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新“理科生”的出现对传统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
范文 | 高毅 周强 陈琼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不复存在。新“理科生”指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诸多选科组合模式中,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组合的学生群体。文章以高中地理自然、人文、区域知识模块为例,从态度、教法、学法等方面指明新高考背景下新“理科生”的出现对传统地理教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高考;新“理科生”;地理教学;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 G633.55?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1)10-0082-04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新高考模式正式出台并开始试点。新高考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考生可在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之外,对其余考试科目依据自身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和搭配[1]。而伴随着高考改革的春风,传统文理分科将不复存在,新“理科生”已然出现且悄然增长。所谓新“理科生”,即指在新高考背景下的诸多选科组合模式中,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组合的学生群体。而新“理科生”的出现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例如,地理科目由原来传统的“小科目”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大科目”。同时,新“理科生”也以其较强的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冲击着传统地理教学,由此一来,新“理科生”的“两极分化”更为明显,传统地理教师的“水土不服”也更为突出。正如有的教师所讲:“新考改,使地理教学的春天来到,但这个春天不时地刮来了沙尘暴。”[2]如何客观正视新“理科生”的出现,正视其给传统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之策,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新高考背景下新“理科生”“两极分化”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恢复了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地位,从此前的“不受待见”一跃成为新的“宠儿”[3]。但与此同时,新“理科生”学生群体也逐渐表现出其对于传统地理科目的态度变化与学科知识兴趣领域的分异,甚至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4]。 我们抽样调查了重庆市XX高中高二年级以“物理、化学、地理”为选科组合的学生样本,共计18个班,316人。调查统计表明:关于“你认为地理科目是‘小科目还是‘大科目,92%的学生认为地理科目已经成为“大科目”;而关于“你对高中地理最感兴趣的模块”,有67%的学生首选了自然地理模块,有25%的学生则对人文地理模块较为热衷,另有8%的学生对于区域地理模块较为感兴趣。由此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在新高考背景下出现的新“理科生”具有较为明显的两个特质。首先,新“理科生”对地理科目所持的态度已悄然发生了转变,对“地理科目已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小科目”这一客观既定事实已达成了较为理性的共识。其次,我们进一步追踪了新“理科生”对高中地理知识不同模块的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最终得出:新“理科生”对自然地理知识模块中的部分章节知识,如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远超同期的传统文科生。而这也不难理解,由于具备较强的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有初高中物理、化学知识的有力铺垫和支撑,新“理科生”在应对高中地理科目中的偏理科知识时显得较为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而这些优势是传统文科生所不具备的。与此同时,新“理科生”在面对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时,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二者属偏文科知识范畴,对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的要求不是很高,绝大部分知识烦琐枯燥且需记忆的内容较多,这使得新“理科生”出现了畏难情绪。 下面以自然地理模块中的“地球的运动”和人文地理模块中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具体来看。 (一)自然地理模块中的“地球的运动” 1.态度及兴趣 多数一线地理教师表示自己在讲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模块中的“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感受最深的就是新“理科生”所表现出的兴趣与自信,又加之其自身拥有较强的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理科生”面对地球的自转公转、昼夜更替、时区计算以及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知识时,与同期传统文科生相比,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课堂反应与接受能力 传统文科生在面对“地球的运动”知识时,由于欠缺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表现出明显的畏难情绪与被动学习状态。相反,新“理科生”的课堂反应与接受能力则明显更好。突出表現在学习自转、公转角速度变化时,新“理科生”甚至可以自行引入物理知识以帮助对知识点的理解,如v=[ω]r以及对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进行力的分解等。而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感知力使其在学习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知识时也显得更为从容与淡定。 3.作业完成 由于本章节的知识明显更偏理科范畴且对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因而在日常作业完成方面,新“理科生”不论是在速度、正确率还是在解题思维等方面都与传统文科生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表现出速度快、正确率高且解题思维多样的特点。 