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初探 |
范文 | 柴娟 [摘 要] 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为例,尝试探索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的新模式。研究表明:通过组织开展项目化的实践育人活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加强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管理;困难学生;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64-03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对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蕴涵了构建公平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价值选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新常态背景下,过分偏重经济资助已不能适应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加大育人力度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是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要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资助和育人两者之间,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实践育人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对于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服务区域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困难学生群体特点及其实践活动现状 高校困难生大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或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其接受的教育处于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在综合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实践创新能力的欠缺和后续发展动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整体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成就动机弱、能力提高缓慢、自我评价过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这一群体在人际交往能力、英语口语、计算机水平、艺术特长、知识视野、表达能力等方面与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前提下,更应当着重培养和提高这一群体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其发展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才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 实践育人作为一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形式与途径的育人活动,是高校培养塑造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总的来说,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教学实践、毕业实习等类型繁多的高校实践活动从不同方面和维度促进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心理素质强化。但同时,某些高校也存在着缺乏对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的过程指导和有效的成果反馈等问题,导致某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没有达到预期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提升目的,学生容易对这些活动形成内容单调枯燥、形式陈旧老套、可选择范围过小、不能紧跟当前形势的刻板印象,创造性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 实践育人活动项目化运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项目化运作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狭义的项目多指事物分成的门类;而广义的项目既包括发展过程中的宏观事项,又包括具体存在的个体。“项目化运作”一词是在顺应当下社会和经济规律发展需要的形势下流行起来的,它的核心是将总体的较为抽象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子目标,然后通过科学管理的思路来完成任务。 国外学者通过实践研究认为项目化运作具有以下优点:能用更少的人才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提升质量与效益;能通过更好的组织行为原则使组织更有效;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供应对机制等[1]。具體到实践育人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因有统一的领导和完备的管理章程而避免多头管理和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成效性;项目化运作有利于促进学生项目小组形成团队优势,使实践团队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细化方案、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科学管理、取得实效;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将实践育人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增强就业创业意识;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项目化运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中央16号文件提出,“高等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这些都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由此可见,实践育人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 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模式探索 资助育人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是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践中产生的必然需求。是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通过项目申报、项目批准、项目运作、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等程序,把资助育人实践活动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运作的过程。在资助育人实践活动中运用项目化管理手段,是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强化资助育人成果的有益探索和重要途径。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为例,尝试探索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的新模式。 (一)实践育人活动项目化运作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自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每届设定一个主题,通过设立并支持公益实践项目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是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力载体。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自行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研究主题,从申报、审批到管理、结项,均严格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管理。实践工作证明,实施项目化管理能够极大地调动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增强资助育人实践活动的成果,行之有效的提高参与项目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模式 1 建立高效的项目化管理体系 为使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作有章可循,提高项目化运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处建立了四级管理体系,加强过程管理,规定了项目化管理各个层次的责任范围,明确了各级项目化管理组织间的配合和协调关系,有效调动了各级人员参与项目化管理的积极性。 (1)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 项目化管理的第一级是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指导机构和项目的最终审批机构,由校学生处处长、各学部(直属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组成。该级组织是活动的决策领导层,其职能是把握项目发展的方向、确定项目总资金、协调各学部(直属学院)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审定项目管理人员的成员组成,是行使决策和监督权的机构。 (2)项目化管理办公室 项目化管理的第二级是项目化管理办公室。项目化管理办公室设在校学生处,由学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及校自强社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监督和开展。