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研究 |
范文 | 罗丹 摘 要:高校院系党的基层组织是发挥党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地位的重要基础,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在内容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活动的形式上存在创新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激发党组织活力、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和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要按照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相互协调、结合党员实际和党员全员参与的原则,开展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的实践探索,使活动形式服务于活动内容,服务于党员的实际工作,让全体党员积极参与,才能使活动内容更加深入人心,达到教育活动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讲话精神的要求,不断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和教职工搞好教学科研任务的重要措施。为了解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的现状,分析组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课题组承担了“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研究”的党建研究项目,以北京联合大学某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基层党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目前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的现状 通过对学院各支部过去某年度活动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基层党组织活动总体上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进,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活动形式上,都有长足改进。但对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对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有关要求,学院基层党组织除了在活动内容上存在一些问题以外,在组织活动的形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 1.活动形式的创新不够 采用传统方式的基层党支部活动次数比例仍然较高。根据对学院所有基层党支部年度活动的调查统计,全年基层教职工党支部活动次数为64次,其中:集体学习35次,民主生活会7次,占比达到66%;其他形式的支部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参观、交流和观摩活动占比为34%。数据表明:相比于形式较为新颖的志愿者活动、观摩交流和参观活动,开会传达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学习讨论等方式组织者比较省力,事先筹划和实施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传统的党员活动方式忽视了中青年党员的真实需求,缺乏活力、动力和吸引力,没有考虑青年党员和中老年党员在认知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会挫伤部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2.活动形式对于活动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从调查统计的情况可以看出:首先,大部分基层支部活动的形式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活动方式,不能使活动形式服务于活动内容,如组织党员的学习活动,不管学习内容如何改变,基本上都是集体学习材料、听报告和谈个人体会;其次,开展活动前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缺乏认真分析筹划,更没有做细致的安排,不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党员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最后,活动针对性差,没有结合活动的主题内容,进行必要的活动形式改变或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未能针对党员中不同思想和不同年龄人员实施教育,使党组织活动缺失了应有的意义。 分析以上现状存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观念问题。在思想上仍受传统活动方式的束缚,没有把党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教学、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工作力度问题。由于多种原因使得黨支部成员在党的组织建设和活动筹划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的要求 1.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为专业学科建设和大学生人才培养、实现高校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和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为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使基层党组织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组织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枯燥、党员参与性不够、活动的效果较差等。丰富党组织活动的内容,创新高校党组织活动的形式,提高党组织活动的效果,使党组织的活动真正能够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党员提高凝聚力,这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2.激发党组织活力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关键是做好群众工作,而能否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基层组织是否有活力。基层组织的活力是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执政能力的重要表征;而基层党组织的活力,需要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来不断地激发和发挥;如果党组织的活动缺少生机、老套死板,不能调动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也就无从体现,并难以发挥出来。 3.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院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党团结师生完成人才培养等多项任务的组织保障和基础,如果基层组织缺少凝聚力,那么就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和起到核心作用。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需要党组织经常性的教育,但更需要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才能不断地抓住党员的思想,团结党员一起为实现和完成党的任务而勤奋工作。失去有效果和吸引人的党组织活动形式和内容,只会使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丧失。 4.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是中青年党员占比高,特点鲜明。目前,高校教职员工中的中青年教师比例逐渐加大。根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 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65%左右;在高校党组织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职工党员比例同样很高,根据对学院现有教职工党员79人的年龄统计,45岁以下党员56人,占比为71%;45岁及以上党员23人,占比为29%。由于中青年党员基本上是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更多地了解和考虑这个年龄段人员思想活跃、愿意接受和挑战新鲜事物以及活泼好动、愿意表现自我等特点。 二是社会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信息化社会使得每个人接受和传播信息都从信息化时代以前的广播、电视和纸质新闻媒体渠道过渡或者变成信息化的多渠道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模式的形成,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形式和速度更加具有即时性和可选择性。每个党员都置身于现实的社会中,同样接受和应用着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如果党组织活动方式不能适应和采用其中一些方式,不但不能发挥信息化社会信息传播多样化带来的便利和优势,而且还会影响党组织活动的受欢迎程度。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应遵循的原则 1.相互协调的原则 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死板、陈旧的活动形式不可能使好的活动内容深入党员头脑,不会引起党员思想上的共鸣,最终影响活动的教育效果;同样,片面强调活动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上级党组织对活动内容的特殊要求,脱离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使活动流于形式,无法为内容服务。