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分析 |
范文 | 刘加凤 摘要: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引入创业教育变量,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常州大学城六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大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所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受到主观规范和创业教育的双重影响;(2)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3)创业教育对感知行为控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4)创业教育是对创业意愿影响最大的因素。 关键词:创业教育;TPB;创业意愿;大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创业研究的热点之一。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底提出来的,因其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非功利性价值取向而被各国所重视。近10多年间,创业教育研究在我国各地迅速升温,并日益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创业意愿是个体对创业行为的内心欲望和想法,它是研究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直接要素,也是最佳切入点。创业意愿已经成为全世界创业研究的焦点,国外已有较多关于创业意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证研究;国内兴起创业意愿研究的时间不长,且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国外学术界较为流行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来预测个体的创业意愿,而国内研究中则运用较少。考虑到国内较多高校均已普及创业教育,本研究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预测创业意愿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创业教育的引入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意愿是一个人对于未来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判定,反映的是个体的履行意愿。[1]本文运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就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计划行为理论及其运用 计划行为理论(英文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为TPB),它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行为预测理论之一,可以用来解释个人行为决策的过程。计划行为理论是Ajzen于1985年在多属性态度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派生提出的一个拓展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理性行为受其行为意向的支配和影响。[2]TPB认为个体行为意愿的强弱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行为态度(BA),二是主观规范(SN),三是感知行为控制(PBC)。 迄今为止,计划行为理论广泛应用在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學、行政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社会环境学、职业教育学等研究领域,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效果,引起了管理学界学者的众多关注。计划行为理论在职业教育学中的应用,多集中于创业意愿和行为的验证性预测。如熊智伟、王征兵在基于TPB理论修正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子研究中指出,主观规范、创业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险感知和创业意愿之间呈弱负相关关系。[3]于丽卫、刘倩对大学生回乡创业意愿的调查中也发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均对回乡创业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综合前人研究,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逻辑思路,提出假设如下。 H1:行为态度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H2:主观规范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H3: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5]借鉴瑞典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发现,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以颜雪平大学为代表的普及型创业教育,以林雪平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型创业教育,以哥德堡大学为代表的技能应用型创业教育和以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为代表的融合系统型创业教育四个基本类型。[6]综合前人研究,多是针对创业教育的环境、目标、优势、行为、满意度等单向的分析,而就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及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少。隋海瑞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创业态度、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创业意愿有着直接的影响。[7]基于此,为了揭示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提出假设如下。 H4: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1.主观规范对创业行为态度的影响 决定个体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从概念上解释完全不同,但同时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因此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影响。王本贤在分析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时提出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有相互作用。[8]邱宏亮在道德规范与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9]基于此,为揭示大学生的主观规范对创业行为态度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假设如下。 H5:主观规范对行为态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2.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态度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和行为态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王本贤在分析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关系中提出,大学生创业的主观规范很难通过创业教育来改变,但是通过高校创业教育特别是实际案例分析能改变大学生的创业态度,进而激发、强化其创业意向,这是创业教育能做到的。[10]王成杰等在基于大学生创业兴趣、意愿和动机的教育机制研究中特别提出针对不同创业行为态度的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改变其创业行为态度。[11]基于此,为了揭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态度的影响,提出假设如下。 H6:创业教育对行为态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3.