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河南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范文

    余雪

    摘要: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河南省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等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促使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人才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自200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至今,我国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此同时河南省高校纷纷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立对外交流合作处及国际教育学院,开展国际教育。

    一、河南省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一)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定制式人才培养等充分显示了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国际教育方面起步早,成效显著。比如,温州医学院与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联合培养眼视光学项目,提出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合作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他地区也对国际教育逐步重视起来。河南省在《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笔者所在学校以此为契机与美国哈森大学合作开展中美合作项目,提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河南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有很高的战略定位和要求。

    二、河南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趋向单一,在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

    第一,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太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将高校学生培养成通晓国内外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具有全球视野及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部分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只限于引进国际化课程,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或参与联合培养的国际交流,仅停留于项目的最底层。因此,高校应重视国际化需求,要对国际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水平。

    第二,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师资力量薄弱。现阶段,河南省高校聘请富有国际化项目经验的教授还有难度,以至于部分国际合作项目流于形式。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高层次人才访学、国际化科研,以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但是,部分高校因为自身实力受限,聘用外籍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而且聘用的外籍教师教英语课程的多,讲授专业课程的极少,国际化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三,国际化课程设置欠佳。目前,河南省大部分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学生外语课程的比重、注重核心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及使用国外原版课程教材。国际化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选择合适的教材,部分高校直接用原版教材,没有配套的辅助资源,学生只掌握皮毛,难以达到难点析透、重点突出的教学目标。高校应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贯穿课程实践始终,但由于理念上的差距,部分高校的国际化培养仍处于低层。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取向单一,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河南省部分高校在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取向单一的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相同,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大多雷同,难以发挥高校独特的办学优势。此外,河南省部分高校人才评价仍采用笔试、面试的方式,存在重学历的倾向,评价方法欠国际化。

    三、河南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

    首先,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离不开良好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与服务制度。随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持久动力。其次,高校应完善顶层设计,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中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保证国际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进行,确保高校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目标展开。国际化人才是通过创新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式与途径等培养的具有国际交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高校要引导他们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世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最后,高校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就业创业平台建设以及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规划好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及专业优势资源,培养出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人才。

    (二)完善国际化师资力量,优化国际化课程设置

    国际化师资队伍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与保障,因此制定国际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轨驱动的国际化师资培养模式,“走出去”是指鼓励和推动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研讨班、海外留学与进修、学术访问等活动,“引进来”是指吸引和聘请具有国际水平的外籍教师和海归博士以及在国外大学任职的教授到国内任教、讲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合作。有国际背景的教师队伍将会改善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本土化、系统化、国际化和实践化原则。在优化课程体系中,职业院校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双一流”高校以培养高层次研修人才为导向,选择适合国内需求和本校实际的国际化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还需要优化课程管理,一是在课程价值导向与目标设置上,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与适应力的人才战略高度规划整个课程体系,面向国际就业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二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由于文化多元以及需求多元,国际市场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构建多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融合机制,加大双语课程建设的力度。三是在课程教学形式上,高校要采用课程教学与实践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兼顾的模式,通过短期海外学习、国际学术讲座等形式增强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四是在课程评价上,高校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及国际合作过程的需求,对课程国际化资源开发进行综合化和动态化的评价。

    (三)创新国际化合作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国际化人才培养注重实践和理论渗透融合,高校应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让学生融入应用型项目,在锻炼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应积极与外资企业合作,以提升学生的专业人文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建立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力为核心的动态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是以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与适应力为人才评价核心,实行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完善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指标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国际经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构建能力指标评估体系。二是探索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三是进一步完善国际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进行动态评估。同时要构建协同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政府要给高校和从事国际教育业务的机构适当放权,在符合法律要求的框架下增强其国际化办学的自主性。四是建立资源汇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各参与主体沟通、协作与资源共享,提高专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体系,才能提升河南省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司富春,张勤.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医研究,2018,(5).

    [2]黄娟.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

    [3]赵富强,肖洁,陈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8,(2).

    [4]钱佳.“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8,(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