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研究及启示 |
范文 | 张秀三 本文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及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研究生优质生源选拔机制研究——新形势下研究生提高生源质量、改善学缘结构的探索与实践”( 2013JGXM-ms26)的成果之一。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而建立行之有效的招生选拔机制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特点、内涵的剖析、挖掘和提炼,并借鉴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招生选拔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理念,提出一套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完善我国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生源质量保证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启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由2003年的26.7万人扩招到2013年的创纪录的60.8万,我国已经步入研究生教育的大国行列。但本该是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却因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变成了大众化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研究生生源选拔质量直接关乎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美国研究生教育始于19 世纪20年代。1876 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 标志着美国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1]经过近200 年的发展和完善,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研究生教育,而其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也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招生选拔制度之一。 一、美国研究生选拔机制的基本特点 (一)参与主体三位一体,“招考分离” 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涉及招生单位、申请者以及专业考试机构三个主体,由考试——申请——招生三个紧密环节组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定入学考试选拔标准的职能逐渐从美国各大高校脱离由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承担。[2]GRE、GMAT、LSAT和MCAT是目前美国研究生入学制度中的四大标准化考试,分别由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即教育考试服务中心)、GMAC(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即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LSAC(Law school admission council 即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委员会)和AAM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即美国医学院联合会)四个评价机构承办。[3]专业考试机构组织考试,申请者向招生单位提出申请,招生单位审核确定招生录取,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招考分离,分工也日益明确。 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流程为:招生单位发布招生信息——申请者参加专业考试机构组织的研究生标准化入学考试——申请者按照招生单位要求提供包括本科期间的平均成绩(GPA, Grade point average )、研究生标准化入学考试成绩(GRE、MGAT、GCAT、LSAT)、专家推荐信、个人简历等申请材料——招生单位接收审核申请者材料——招生单位确定录取名单——申请者选择招生单位。 图1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流程图 (二)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标准 一般来说,美国高校研究生入学申请标准分为认知性知识(cognitive knowledge)标准和非认知性知识(non-cognitive knowledge)标准,非认知性知识也称软知识(soft knowledge)或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认知性知识一般包括学生的本科成绩(GPA)和研究生标准化成绩(GRE等);非认知性知识包括通过专家推荐信和个人简历所体现出来的申请者的创新能力、个人兴趣、学习能力和学术潜能等等。[4] 美国高校通常会根据申请者的具体情况在认知性知识标准上设置几类门槛,并充分综合考核非认知性知识标准,设定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标准。如美国哈町大学要求3种入学标准,第一种是要求本科平均成绩GPA达到3.5以上直接入学;第二种要求本科平均成绩GPA达到3.0-3.5之间,同时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拿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第三种就是针对本科平均成绩或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但是有兴趣致力于研究生学习并且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和工作成就的社会在职人员,则适当降低入学标准。可见,美国高校研究生招生选拔标准是多样性的,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 (三)高度自律的诚信文化 信用制度、诚信文化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多数美国公民自觉遵守崇尚的一项道德准则。高校尤其注重信用和诚信,多数高校均设立学术诚信监控委员会,倡导学术诚信,推广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学生如果违反了诚信,涉嫌造假或作弊,处罚非常严厉,结果将会影响其一生。因此,一方面,学生提交入读研究生的申请资料,包括GRE、GPA、教授推荐信、个人简历以及工作经历均会实事求是;另一方面,高校的教授们也视学术诚信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经常会耗费一到两周时间来给学生写推荐信,在研究生入学推荐和录取阶段更是会保持公平、公正的高度自律意识。 (四)生源选拔 的“国际化”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环境,美国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国际化和国际合作。