创业教育对创业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其感知行为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隋海瑞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消除其对创业的恐惧感,提高对创业的正确认知,培养其参与创业活动的兴趣。[12]崔彬等在大学生创业满意度形成机理研究中提出创业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需求,立足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兴趣的培养,尤其是树立创业的自信心与勇气。[13]基于此,为了揭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提出假设如下。 H7:创业教育对感知行为控制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4.理论模型的构建 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入创业教育变量,构建了TPB视角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的关系模型。 (四)数据来源和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需要,除了人口特征等基本信息外,量表问题均采取李克特的7分制量表来测量(1为“完全不同意”,7为“完全同意”)。问卷涉及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五个变量,这些潜变量的测量题项均是在对相关文献的研读的基础上选取的。 本调查数据源于笔者2015年9月组织的一对一实地访谈,访谈对象为常州大学城六所学校(常州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主管部门的领导、负责创业教学的教师和部分学生。根据访谈结果,设计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质量,问卷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调查,针对存在问题进行了修改与完善。本次调查于2016年3-4月实施,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2份,回收率97.3%,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11份,最终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3.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在样本分布上,由于常州大学城以省内专科为主,大三安排校外实习,因此被调查学生中大一大二省内的学生明显较多,男女性别比例相当,6所学校调查数量基本均衡。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是测定量表中同一主题下各问题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五个潜变量的15个观测变量进行信度分析(见表2)。统计得到问卷Cronbach α的整体值为0.924,各潜变量值在0.759-0.911之间,均大于0.6,说明问卷各测量指标的内部一致性较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效度分析 效度检验由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两个部分构成。 (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主要指问卷量表对所要研究主题的涵盖程度。本研究以计划行為理论为基准广泛参考国内外有关创业意向研究文献中的量表而编制形成。基于此,笔者对常州大学城六所院校创业部门负责人、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进行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反复斟酌修改调查问卷量表。量表形成后在小范围内开展了预测,进一步征求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修改问卷量表问题的语言表述,以确保量表中各问题在内容上的有效性。 (2)构建效度 构建效度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种。 研究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对每一个潜变量的观测指标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到标准因子载荷系数在0.632-0.951之间,对应的T值在7.25-20.23之间,说明各潜变量的结构效度较好(见表2)。组合信度(CR)是模型内在质量的判别准则之一[14],组合信度值均在0.7以上,说明模型内在质量良好。平均方差抽取量(AVE)是一种收敛效度指标,一般判别的标准是要大于0.5[15],平均方差抽取量均大于0.5,说明量表收敛效度理想。 为避免构面之间共线性问题的出现,通常用信赖区间法、SEM系数估计法和平均变异量抽取法三种方法来检定模型的区别效度。本研究运用平均变异量抽取法,来测定量表的区别效度。平均变异量抽取法是指在CFA分析时即取得每个构面的AVE值,利用AVE值与每个构面的相关系数平方作比较,AVE应该大于相关系数的平方或构面的皮尔森相关要小于AVE开根号的值,如果构面之间的皮尔森相关小于所对应的构面的AVE(收敛效度)则证明区别效度存在。[16]模型五个构面的AVE开根号值均大于对应构面的皮尔森相关(见表3),说明模型构面与构面之间具有较高的区别效度。 (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AMOS17.0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所提出的模型及假设。模型参数估计使用不同的估计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最大概似法、一般最小平方法、渐进式自由分配法等,研究样本不超过1000个,所以选择使用最大概似法。[17]使用SEM作为理论模型验证时,好的拟合度是SEM分析的必要条件。研究参考Schreiber、King等人的研究意见,选取了以下几个拟合度指标。其中GFI学者一般建议理想值为0.9以上,表示有良好的拟合度,但考虑模型估计的参数较多,Doll、Xia等学者建议可酌情放宽到0.8。将样本验证因子输入AMOS软件的关系模型,得到模型拟合度指标值见表4。由此可见,模型拟合度指标均符合一般经验法则,达到学者建议的一般标准,表示理论研究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良好,因此模型不需要进一步修正。 (三)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1.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揭示了它们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 研究运用AMOS17.0软件计算出结构方程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五个潜变量之间的具体影响效应(见表5)。第一,行为态度(BA)、主观规范(SN)、感知行为控制(PBC)、创业教育(EE)对创业意愿(EI)均存在积极的正向的显著性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693(t=7.168)、0.492(t=5.426)、0.813(t=8.234)、0.589(t=7.124),因此假设H1、H2、H3和H4成立。第二,主观规范和创业教育对行为态度均亦有正向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53(t=5.043)、0.733(t=9.755),因此假设H5和H6成立。第三,创业教育对感知行为控制影响不显著,路径系数分别为0.051(t=1.231),因此假设H7不成立。 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性正向影响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三者对创业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3、0.492和0.81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创业意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态度直接影响其创业意愿,这与众多研究的结论相类似,即行为态度越积极,个体实施某一行为就会越努力;大学生的家人、朋友等重要的人对创业的建议也直接影响了其创业意愿;大学生对创业这一特定行为难易的感知程度,也直接影响其创业所愿意投入的努力程度。以上验证结果,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相符。 3.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正向显著性的影响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813(最大),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根据调查与访谈结果得知,常州大学城各高校均有实施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大学生从中获益颇多。