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ISEC项目教学理念在大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
范文

    聂长江

    

    [摘 要] 目前,教育国际化日益深入,以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为代表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备受关注,其明辨性思维、师生角色互换、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评价等课堂教学理念在项目课程中的实践已初显成效,对项目外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为例,探究ISEC项目教学理念在普通本科专业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 ISEC教学理念;课堂;课程;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6-0085-03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 Exchange Curriculum,简称ISEC)是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内外专家教授创办的国际教育合作项目。该项目实施2+2教育模式——2年国内通识课双语教学和2年国外专业课教学,学分双向互认。其主旨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语专业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体制的国际化”,国内很多高校与其合作,在本校部分本科专业试点该项目。该项目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涵盖明辨性思维、师生角色互换、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评价等。本文将以上述ISEC基本理念为阐述对象;探究其理念的内在关系;以旅游管理专业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运用其理念;最后通过经验总结和调查法得出ISEC教学理念在普通本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一 ISEC项目教学理念概述

    (一)明辨性思维

    明辨性思维,其英文名为Critical Thinking,也被翻译成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生产性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1]。它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2]。“批判性思维是聚焦于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合理性的反省性思维”[3]。“其思维过程是一个包括表达怀疑,从多元视角看问题,并在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最佳判断的过程。如今,全球教育界已达成共识:要把学生培养成批判性思维者(解决问题)、交流者(理解和交流思想)、合作者(与别人一道工作)和创造者(高质量完成工作)”[4]。所以明辨性思维包含分析、判断、评估、反思、创新,是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技能。

    “20世纪40年代,明辨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明辨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5]。进入20世纪80年代,明辨性思维在美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巨大突破。我国关于明辨性思维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十几年里,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涉及含义、培养模式、实践方法等,其越来越受到国内高等院校的重视,在多个学科的专业教学中尝试运用。

    ISEC项目倡导合作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贯穿明辨性思维,从发问开始,经过分析、判断、评价、反思,直至有所创新,这给我国传统“填鸭式”教学思维方式注入新鲜内容,是培养现代国际化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趋势。

    (二)师生角色互换

    师生角色互换就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将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将学生角色由单纯的学转换到参与教学中来,最终形成以实施主体、教和学为实施内容、师生角色交互为实施方式,以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实施目的的教学模式”[6]。其核心就是师与生之间角色的转换,它改变了以往老师是主体,机械地“满堂灌”;学生是客体,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在师生角色互换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教师是配角,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课堂上,学生要做到“四需”,即“需发问”“需思考”“需讨论”“需发言”;教师做到“四需”即“需思考”“需提问”“需引导”“需评价”。ISEC项目积极提倡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而且在项目院校相关专业已经推广。

    (三)学习兴趣激发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动机中最为积极、活跃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提高智力活动的效率,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7]。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并参与教学,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提出准确而有分量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把足够时间给予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加入问题的讨论与论证,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评价、判断,作出结论。在ISEC项目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发掘自身潜力,充分调动并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兴趣。

    (四)学习过程评价

    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最早由美国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在1967年提出,之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应用于教学领域。过程性评价指:“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情况进行持续评价,其目的是优化学习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价值增值”[8]。这个价值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的多重结合;是“教师教的价值”和“学生学的价值”的双重结合;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者参与的、渐进的价值建构的过程。“传统终结性的评价过于片面,学习评价不能仅注重量的方面还要关注质的方面,不能仅考虑学习的结果还要结合学习动机及学习方式等,从学习的全部过程对学习进行评价”[9]。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参与度。

    ISEC项目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全程操控,全程参与,全程评估;加大课程过程的考核力度,杜绝期末满分制。过程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技能、方法等,将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课堂参与、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期中作业或考试,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三位一体”[10]的综合评价,以此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反思,及时总结;同时也驱使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 ISEC项目教学理念内在关系

