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86例老年患者口腔修复情况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思路总结 |
范文 | 高小普 凌莉 李泽宏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老年患者的口腔修复情况。 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86例老年患者资料,对其口腔修复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 结果:经过本次调查统计,共72例患者实施了活动义齿修复,占比83.7%,另14例患者实施了固定义齿修复,占比12.3%。经过修复治疗后,活动义齿修复患者的修复有效率为98.6%(71/72),固定义齿修复患者的修复有效率为92.9%(13/14)。其中共有14例患者上下颌骨间无咬合接触关系,需进行咬合重建;有21例患者需在口腔修复中进行抬高咬合修复,另51例患者上下牙列间有咬合关系且于修复时按原咬合关系进行修复。而以食物嵌塞或缺牙伴食物嵌塞为主诉的患者共22例,占比25.6%,经过对症治疗后,其症状基本消失。 结论:在老年患者的口腔修复中,主要以活动义齿修复为主,其中伴有一定的咬合不佳及食物嵌塞等情况,需进行适当的咬合重建及对症治疗。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修复;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4-028-02 前言:由于生理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也逐渐趋于老化,尤其在口腔方面,基于长期的咀嚼消耗及牙龈退缩,大部分的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疾病,其中以牙列缺失及损伤等症状较为常见,对患者正常咀嚼及语言发音均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给予及时有效的口腔修复治疗,是保证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但老年人的口腔情况往往较为复杂,其口腔疾病通常伴有其他基础性疾病的存在,大大增加了临床的口腔修复难度[2]。在此,为了掌握老年群体的口腔修复特点,提高其口腔修复水平,本文收集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86例老年患者資料,对其口腔修复情况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本次86例观察对象均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接受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共47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58-76岁,平均(62.5±2.3)岁,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均较为完整。 1.2 方法 对每位患者的口腔问题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了解其详细情况,包括牙齿缺失、缺损以及残余牙齿的数量及健康状况,同时了解其牙齿残冠与残根等情况,并对其松动牙齿及不良修复体的数量进行统计。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牙齿问题以及修复方式进行详细的统计与记录,以便修复后的总结与分析。 2 结果 2.1口腔义齿修复情况 经过本次调查统计,86例老年患者中,共有72例患者实施了活动义齿修复,占比83.7%,其牙齿缺失共计252颗,人均牙齿缺失3.5颗;另14例患者实施了固定义齿修复,占比12.3%,其中种植修复9例,固定桥修复5例。 经过修复治疗后,活动义齿修复患者的修复有效率为98.6%(71/72),固定义齿修复患者的修复有效率为92.9%(13/14)。 2.2咬合修复情况 本次86例老年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上下颌骨间无咬合接触关系,需进行咬合重建;有21例患者需在口腔修复中进行抬高咬合修复,另51例患者上下牙列间有咬合关系且于修复时按原咬合关系进行修复。 2.3食物嵌塞情况 本次调查中,以食物嵌塞或缺牙伴食物嵌塞为主诉的患者共22例,占比25.6%,其中男性患者共19例,女性患者3例,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经过对症治疗后,嵌塞全部消失。 3 讨论 3.1老年人常见的口腔问题 牙齿缺失是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缺失的主要病因多与牙周病及龋病存在直接的关联[3]。此外,老年患者大多伴有牙周组织退行性改变等情况,极易造成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槽骨吸收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导致牙齿出现松动脱落[4]。