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协同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范文

    路利红 于燕枝

    

    摘要: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研究分析了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过程中存在的主体過多、责任不清、边界模糊等问题,指出具有应用型属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有效载体。同时,本研究提出,在校企协同效应下创新创业教育会从制度体系、教学体系、“微专业”体系、创新创业项目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五大方面迎来全面的升级,这或是高校实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机。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体制增效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研究校企协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支撑作用,能更好地助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落地,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一、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期刊网检索,发现以“产教融合”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有962篇,涉及“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主题的研究文献有67篇,涉及“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主题的研究文献有44篇,其主要研究视角可归为以下几个大类——

    第一类是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课程创新,如刘海明等人的《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程晓农等人的《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

    第二类是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协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如何在产教融合大趋势下发挥作用,如孙杰等人的《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陈维霞的《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等。

    第三类是个案研究,即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如贺星岳的《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杨会等人的《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等。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备受重视,但目前并没有校企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典型模式,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的文献和案例很少。

    二、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主体过多、责任不清、边界模糊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政府、企业、高校沟通不充分,协同育人目标有错位,协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角色定位不清晰。如政府主导功能不强、行业指导能力薄弱、企业难以适应高校的育人机制等,这些问题导致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协同增效作用不显著。第二,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主体作用难以发挥。企业对高校除有人力资源的需求外,对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合作缺乏热情。2018年11月,洛阳理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对402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意向调查。这些企业最感兴趣的合作模式是顶岗实习和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分别占47%和34.1%,产学研合作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仅占20.9%和7.9%。第三,主体需求的动态变化,新问题不断产生,但相关组织管理缺乏。企业需求的岗位数量、技能要求每年都有变化,而学校又面临各种创新班、定制班、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等学生群体多样性带来的管理、教学、实践等问题,以及教师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带来的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科研转移转化等多种问题。第四,校企协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产教融合从政策引导到付诸实践不过短短五六年时间,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和企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风险,这也是导致校企协同创新难以深入推进的现实因素。第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学校内部改革的层面,使得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目标不清晰,实现路径不明确,系统性设计不够。

    三、具有应用型属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产教融合趋势下校企协同的有效实践载体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属性体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探究性”学习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模式,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带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截然不同。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根植于企业、应用于企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创新意识训练和创业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他们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宽个人发展空间。对接市场需求是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方向之一。

    (二)创新创业教育可使企业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获得更大的参与度和主动权

    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近年,学校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冠名班、科研项目攻坚等领域持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而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课程和教材开发、创业项目孵化、校内外教师共管、评价体系建构、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等方面,对企业而言可发挥的空间更大,优势也更明显。

    四、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新制度体系,让合作成为常态

    校企双方都应基于协同育人需求共同设计能充分释放双方创新要素与活力的育人保障制度,促使校企合作由浅层次走向深层次,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高效,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比如:在目标层面上,学校可以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为标准设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组织层面上,学校可以进行项目化运作;在业务流程方面,学校可以在二级学院成立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企业+学校),形成定期研讨机制,解决诸如授课知识点、师资配备等具体问题,通过制度体系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有效配置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新教学体系,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可以有效打破传统课堂和校园的局限,实现问题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应用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高阶能力。其中,工作场所的模拟和实境学习是最能凸显产教融合优势的环节。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可以实现与未来工作伙伴的互动,了解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培养绩效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以适应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需求。

    (三)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微专业”体系,快速打造复合型人才

    “微专业”一词最早是由MOOC巨头Udacity提出,“A New Kind of Credential For Jobs In Technology Udacity”,即以就业为导向而定制的职业体系化培养方案,随后国外著名在线教育产品Coursera提出了“Free Online Courses From Top Universities”,并称之为专项课程。高校“微专业”的设立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中选择企业急需的、小众的、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型职业或岗位,集合高校和企业优秀的师资和教学积累,快速设立专业,制订能快速培养学生职业所需技能的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2017年4月,网易“云课堂”上线的“前端开发工程师”“微专业”开设后有超过百万人在线选课学习。这个案例为校企协同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微专业”提供了借鉴。以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校企协同为导向的“微专业”,能使学生快速达到某一领域的工作技能要求,这一方面提升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匹配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在保留本科教育系统优势的基础上满足了急速变革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微专业”的建设也带动了教材、课程、师资、管理等方面的革新。

    (四)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项目体系,实现共建共赢

    创新创业教育依托行业,在与企业新工艺、新领域、新技能、新营销、新设计的全方位产业链的不断碰撞中实现全面知识创新。也正是这些碰撞,能够解决企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催生出更多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科研为支撑、以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抓手的创新创业项目,从而进行技术、服务、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创新。创新创业项目成熟后可以通过评估进入孵化平台,从而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构建和裂变。比如,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工业自动化的“黄埔军校”,公司通过与不同高校的产学研结合,面向师生搭建了创新研究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

    (五)结合“1+X”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目的在于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我们设想的“1+X”评价体系(“1”指学生本专业的学习,“X”指技能证书、创新创业项目、“微专业”三个方向),学校既要保留本科教育的优势,同时又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选择应用型、复合交叉型、创新创业型三个方向中的某一方向进行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校企可以共建三个方向的考核评价体系,除学校传统的考试、论文、项目、作业、竞赛等毕业标准的观测点外,企业标准和社会标准也同样重要,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主动开创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等均是实际工作中比较重要的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9).

    [2]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3]程晓农,杨娟,袁志钟,等.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2).

    [4]孙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

    [5]陈维霞.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管理机制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6]贺星岳.基于现代职教体系的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7).

    [7]杨会,迟俭辉.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

    [8]陈婷.我国政产学合作改革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4,(3).

    [9]蒋求名,孙丽娟,王磊.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10]邝邦洪,赵复查,张松峰.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理论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