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究
范文

    王胜选

    [摘 ?要]美术学专业作为高校传统技能性专业,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急速转型中陷入了停滞的窘境。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表现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匹配,教学缺乏特色等。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促使美术学专业进行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系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地方应用型高校? 美术学? 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地方本科院校习惯依据专业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专业化美术人才的思路设置专业方向和进行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未能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去满足区域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课程设置盲目求全,与就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与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的专业需求不对接,实践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对口。“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内容,涵盖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1]当前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老旧,人才培养途径趋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学校里学的知识与技能和工作后岗位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直接导致毕业生难就业。但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上却又呈现出“用工荒”,造成了“一方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远远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巨大压力,社会上‘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并存”。[2]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协调、不匹配

    当前,全国各大知名院校、专业学院、画院的名师名家纷纷将优质“教学视频”“作画过程”以资源共享课、微课、MOOC等多种形式发布到网络课程平台上,同时亦有利用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将学习资讯和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大众化传播。互联网上可供学习的美术资源异彩纷呈,学生完全能够通过互联网接受国内外著名画家和重点院校名师名家的网络在线指导,与“大师”零距离接触早已不再是梦。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美术学专业教师多数来源于合校升本前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中等师范学校等多所师范类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师的整体职称结构不合理、学缘结构复杂、教师年龄结构存在断层现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较为单一。面对如此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地方高校的美术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仅注重专业技能的示范,忽视教学上的探索与创新,制约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空间,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养成。

    3.教育教学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提升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体现在对人才培养质量上和教育教学特色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其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派上用场,没有工作上的适应期、过渡期,更不需要企业进行新的业务技能培训,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达到了无缝对接的程度。”[3]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要想在转型发展中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立足本位,精准定位,切实抓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美术学专业既缺乏具有较高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师,又缺乏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思想解放的教师,而且更缺乏在业界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管理者。如果说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最终执行者,那么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教育教学能否具有特色的关键则是对制定专业发展的学科管理者与学术带头人能力与水平的考验。由于各种原因,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专业的管理层缺乏出身于美术学专业的教授和学科专家,致使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从顶层设计上就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根本性差别,体现不出应用型的特点,导致美术学科在专业建设方面停滞不前,在转型发展中无法突破。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由于教育背景、学历职称等参差不齐,教学理念各异。师范大学毕业的教师综合素质较为突出,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更新。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教师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教学理念保守,缺乏广阔的学术视野。美术学专业的教师由于原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局限束缚了他们教育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更缺乏在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难以实现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向美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根本性转变,人才质量培养提升慢,学生就业出现专业不对口,就业不理想的情况。

    美术学专业转變与突破的策略

    1.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美术学专业要想在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谋求专业上的突破就必须明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依据美术学科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层次和规格四个维度上组合构建科学有效的应用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制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首先,要考虑高校所属地方与生源所在地及其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加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要综合考虑美术学专业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的整体素质等多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潜在因素。努力将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定位:培养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美术专业技能,能在基层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和初步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具有一定美术知识素养,能在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从事美术传播与管理的工作者;能在文化传播公司、社会团体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策划、宣传工作的从业者……切实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突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构建出有利于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新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导向上,应该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专业实践应用课程教学,为学生深入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实体单位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进行锻炼提供有利的实践保障。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上,整合教学内容,合并同类课程,减少重复性的课堂技能训练,增加学生课外实践训练,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体系。在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专业理论课程较少的情况下,避免纯粹技能型训练的重复课程,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实践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大力推动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进行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当下信息资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早已不是唯一的知识传播者,学生獲取学习资讯的渠道花样翻新。在某种程度上,学生获取学习资讯的速度和效率甚至比教师更迅捷。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面对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想站稳三尺讲台就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大学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生学习,教学更准确地应被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习的过程,也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4]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弱化,逐渐转变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5]美术学专业教师要主动转换教师角色,放弃传统“标准件”式的培养方法,从传统示范与讲授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以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教学的中心进行辅导讲解,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辅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探究。美术学专业技能教师需要按照美术学(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由讲课型教师向辅导型教师转变。”[6]“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要以转变教育观念作为重要先导,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 [7]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美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既需要教师具有讲授扎实理论知识的深厚功底,又需要具有敬业的“工匠精神”精通实践,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大力引进业界兼职教师,大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作为连接高校教育和业界的中间人,回应社会市场需求,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3.革新完善多元化教学评价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正如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一样,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人们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带来极大影响。”[8]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学生普遍接纳,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个性化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具有个性特点的自我学习能力。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与他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个性化自主学习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9]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能够体现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学习的主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力。”[10]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美术学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题的多元与互动,突出美术学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个性化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差异性,评价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标进行差异性评价。根据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的方式,提高评价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过程体验和效果的评价,而不仅仅偏重于结果的评价,不采用统一评价的标准,要突出个性评价。个性评价在美术学专业体现得最为明显,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创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改变评价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1]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第71页。

    [2]徐同文:《大学课程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杨春生、李军:《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江苏高教》2006年第5期,第88页。

    [4]刘海燕:《向“学习范式”转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第51页。

    [5]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第127页。

    [6]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9期,第141页。

    [7]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第5页。

    [8]董文琪:《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江苏高教》2014年第2期,第82页。

    [9]王晓莺:《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第138页。

    [10]马颖峰、陶力源:《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探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第2期,第82页。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安康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