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西游记》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吴炳璋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相对于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较少,但是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又是相互促进而密不可分的。本文从影视的角度选取《西游记》作为教学内容,将《西游记》与当代西方影视作品进行对比,并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引导外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帮助外语学习者打破语言学习壁垒,真正热爱中华文化。 [关键词] 对外汉语、格式塔、《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8-0094-02 一 《西游记》与西方影视作品在文化上的异同 当今美国影视在中国发展迅猛,相比之下中国的影视在海外传播就显相形见绌。但是《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无论是语言上,还是人物风貌上,抑或是文化内涵上,都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智慧,并且可以从中窥探当时文学巨匠的奇思异想。 (一)从整体上看 《西游记》整个故事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僧师徒四人在去往西天取经路上经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团结协作、不折不挠、善良质朴、勇往直前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宣扬的一种作为人的“真善美”的品质。[1-2]而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一样可以发现类似的情节以及相似的信仰与价值观。例如银河护卫队系列电影中同样是讲能力各异的、性格鲜明的一些人齐心协力战胜邪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整体上看,《西游记》所传达的价值观符合当代西方影视文化中的审美情趣,也容易被外语学习者接受。 (二)从单个的人物形象看 西方的文化特征是崇尚個人英雄主义,并且喜欢具有冒险精神以及桀骜不驯的人物形象,例如超人、蝙蝠侠、钢铁侠系列电影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充当救世主的形象,以一己之力战胜邪恶反派、惩恶扬善。这些主角之所以在东西方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故事主人公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以及带给人们积极正面的影响。而在《西游记》中为西方人所熟悉的并不是作为取经领头人的唐僧,而是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而在西方人眼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表现出来的正是桀骜不驯极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并且在一路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多次展现出超凡的技艺以及力挽狂澜的勇气被西方所称赞。因此在西方人眼里孙悟空的形象自然最受人喜欢和容易被认可。 (三)从细节上看 《西游记》与西方的现代影视作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在一些情节的设置上,西游记虽然是一部奇幻类小说,但是每个人物都形象丰满,在整个故事线中包含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既有它的趣味性也有催人泪下的剧幕。例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中唐僧赶走孙悟空时,悟空的不舍三跪师傅的情节令人动容。无论是《西游记》还是西方的影视剧中,都体现出好事多磨的人生哲理,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唐僧师徒四人最后取得真经还是西方影视作品中的英雄最终取得胜利,都是付出一定代价或者经历一番磨难的,因此二者在情节设置上也是曲折往复,耐人寻味。 通过《西游记》与西方科幻电影的对比分析,可见东西方的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却不必过分强调二者的差异,不同的文化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求同存异,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更易接受中华文化。 二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下的《西游记》文化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与直觉性。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思维会运用其自身的结构对刺激加以组织,特别是将知觉组织为整体,而非分割的部分。[3]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分强调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性,而应该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文化圈看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从影视的角度,根据《西游记》与美国当代科幻电影进行对比发现,这些影视作品中传达的文化以及价值观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正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润滑剂,可以通过这些共性特征来帮助外语学习者来学习中国文化,使其在心理上接受认同《西游记》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不管是学习语言或是学习文化,只有在心理上认同它才能真正学习好一门外语。 将《西游记》引入对外汉语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可以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思维先提问学生感兴趣的科幻现代电影,并了解学生对于欧美电影中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可以让学生对典型人物做出评价等。然后根据向学生简单介绍《西游记》的内容,并针对《西游记》与欧美科幻影视中的文化共性进行片段播放,帮助学生通过文化共性来学习《西游记》中的文化内涵,并由点及面的引申至中华文化。而《西游记》中所包含的文化十分丰富,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讲授。 (一)人物形象中折射的中华传统美德 最受西方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当属孙悟空。孙悟空虽然顽皮,但是取经路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在讲课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等经典片段来进行介绍一些《西游记》中的文化内涵。再如唐僧作为取经的“领头人”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通过对唐僧的影视片段介绍,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从人物身上学习到的精神,帮助学生去拓展对于中华文化的思考。 (二)《西游记》中的中国地理风貌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经一路跋山涉水,其中从影视角度观察发现一共历经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等数十个国家。而根据史学家研究发现,其中宝象国、乌鸡国位于我国新疆境内,《西游记》中对于这些国家的实际拍摄地的选取也充分尊重历史,选取与历史相吻合的新疆的一些地区进行拍摄,例如新疆的吐鲁番。从《西游记》中对于这些地区的拍摄可以窥探去出中国地理上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中国中国的地理与历史文化 (三)《西游记》中反映出的儒家思想 西游记是浪漫主义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之所以西天取经选择唐僧,是因为唐僧是孝子、是忠臣、是义士、是君子。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不仅是向佛之路,更是行善之路。他们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一路上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以“仁道”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4]《西游记》中唐僧、悟空路过比丘国时皆因对小儿起了恻隐之心而行仁爱之举,因是非之心的澄明而惩罚制止妖精的恶行,挽救了处在悲剧边缘的亲情,维护了人间的正道,?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可大爱”,孙悟空等人的行为举.止就体现了人间大爱这一美德,体现出作为儒家的终极关怀的社会伦理,也是儒家以至善为目的的正义观的追求,实现了人性的自我完善。通过给学生观看相关片段也可以从中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或者由此来引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 三 《西游记》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课堂中重点都是以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讲解为主,而对于文化教学并不是很重视,尤其是在面对初级学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语音、词汇的教学,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方面的学习显得机械枯燥,并且由于脱离母语环境开始学习新的语言时心理层面上可能出现排斥现象,甚至可能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5]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中华文化,并在趣味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与了解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西游记》中突出的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地理风貌与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编排话剧,体味中华传统美德 话剧在西方课堂的设计并不少见,一些美国高校专门开设话剧课来提升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审美情趣。而对外汉语课堂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并通过话剧的编排使学生了解《西游记》中的传统美德。例如可以学习“三打白骨精”中的勇敢正义精神、“三调芭蕉扇”中的自强不息、不折不挠精神等。 以“三调芭蕉扇”为例。教师在播放完视频片段后,了解学生的观后感,组织学生根据片段进行情节描绘加深对于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若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在语言上有障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在话剧的编排过程中,要突出唐僧师徒四人借芭蕉扇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不折不挠的精神。 (二) 图片猜谜,尽观中国地理风貌 《西游记》中的取景地涵盖中国19余省,例如其中的“石猴出世”取景于北戴河海滨,“三打白骨精”取景于湖南张家界,“花果山水帘洞”取景于黄果树瀑布。通过对其中的故事情节的截图并结合PPT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风貌,同时还可以结合词汇讲练,帮助学生学习中国的一些景点名称。在学生熟悉图片与相应地点名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示图片让学生猜地名,或者给出地名让学生选图片,帮助学习了解中国的风景特色。 (三)小组互辩,探讨儒家思想内涵 《西游记》中的儒家思想内涵丰富,例如其中的仁爱思想、刚健自强的人生观等。教师可以单独将《西游记》中的突出儒家思想列出進行解释,并让学生自主将相关片段与老师介绍的儒家思想进行对应。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辩论儒家思想中的现实意义,讨论内容可以围绕观看《西游记》片段的收获或者其中折射出的文化精神等来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讨论得出的结果进行延伸,例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从妖怪之中挽救儿童除了体现善良勇敢的精神外还反映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终极关怀的社会伦理,也是儒家以至善为目的的正义观的追求,实现了人性的自我完善。 总之,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过程中,以《西游记》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中所蕴藏的中华文化内涵,在心理上引起相类似的文化共鸣,使学生能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以及一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设计相应的内容,使文化课能“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接受和热爱中华文化,同时文化教学也有利于推动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 赵乐屏. 《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8:23. [2]吴静,徐辰佳融,徐习军.从文本到符号:《西游记》中的大圣形象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08):34-38. [3]凯瑟琳·加洛蒂,吴国宏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5-6. [4]李长泰.天地人和——儒家君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5]周佳佳.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影响与教学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8(24):118-12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