多个国际的跨学科研讨会研究结果表明,跨地区、种族、文化学习的能力和理念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潜力和洞察力。[5]而多数美国高校也都认为在解决高校发展趋向或发展难题的时候,发展国际“合作化优势”比发展“竞争性优势”更重要。[6]因此,国际优质生源成为美国高校竞相争取的对象。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的相关统计数据,2013年美国接收录取的国际研究生增长了9%,连续第4年保持持续增长。美国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在海外设立分校、与国外高校结对联合培养以及开发完善的远程网络教育等多样化的国际化合作模式,争取国际优质生源。目前,美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1500多个考试中心,为吸引全球的优质生源提供全方位的GRE考试服务。[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高校和教育服务公司在全世界设有近百个分校或具有美国学位授予权的办学项目。[8]拓展国际优质研究生生源,已成为保证美国研究生优质生源的一条蹊径。 二、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内涵 美国研究生选拔机制经过近200年的完善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能够选拔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质生源,并且本质上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高度自律的申请考核选拔机制。 (一)注重综合能力是招生选拔 认知性知识考核机制改革的目标 美国研究生入学选拔认知性知识考核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标准化入学考试(GRE等)和本科期间平均成绩(GPA)。根据美国卡普兰考试培训学校2014年针对美国150所研究生学院关于“影响研究生入学申请因素”的调查结果,41%的研究生学院选择GRE成绩最重要,27%的研究生学院选择本科GPA成绩最重要。[9] ?由此可见, 68%的研究生学院认为认知性知识在选拔研究生优质生源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从近年美国GRE考试改革以及对本科成绩(GPA)的重视程度来看,综合能力是其认知性知识考核的改革目标。 1.改革标准化入学考试制度 目前,美国的研究生标准化入学考试,以GRE为例,主要包括一般测验和专业测验两类。一般测验主要是根据本科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考察申请者从事研究的一般能力和潜在能力,不涉及专业的特殊要求;专业测验主要是考核申请者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GRE 考试历经70多年的改革发展,始终在向着更加科学、有效测量考生综合能力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历经2002年、2007年、2011年几次大的改革,考试内容和制度设计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10] 2.强化本科成绩(GPA)在申请标准中的地位 在几乎所有美国高校研究生招生选拔条件中,一定标准的本科成绩(GPA)都是必须的条件。大量研究表明,从知识累积、传承以及应用来看,本科成绩(GPA)是研究生成绩(GPA)的有效预测变量,本科成绩(GPA)对研究生学业成绩年级排名、获得学位所需时间以及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等研究生学业绩效效标也有良好的预测效度,而且其预测效度往往大于GRE、GMAT、MCAT等标准化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10] 因此,本科成绩(GPA)优异的学生均成为美国各高校竞相争取的优质生源,为此,美国各高校均对本科成绩(GPA)优异的申请者设置优先录取政策,甚至有些高校本科成绩(GPA)达到3.5以上可免研究生标准化入学考试,直接申请入学。 (二)开发综合潜能指标测评系统是招生选拔非认知性知识考核的创新 虽然在一项超过80000名学生的调研中,研究者一致认为认知性知识,包括GRE和本科成绩(GPA)是研究生入学生源优劣的重要因素,但是关于非认知性知识的考察,通过个人简历、专家推荐信以及工作、生活经历等体现出来的包括个人兴趣、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和学术潜能等越来越受到美国高校的重视。[11] 但是非认知性知识很难通过标准化和量化的手段来进行测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组织专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调研,研发了一套新的测评手段——个人潜能指标测评(Personal Potential Index,简称PPI)。[12]这套系统于2009 年7 月开始实施,用于评价学生考试、学习成绩以外的个人综合品质,包括6 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知识与创新能力、交流技能、团队工作能力、毅力、策划与组织能力以及道德与诚信,每个一级指标又各自包含4 个二级指标,共24 个评价项目。在此基础上,系统可以根据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还可以根据上述指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书面的描述,并给出录取建议,从而达到了测评非认知性知识的目的。目前美国各州的大多数院校均已经接受了PPI 测评系统,并将其纳入研究生招生选拔的必要环节,测评系统出的测评报告也已被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接受和认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集体决策的录取制度是招生选拔机制公平公正的基石 在美国,研究生招生自主权放在各高校,具体由各学院教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组织实施,录取阶段采用的是“集体负责制”,录取原则和录取名单由招生委员会共同讨论,集体决定。美国的招生选拔制度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申请考核制度,而负责评审考核的招生委员会成员大多为院系的教授组成,他们大多有着声名显赫的地位和声誉,并且视学术声誉同生命一样珍贵。因此,一方面,高度自律的诚信文化约束着招生申请审核过程中教授和考生们的行为,促使教授和学生们自觉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选拔程序施行;另一方面,在美国,教授尤其是私立大学的教授都是聘用制,获得终身制的教授简直是凤毛麟角,教授们如果违反招生选拔规则,并被学校成立的仲裁委员会证实,将面临学术生涯终止的严重后果,甚至面临法律的制裁,因此,高度自律的录取“集体负责制”是美国招生选拔机制公平公正的基石。 (四)严格的淘汰制是招生选拔机制优质生源的保障 美国传统文化奉行“自由竞争”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淘汰机制就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一方面,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中,一些名牌的私立大学如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有着极其严格的入学标准和极低的新生入学率,近年他们的研究生新生录取率均维持在10%左右。