自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中国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差异。 主要形式不同: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形式;英国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形式。主导力量不同:中国是政府主导;英国是市场(民间)主导。主观目的不同:中国是维护政治统治;英国是获取经济利益。具体进程不同:中国是从重工业(军事)开始的,其发展速度快;英国是从轻工业(纺织)开始的,其发展时间长。 【设计意图】中外关联、古今贯通,是学生在高考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此,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材料一体现了“公有制的确立有利于实施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工业化”这一核心考点。我国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一五”计划也开始于1953年,两个事件同时开展是因为公有制的确立有利于实施计划经济,而实施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这样,工业化、计划经济与公有制三者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在这一环节里,学生既培养了史料实证能力,又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这有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落实。 【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回顾整理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史实。 艰难开启: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间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历经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显著发展、日益萎缩和陷入绝境等发展阶段。 重新起步:“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1957年)。 冒进与调整:“大跃进”与“八字方针”(1958—1965年)。 追赶与腾飞: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84年至今)。 【设计意图】1949—1957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工业化的过程是属于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一个阶段,把这段历史放入近现代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工业化的历史长河中,能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窥探历史的变与不变,在小专题中看到大专题,有理有序,同时渗透着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素养。 三、教学认识和反思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在落实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框架的过程中需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探究、师生的互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笔者有以下三点重要的体会: 1.二轮复习要围绕主题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没有主题,课堂就没有灵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的分述,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总述。主题立意有利于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本课的主题是“工业化的追求”,围绕该主题开展教学,既有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三轮复习落实核心素养要以人为本 本课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主干知识的梳理到关键问题的突破,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3.二轮复习落实核心素养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二轮复习要摒弃“教教材”的陈旧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材观。二轮复习要把教材用活,就要围绕主题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教材,自主开发教材,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笔者把人教版必修2第17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相应内容作为材料,用来说明实施计划经济有利于推进当时的中国工业化,从而让学生获得了准确的历史解释。 把二轮复习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使二轮复习更加有效,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实践的检验、不断地完善;需要设计教学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教学;需要反复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真题。此外,教学流程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在参与中成长。 (责任编辑? ? 袁? ?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