4.考试成绩 笔者汇总对比了传统文科生与新“理科生”在“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历年考试成绩,发现:新“理科生”的考试成绩要比同期传统文科生高出很多,尤其是在解答涉及偏理科知识的题目时,他们的空题率与错题率远低于同期的传统文科生。 (二)人文地理模块中的“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态度及兴趣 众所周知,高中地理必修2模块中的知识大多属于偏文科知识,具有内容繁杂、知识枯燥等特点,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较多而理解的内容则相对较少。如此一来,新“理科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前的高涨急转直下,进而学习态度也悄然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2.课堂反应与接受能力 新“理科生”群体在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章节时,面对如此繁杂的内容、枯燥的知识,感受到了不适。如在学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相关内容时,显得茫然与无助,尤其是在识记世界典型工业区知识时,由于其对记忆能力的要求较高,新“理科生”所具备的空间与思维优势也就犹如“一拳打在棉花上”。总体而言,新“理科生”对于人文地理模块知识的学习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作业完成 本章节知识明显更偏文科知识范畴且知识点多以要求记忆为主。因为人文地理知识确实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新“理科生”在日常作业完成的速度、正确率以及解题思维方面都不及传统文科生。 4.考试成绩 笔者也汇总对比了新“理科生”与传统文科生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节的历年考试成绩,得出:新“理科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低于同期的传统文科生,突出表现在对于考试中要求识记的题目,新“理科生”的空题率以及错题率均较高。 综上,我们不难分析出,新“理科生”对于不同模块地理知识的态度以及学习效果都是截然不同的,突出表现为其对偏理科知识的敏感、对偏文科知识的排斥。而新“理科生”在学习区域地理内容时,也表现得极为挣扎。因为区域地理大多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因此这一模块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更为强调将学生的空间感知力与知识记忆能力相融合。因此,新高考背景下新“理科生”出现明显“两极分化”的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新高考背景下传统地理教师“水土不服” 新“理科生”的出现对传统地理教学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地理教师首当其冲[5]。由于新“理科生”具有明显优于传统文科生的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传统地理教师仅凭之前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在面对新“理科生”群体时,难免出现不适与“水土不服”。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重庆市XX高中的一线地理教师,关于“对于新‘理科生的出现,您的教学体验是怎么样的?”的问题,有67%的教师明确表示“不适应”;而有17%的教师认为是“可以适应”的;另有16%的教师则表示新“理科生”与同期传统文科生表现无异,没什么感觉。而从“您认为新‘理科生对地理知识三大模块兴趣较大的是哪个模块?”这一问题的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有71%的教师认为新“理科生”对自然地理模块兴趣较大;另有23%的教师表示新“理科生”对区域地理模块兴趣较大;而认为新“理科生”对人文地理模块感兴趣的教师占比最小,仅为6%。笔者通过追踪和调查发现,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对于新“理科生”的出现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授课对象的改变及其独有的特质,致使一线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明显出现不适与“水土不服”,突出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作业安排、评价方式等方面。 (一)教学设计方面 多数一线地理教师明确表示,新“理科生”的出现已迫使传统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与流程发生重构。在现实教学中,当传统地理教师沿用先前的教学模式与经验应对新“理科生”群体时,教学体验不言而喻。以“地球的运动”为例,多数教师反映:首先,传统文科生需要2个课时学习的知识,新“理科生”大多1个课时即可完成;其次,由于新“理科生”具有明显的偏理性的思维方式,其对课堂中设置的讨论环节明显参与欲望更为强烈。如此一来,传统地理教师原先的教学设计在新“理科生”出现后就明显不适用,教学体验也欠佳。 (二)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地理教师在给传统文科生授课时,更加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识记而非理解,采取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而新“理科生”所特有的空间感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就决定了其看待问题与分析问题视角和方法的多样。多数教师反映:在讲解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时,面对传统文科生,传统地理教师更加倾向于采用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口诀进行辅助讲解,如“南半球偏左,北半球偏右”;而新“理科生”则可以自行引入物理知识对地转偏向力进行受力分解,从而得到偏转原因。毫无疑问,这一点是传统文科生所不具备的。如此一来,传统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策略也在无形中受到冲击。 (三)作业安排方面 由于新“理科生”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对偏理科知识的敏感和对偏文科知识的排斥这一特点,致使传统地理教师在作业安排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一方面,新“理科生”对自然地理部分的作业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甚至可以将知识进行迁移,实现跨学科的思维发散,如利用良好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自行引入物理、化学知识进行解答;而另一方面,对于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作业,新“理科生”则认为其烦瑣、枯燥且缺乏趣味性与创新性,因此在态度上具有明显的抵触与敷衍意味。