另一方面,美国研究生教育培养阶段也存在着严格的淘汰机制,一般高校研究生淘汰率为10%—15%,美国常青藤盟校的淘汰率平均都超过了20%,个别名牌大学淘汰率可以达到30%以上。[13]正是因为在招生选拔和培养阶段严格的淘汰制度,高校才能保证大范围灵活筛选具有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质学生,又不会导致培养质量降低,而生源素质不高的学生往往会在真刀实枪的淘汰制面前望而却步,这也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三、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还存在着明显的计划色彩,从招生计划的制定、招生目录的编纂、考生报名、入学考试的组织、 复试录取等无不体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体制, 大大限制了我国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以及研究生招生选拔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严格来说仍然是 “应试教育体制”的一种表现。 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是其高等教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理想机制,我们应借鉴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 (一)扩大高校办学招生自主权 借鉴美国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赋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招生单位内部也应该相应权力下移,各学科点招生录取权力应该放到由教授组成的各学院的招生委员会,而高校的校级招生管理部门应以“服务”代替“管理”, 依法进行宏观的监督和调控。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弊端,并进行了渐进式改革,包括2003年初试科目由原来的5 门改为4门, 将原先的专业课考试调整到复试中;加大复试权重,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4 所高校进行自主确定复试分数线的改革试点;简化报名手续, 推广网上报名;取消部分自命题科目,代之以全国联考;部分高校试点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等。无疑, 这些改革举措方向正确、思路清晰, 极大地提高了研招工作效率,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 (二)建立第三方考试机构,逐步实现研究生选拔“招考分离” 目前在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体制中,考试命题、考务组织,乃至考后招生全过程的监控均是由教育部统一负责;考试科目混合标准化考试科目和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自命题科目存在“单人单袋”封装、科目繁多、试卷传输风险高等特征,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瓶颈。 借鉴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经验,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调整为实施标准化考试,一方面将负责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部门从教育部分离出来,成为第三方专业的考试机构;另一方面,招生单位也从标准化入学考试中脱离,自命题科目考试统一归入复试中进行,逐步实现“招考分离”。第三方考试机构对研究生入学标准化考试的科目、形式、内容、实施等作出详细规划,建立题库,逐步接管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关于研究生标准化入学考试,早在2001年底,国家即成立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研究小组,在借鉴美国GRE标准化考试的模式和评估办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我国非全日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新办法,取消了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代之以标准化考试科目GCT(Graduate Candidate Test),考试内容涵盖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英语运用能力测试,GCT是一种素质考试和资格考试,不是专业知识考试,相当于美国的GRE考试,是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改革与尝试。虽然GCT考试目前仅限于在职硕士联考,但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研究生标准化考试改革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有着意义非凡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三)提高我国研究生复试的科学性和结构性,强化综合潜能评估 1.增强本科成绩(GPA)在研究生招生复试选拔标准的权重 在我国以往的研究生招生选拔体制下,考生的统考初试成绩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在复试环节中各个高校的复试方案均涉及到了考生的本科成绩单,但在实际操作中本科成绩几乎都被忽略。 本科成绩(GPA)是学生本科四年学业、数十门课程绩效的综合反映,是几十名任课教师在多学科、多背景下对学生的多维评价,应该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与单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相比,本科成绩(GPA)对学生学业能力乃至综合素质的反映可能更为稳定。大量研究表明,本科成绩(GPA)是多种研究生学业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双方成正比关系。[14]然而,在我国研究生复试中,本科成绩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应该在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中切实提高本科成绩(GPA)的地位,增强其在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标准的权重。而且,在研究生招生选拔中重视本科成绩(GPA)不仅有助于提高考生的生源质量,对前期的本科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开发综合潜能测评系统,加强非认知性因素评估 我国研究生复试阶段,各招生单位除了测试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等认知性知识外,主要靠面试来测评非认知性知识,而面试测评方式单一、问题随意、结构简单、评分标准模糊以及评价指标不科学等特征非常明显,无法系统的、科学的对考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术潜力进行评估。