所以,在活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促进活动形式的创新,以活动形式的创新服务于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内涵上达到统一,保证达到活动目的,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016年,党中央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就是在党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结合上相互协调、有机结合的成功事例。 2.结合实际的原则 活动形式的创新一定要密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实际工作和党员的实际状况。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中针对“四风”问题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极大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对“四风”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有效地纠正了“四风”问题给党群关系带来的严重危害,提高了全党对群众路线的重要认识和在实践中执行的自觉性。这是我们党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党组织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切实存在的严重问题开展的一次非常有效的教育活动。 3.全员参与的原则 党员全员参与,实际上也是在党内体现和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基层党组织在研究和筹划组织活动的形式时,要坚持把凝聚人心和提高党员素质作为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充分考虑和尽量激发调动支部每一个党员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自我能动性和积极性,展示他们在各种活动形式上的才能;二是从理解、尊重和关心党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需求、困难等方面入手,在此基础上针对活动的内容,创新支部活动形式,既能够使党员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又能够切实解决他们在业务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 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的研究实践 依据以上的研究和课题实施方案,项目课题组在学院党委的领导和配合下,在学院各党支部活动形式的创新实践中,开展了有益探索。 1.创新活动形式,使活动形式服务于活动内容,二者相互协调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学院党委更加重视党员执教能力的提升工作,提出了做又红又专的合格党员是新时期党员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党支部在党员活动中,搞好这项内容的学习和落实,就需要创新支部活动形式,使活动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活动内容。专业教师所在的院系教师党支部活动围绕党员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要求,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促进党员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活动中,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党员教师分批次走进北京教学名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使教育活动中的“中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升”这一主题内容与“走进教学名师的课堂”这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互为保障;既创新了基层党支部的活动形式,也丰富了党支部活动的内容,使形式创新紧紧围绕服务于活动的内容。 2.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活动内容落到实处 在党的工作实践和本研究项目的探索中,吸收以往党情、国情和校情教育的经验,各党支部在活动形式的创新中,与党情、国情和校情的实际密切结合,与学院相关专业和创新创业工作相结合。一是在开展党情教育活动中,与“两学一做”活动相结合,活动形式采取自学、小组学习、听报告、知识竞赛等形式,学习党章、党规、党史,参观党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等。二是在开展国情教育活动中,活动形式采取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参观军营进行国防教育等,引导教师党员特别是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热情。三是在开展校情教育活动中,采取的活动形式有: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参观国家级旅游实践教学中心和国家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等,了解学校智能车、机器人团队研究情况,参观智能车研发基地等;与学院专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参观金融博物馆、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党情、国情和校情的实际,不但使教育活动体现了加强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而且也使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符合了基层党员(教师、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的实际;同时,很好地处理了活动内容的要求与学院、系、教研室教师工作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之间的矛盾,达到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的目的。 3.活动形式采取全员参与,使活动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学院某党支部在党员活动中开展的“争创一面旗帜、提升一个能力、推進一个服务”的“三个一”工程,采取了支部党员全员参与和多样化的党员活动形式,既激发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创新了党员活动形式,又使党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活动内容的深刻含义,增强了党组织活动的凝聚力。在开展以“党员带头开展科研、带头深化教学改革、带头学习提高、带头承担学生工作”为内容的“争创一面旗帜”的党员示范活动中,形成了人人为专业学科发展作贡献、人人争创佳绩、人人争当先进的局面。 在“提升一个能力活动”中,围绕教学、科研课题申报、学科建设等开展了六次教师学术论坛,通过全员参与和集体研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和银河证券等行业名师进行专题讲座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推动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在“推进一个服务活动”中,开展“党员教师和班级‘1+1”活动,负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等情况,协助学生支部的建设以及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推动班级学风建设,承担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大赛和学生专业社团指导等工作;以党支部委员为主成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小组,为每个毕业班确定一名支委,并把学生就业与毕设工作结合,由支委具体负责毕业班的就业引导工作,建立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制度。 党组织活动形式的全员参与,既能在党员活动中发扬民主精神,达到上下相互沟通交流,以心换心,启发党员在组织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接受教育;又能使党员在组织活动的内容引导和党组织要求的约束下,愉快地过好党组织生活,全面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在不断的组织生活教育下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构建学习型、实践型、开放型和服务型的党组织。 参考文献: [1]王永芝,翟婷.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探析[J].文教资料,2013(4):126-127. [2]熊慧敏,陈韵如,彭瑶.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内容创新思考[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2):9-10. [3]李晓凯.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研究[J].俪人:教师,2015(23):235. [4]郭亮亮.关于提高高校基层党支部活动有效性的研究[J]. 青年时代,2016(3):140-141. [5]张保磊,方芳,刘怡燕,等.探析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的必然性和特殊性[J].教師,2011(20):5-6. [6]孙佳琳,刘畅.利用互联网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研究[J].教育界,2014(27):45,61. [7]肖建文,姜红仁.新时期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读书分享活动”助推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J].南昌教育学报,2016(1):5-7. [8]左勇,陈晓,赵芳.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研究[J].湘潮月刊,2011(3):33.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责任编辑:卜 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