各类创业教育课程开设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创业指导课程(65.5%)、创业讲座或论坛(55.2%)、创业竞赛(49.5%)、创业园实践(47.3%)、创业辅导与咨询(42.0%)。研究再次印证,国家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这一大政方针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4.主观规范和创业教育对行为态度有正向显著性的影响 主观规范、创业教育对行为态度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53和0.73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主观规范、创业教育和行为态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者相较而言,创业教育对行为态度的正向积极的影响更大,可见高校创业教育比家人、朋友等重要人物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态度更有影响力。这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创业教育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实效性。 5.创业教育和感知行为控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的执行和完成某种行为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相应信息的控制能力。创业教育对感知行为控制的路径系数为0.051,表明创业教育与感知行为控制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即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信心的培养、风险控制能力的塑造都比较欠缺。由此表明,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创业课程设计、创业竞赛、创业论坛等活动中需要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感知行为控制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与建议 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引入新变量——创业教育,构建了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产生影响的关系模型,分析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创业教育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中的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验证了将创业教育纳入TPB模型是可行的,并且有效地证明了创业教育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效用,以及其对创业意愿的重要程度。第二,行为态度受到主观规范和创业教育的双重影响,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态度不仅受到对其重要的人的观点影响,更易受到其所受到的创业教育的影响。第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感知行为控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五,与计划行为理论的三要素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再次验证了引入创业教育这一变量对TPB模型扩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在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一次新的有意义的实践尝试。 鉴于上述研究结论,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重点加强学生创业行为感知控制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业的坚定信念、信心和毅力。第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重视,因其在传统TPB模型中是促使大学生形成创业意愿的不可或缺的、关键的要素。第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需从多视角多手段改善大学生创业的行为态度,因其在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同时,还受到来自个体多方面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第四,持续不断重视高校的创业教育,因其一方面可以解决国家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 (二)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力求科学与严谨,但鉴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不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对象的有限性。研究旨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出于调查的方便性和可行性考虑,仅对常州大学城的六所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开展了调查与研究,研究对象选择的有限性,使得研究结论适用范围较窄。二是调查量表设计的严谨性还不够。结构方程模型区别效度分析显示部分潜变量之间的值略微偏低,这就说明量表需要进一步修正,或者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论证,以上问题有待后续研究来弥补与解决。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院校进行调查,亦可选择针对在外实习生和毕业生的调查,还可尝试就创业意愿向创业行为转变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进一步展现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功能。 参考文献: [1]林英晖,吕海燕,马君.制造企业碳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16(2):115-125. [2]李彬彬,孙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向研究[J].职教论坛,2015(20):27-33. [3]熊智伟,王征兵.基于TPB理论修正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子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2):54-60. [4]于丽衛,刘倩.大学生回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5(12):33-37. [5]王若梅.复杂科学理论视域下的高职创业教育群体行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87-89. [6]李华昌,嵇安栾.从瑞典大学实践谈创业教育中认知与行为导向的融合[J].商业时代,2010(32):117-118. [7][12]隋海瑞.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2):113-114. [8][10]王本贤.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J].学术论坛,2013(3):219-222. [9]邱宏亮.道德规范与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J].浙江社会科学,2016(3):96-102. [11]王成杰,庄严.基于大学生创业兴趣、意愿和动机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6):90-93. [13]崔彬,张亚维.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4(1):67-71. [14]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36. [15][16]Fornell C.,Larcker D.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2):39-45. [17]张伟豪.与结构方程模型共舞[M].台湾:前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3:301. (责任编辑钟嘉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