因此,开发综合潜能测评系统,提高复试尤其是面试测评指标的科学性和结构性,加强非认知性知识的评估成为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当务之急。 借鉴美国个人潜能指标测评(PPI)的实践经验,联系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仅仅依靠标准化考试成绩或本科成绩远远不能准确预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本文设定的综合潜能测评系统包括10个一级评价指标,20个二级评价指标(见表1)。每个一级评价指标10分,每个二级评价指标5分,满分100分。各招生单位复试环节由各学科复试小组审核申请者提交的个人简历、推荐信等材料,根据量化的测评指标,通过面试组织实施测评,加强对考生非认知因素的有效评估。复试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上述指标,对考生的实际情况作书面的描述,并给出录取建议。 表1研究生招生选拔综合潜能测评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学缘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本科学科背景是否来自良好的本科毕业院校(985、211、一般高校)思想品德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是否以往有违规违纪违法记录诚实诚信是否为人诚实,值得他人信赖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术诚信记录创新能力能否对本学科领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否思维活跃,产生新奇的理念交流能力能否逻辑地、清晰的表达立场和观点能否具有准确的写作能力组织策划 能力是否能按时设定预定目标,制定准确的计划是否能有效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计划意志毅力是否拥有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是否具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及一定的抗压能力团队精神是否能在团队环境中以开放和友好的态度共事是否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建议和意见研究能力是否发表过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或从事相关研究经历是否有清晰的学术研究思路和潜力个人经历是否具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是否个人经历能有助于提高综合潜能 四、小结 研究生优质生源选拔一直是研究生招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中美两国教育资源、文化传统和人口基数的不对等,我们不能全盘照搬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但是我们应借鉴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精髓,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完善我国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生源质量保证机制,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利佳.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分析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8) :71. [2] 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0-111. [3] 戴一飞. 申请者 评价者 招生者——美国研究生入学评价制度中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79. [4] SCHMITT N, KEENEY, OSWALD FL, et al. Prediction of 4-year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 using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predictors and the impact on demographic status of admitted students[J]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2009 ,94(6): 79-97. [5] Blumenfield,Tami; Nerad, Maresi. Assessing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A Research Agenda[J].Australian Universities' Review, 2012(11):72-82. [6] Lynn, L.H. & Salzman, H. Collaborative Advantage, Globaliz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gineering.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74-82. [7] 高媛,孙萍,陈玉芬. 发达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变革走势及借鉴[J].辽宁教育研究,2008(4):123. [8] 缴维,刘春芝. 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践及启示[J].学理论,2014(15):182. [9] Kaplan Test Prep.Whats the Biggest Graduate School Admissions Application Killer? A Low GRE? Score, According to Kaplans 2014 Survey of Admissions Officers[N]. Business Wire (English), 2014-02-10. [10] 陈睿. 美国新版GRE考试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改革的启示[J].中国考试,2006(6):8-11. [10] 薛刚,孙晓敏. 如何有效选拔研究生——国外研究生选拔实践的证据[J].教育科学,2011(8):68-70. [11] Kuncel, N. R., Hezlett, S. A., & Ones, D. S.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of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s: implications for graduate school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1),162-181. [12] 陈瑶,邵福球,高进军. 美国研究生招生的新评价手段——个人潜能指标测评(PPI)评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74. [13] 李扬.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及优劣势比较[J].教育探索,2012(12):157. [14] 薛刚,孙晓敏. 如何有效选拔研究生——国外研究生选拔实践的证据[J].教育科学,2011(8):68-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