它是项目化管理的具体执行和管理机构,负责征集活动主题、启动运行项目、落实项目的实施、处理与项目有关的外部关系、检查项目进展、监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完成项目化管理中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学生资助中心每年初制定相关文件,提出当年度立项主题和立项工作要点,并对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 (3)项目联系人 项目化管理的第三级是项目联系人。项目联系人一般由各学部(直属学院)资助工作联系人担任。他们根据学生处的工作要求和本学部(直属学院)的实际情况,积极带领、指导学生选题并参与立项,负责相关政策宣传和协调联系工作,有监督本学部(直属学院)学生提交项目申请、推进项目开展、按时保质结项的责任,同时对项目化管理办公室负责。 (4)项目负责人 项目化管理的第四级是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是项目最基层的项目管理者,其职责是组织本项目组成员并协调项目开展的各方关系,按照预设项目成果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项目推进的各项工作,指导和控制项目的全过程,针对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做好沟通解决,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完成负总责。 2 制定完备的项目化管理制度 (1)项目立结项管理制度 每年年初,根据学生处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当年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背景,项目化管理办公室初步确定项目主题后上报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经审核通过后撰写发文。各项目联系人组织学生提交立项申请并参加答辩,由项目化管理办公室报请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审批后,按项目计划运作实施。每年年底学校组织召开项目结项评审会,由项目化监督管理委员会验收合格后,即可结项。 (2)项目运行全过程监督制度 为了在项目开展过程更好的对各项目组进行监督指导,把握项目进度,确保项目成果,项目管理办公室依托校学生资助中心、校自强社制定了《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项目管理办法》《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项目奖惩制度》《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项目征集方案》等一系列项目化管理规定,各项目组均按照管理规定对项目进行运作。校自强社在社内选拔有经验、有责任心的项目管理人员,对各项目组实行“一对一”管理,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资金使用状况进行检查监督,随时掌握项目进展状态,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以保证项目目标顺利实现。项目管理办公室还制定了中期检查制度,于每年春季学期结束之前组织各项目组召开中期检查评审会,监督各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并对项目下一阶段的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3)项目宣传总结及培训制度 为了扩大项目化实践育人成果,巩固提升项目化管理方式,校学生处每年都在项目结项后组织召开项目成果展示表彰大会,加大对优秀项目及优秀个人的宣传力度。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项目化管理办公室会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系统的项目管理理念、运行策划和资金合理调配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项目化管理办公室还会定期组织校自强社的项目管理团队成员,针对他们在管理各个项目小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高效团队管理、统筹协调规划、项目资金监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整个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规范性和成效性。 3 凸显本校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自身特点 (1)明晰每个实践活动的每一环节并将之完全纳入项目化运作的轨道。 自活动选题至活动结项,每個项目均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规范管理和开展。项目小组成员需要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熟悉磨合,按照规定的项目开展程序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阶段工作任务,确保本小组的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并著有成效。因为项目化运作的目标和成果预设,避免了传统实践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活动的每一步开展都是有价值和显著指向性的,确保了活动成果和产出。总体来看,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的这一特点对于凝聚实践活动主题、确保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实践活动育人功效、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都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2)充分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活动项目化运作中的主体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项目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办法)规定,项目参与主体以学校全日制本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获得资助的学生为主,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的团队必须有1/3以上成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3~8名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为单位报名,团队成员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各团队须有2名同学担任项目负责人(其中1人为财务负责人),并由1名指导老师负责对团队活动进行必要指导。可以看出,项目立项及活动开展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参与并管理项目运行中的各环节。 项目管理办法还规定,每年项目启动前,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负责从学校自强社中选拔具备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项目管理团队,团队成员与当年获得立项支持的项目组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每一名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定点负责指定项目组的项目运行和推进,发挥监督、协调、管理职能。 此外,每一届“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项目自立项到结项,都要经过项目征集整理、项目立项评审、项目启动培训、项目中期评审、项目结项评审、项目成果表彰展示等若干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各类会议的通知协调、会场布置、人员组织、流程保证、项目组反馈、新闻宣传等工作均由校自强社负责具体实施,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总之,通过以“实践·成长·收获”公益实践活动项目为平台,尝试探索高校困难学生群体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的新途径。实践表明,实践育人的项目化运作方式使参加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组织策划、语言表达、统筹规划、科学研究、自主学习等多方面能力有明显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公益思想、感恩意识、悲悯情怀、奉献精神,在使学生成长成才、更加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方面有显著作用。 总之,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需要与资助育人实际工作相结合,把握项目化管理规律,总结项目化管理经验。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Harold Kerzner. Project Management: A Systems Approach to Planning, Scheduling, and Controlling(7th Edition), All rights reserved,2001:127. [2]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5-137. [3] J·D·费雷姆.组织机构中的项目管理[M],郭宝柱,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16-17. [4]閆翠娟,王楠.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实践教育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3(3):47-50. [5]王涛.实施项目化运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51-52. [6]张书林.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2):86-89. [7]石奇光.实践育人项目化运作的探索与实践[J].实践研究,2012(5):85-8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