如此明显的两极分化,使得传统地理教师在作业安排方面感到头疼。 (四)评价方式方面 毫无疑问,应试教育下的传统地理教学中,面对枯燥且烦琐的教学内容,教师更加强调对于知识的识记。而新“理科生”的出现迫使教师改变这一固有的教学观念。传统文科生因其自身思维方式的特点,很少会考虑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久而久之,他们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记忆而非理解。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程更加强调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养成。新“理科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是一线地理教师感触最深的,也是他们需要关注和适应的。授课对象的改变意味着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应走向多元化[6]。 三、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学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一)正视新高考,引导学生取长补短 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地理科目地位的变化,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好新“理科生”空间感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特质,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长处来弥补改进自身的短处。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然、人文与区域的渗透和联系,以充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而改变新“理科生”对偏理科知识敏感和对偏文科知识排斥这一现状。 (二)强调新思维,适机转变授课方式 传统地理教师以往的授课对象均为传统文科生,而伴随着新高考的试行与落地,新“理科生”的出现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并存的[7]。教师应抓住机遇,适机转变授课方式。如在讲授地球的自转公转知识时,可考虑加入相关物理公式进而推导其转速与方向的变化;在讲授热力环流知识时,可充分引入物理学科中的热胀冷缩、比热容等知识;在讲授三圈环流知识时,可带入高低气压以及力的分解等知識;在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可引入物理学科中的气化、液化等知识。与此同时,因为新“理科生”的空间感知力较强,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多利用物理实体模型教具,使地理知识不再枯燥烦琐,力争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以激发其对地理的兴趣。 (三)科学利用地图,“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 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而传统文科生更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在通过空间感知和逻辑思维去分析地理事物要素之间的联系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在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师应了解新“理科生”的两大特质,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把握从“地图中来,到地图中去”这一主线,培养新“理科生”看图说话和看图学习的能力,致力于其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8]。 (四)提供自主空间,启迪创新意识 新“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明显较为严谨且偏理性,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也明显优于传统文科生。因而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应给予新“理科生”更多的自主空间[9]。例如教师可以适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适当延长课堂探究时间,从而充分培养新“理科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以及创新意识,使其对于自然、人文以及区域模块的学习能够“齐头并进,互为补充”。 综上,在新高考背景下,我们必须正视且直面新“理科生”的出现及其带来的影响。新“理科生”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地理作为新高考之下的选考科目,其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有所变化。地理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以新“理科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促进其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新高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曹卫堂.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53. [2]? 徐洋林,冯灿明,张文军,等.新考改背景下地理教学现状调查及思考对策[J].浙江教学研究,2019(1):30-32. [3]? 郑开忠.新高考下选科制对地理教学的影响:以四川南轩中学为例[J].高考,2018(3):240. [4]? 杨智平,张玉琴,李晴,等.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的地理选课意向调查研究[J].地理教育,2019(5):10-13. [5]? 范泰洋,彭清思.新高考背景下偏理班级地理教学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1):57-60. [6]? 刘家朋.谈新高考对地理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37-38. [7]? 刘冬花.新高考改革方案下的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6(18):50-53. [8]? 刘与颢.新高考模式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24):248. [9]? 周上荣.新高考方案背景下地理教学策略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7):4-6. (责任编辑? ? 周侯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