当患者缺失的牙数超过全口牙的1/4时,将对其咀嚼等口腔功能造成较大的影响,且由于口腔失去牙列的支持,患者在吞咽食物时,往往难以做到有力的闭合,大大不利于正常的消化与吸收。 此外,老年患者的口腔问题还存在咬合垂直距离降低以及颌曲线异常等特点,老年人往往由于牙齿重度磨损,造成双侧后牙游离端的缺失以及上、下颌交错缺牙等情况,从而导致正中咬合支持的缺乏,引起咬合垂直距离的大幅降低,造成咀嚼无力、咬腮、咬舌、咬牙龈等现象的发生[5]。且当患者牙列缺失后,其两侧牙齿通常会向缝隙倾斜,而与之相对的牙往往会伸长,从而引起牙列纵颌曲线与横颌曲线的异常,进而造成牙周疾病及咀嚼肌功能得到紊乱,甚至引起关节区压痛、张口受限等病症。 3.2老年患者的常用口腔修复方法 经过本次调查统计,86例老年患者中,共有72例患者实施了活动义齿修复,占比83.7%,另14例患者实施了固定义齿修复,占比12.3%。由此可知,活动义齿修复是当前老年患者口腔修复治疗的主要选择,其种类通常较多,包括可摘式局部义齿、防嵌器、全口或半口义齿、赝复体等,其中以可摘式局部义齿最为常用,该方式价格较低,在老年患者中的接受度往往最高,但可摘式局部义齿往往存在机械性能差、佩戴舒适性低、不利于口腔卫生等缺点。而固定义齿不仅体积小,且舒适性高、无异物感,不会对正常语言交流造成较大的影响,且无需时常佩戴与摘除,对于缺牙间隙小、缺牙较少以及余留牙健康的老年患者较为适用[5]。在此,临床需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口腔状况,并结合其自身意愿及家庭经济情况,给出合理的修复方案。 3.3针对性治疗 (1)咬合垂直距离过低 当患者病灶治愈后,需对其咬合垂直距离进行及时的调整,若其牙体磨损不严重,则通常不需要抬高咬合;若患者牙齿缺失过多,其咬合垂直距离也往往出现缺失,需及时抬高患者咬合[6]。本次86例老年患者中,有14例患者上下颌骨间无咬合接触关系,需进行咬合重建;有21例患者需在口腔修复中进行抬高咬合修复,另51例患者上下牙列间有咬合关系且于修复时按原咬合关系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老年人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抬高的咬合,因此,临床需在治疗前采用义齿进行合理的过渡[7],以帮助患者适应调整后的咬合垂直距离。 (2)颌曲线异常 当患者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功能出现紊乱时,其正中咬合位往往不够稳定,且双侧颞下颌关节也通常处于不对称的状态,由此导致义齿在修复后难以平衡咬合,从而出现颌曲线异常的问题[8]。因此,临床在进行口腔修复前,需调整好患者的咬合,并通过修复治愈其咬合创伤,使其正中咬合位与颞下颌关节恢复正常,以矫正其颌曲线[9]。 (3)食物嵌塞 由于长时间的耗损,老年人的牙间隙通常较宽,因此大多存在食物嵌塞等问题,对此,临床需先对其食物嵌塞处作出合理的防嵌处理,再采取牙体充填术解决其纵型问题[10]。本次调查中,以食物嵌塞或缺牙伴食物嵌塞为主诉的患者共22例,占比25.6%,其中男性患者共19例,女性患者3例,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经过对症治疗后,嵌塞全部消失。 综上所述,在老年患者的口腔修复中,主要以活动义齿修复为主,其中伴有一定的咬合不佳及食物嵌塞等情况,需进行适当的咬合重建及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艾惟章,王振凤.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口腔修复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20,7(01):30-31. [2]金思远.活动义齿修复在牙列缺损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國当代医药,2019,26(32):148-150+154. [3]胡晓宇.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09):1317-1318. [4]孙田宇.老年人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特点和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3):189. [5]李翠芹.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1):70-72. [6]柴润珍.老年口腔疾病患者口腔修复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3):3403-3404. [7]刘新,王强,许丽,等.457名老年人牙体疾病及修复情况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03):86-87. [8]李杏蕊.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5):84-86. [9]陈琴.口腔修复对应治疗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4):154-155. [10]蔡毓茹,田馨.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67-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