    明辨性思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维技能;师生角色互换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兴趣激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效果;学习过程评价是教学手段;这四种教学理念和方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明辨性思维可以运用于整个教学全过程,不管是师生角色互换、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过程评价都可用明辨性思维来指导;师生角色互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作为过程评价的一部分考核内容;同样,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师生角色互换和过程评价来培养。

    三 ISEC项目教学理念实践运用

    ISEC教学理念在项目内专业课程实践中成效显著,下文将以旅游管理专业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为例,探究ISEC教学理念在项目外普通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实践。

    在遵循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将100分钟的课堂划分为五个时间段:10—20—30—30—10。

    (一)具体安排(如下表所示)

    (二)具体实践

    1 明辨性思维的运用。明辨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理念和方法,可以指导整个课堂教学。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自问;通过师生间、生生间讨论;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学、独自思考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明辨性思维。课堂中“演讲”环节,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充足的准备,要查找演讲题目的相关材料、相关事例,要思考,要写演讲稿,最后要在学生面前发言。思考、写作、表达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讨论”环节可以从提问开始,通过连续的、有逻辑递进关系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在讲沟通技巧中“沟通基础知识”一节内容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沟通?信息怎样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信息为什么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会发生失真或不准确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什么会不通?为什么效果有好有坏?一连串的“追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在课堂“再讨论”环节中可以穿插文字案例、视频实例、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来分析、判断、总结,将课上的沟通理论与课外人际沟通实践相结合,从而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能力。

    2 师生角色互换实践。要实践师生角色互换,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师生角色互换不是双方角色完全互换,不是纯粹的“老师变成学生”“学生变成老师”,教师仍需要备课讲课。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框架、脉络,讲明课程重点、难点;具体内容则分块布置给学生,由學生在课前备、课中讲。第二,教师由“教”的角色转变为“导”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第三,并不是一门课程所有章节都要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而是选取其中部分章节进行角色互换,教师要全程参与、引导、总结、评价、反馈。

    比如:讲“团队沟通技巧”一节内容,教师先从宏观上把团队的含义、特征、分类、团队精神、团队领导、团队成员等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把团队沟通方式、团队决策技巧、团队冲突的处理技巧三部分内容分配给学生讲授。教师按班级将旅游管理汉班、蒙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从三块内容中任选一题准备讲授。课前他们组内分工,讨论交流,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制作课件;课堂上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可一人或多人)发言,展示小组备课成果;待所有小组讲授完毕,全班学生给予讨论、评价;教师要对各组讲课结果予以归纳、总结、评价。这样,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师生间“教师导——学生讲——师生评”的完整过程而落幕,这个过程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发挥了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3 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学生课下大量阅读和教师课中提问来培养。首先,广泛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和问题意识。沟通技巧课程涉及许多相关课程的知识,如沟通学、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写作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学生要想学好此门课程,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所以平时的个人和小组作业都要求学生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论文等。学生查找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判断、思考、分析、评估、应用的过程;是培养他们学习兴趣,锻炼他们运用明辨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其次,课堂中教师提问问题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组织沟通技巧”中的一节内容“与上司沟通技巧”,教师提问:“在组织中,为什么有的员工能与上司沟通畅达,关系融洽,而有的员工就不能呢”?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他们查找资料,激发他们了解相关知识的兴趣。

    4 过程性评价执行。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整个课程,贯穿每一节课,具体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及小测验完成情况、课堂纪律情况、期中及期末考试等方面,上文已述,此不赘述。其中,作业包括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可形式多样,可以是课堂作业或小测验,可以是发言,也可以是演讲,抑或是课后小论文,小组作业可以是小组集体完成的一个发言稿,或者是一篇小论文,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集体讨论的成果汇总报告,可以是集体制作的一个精美PPT,也可以是集体完成的一个模拟情景剧等。例如,讲到“跨文化沟通”一节中,教师将相应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学生课前查阅东西方交际礼仪知识,对比、总结,做成知识背景卡片;课中,教师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或班级分组讨论,由小组选派代表发言。针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设置一个东西方交流沟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分组分工排演,通过模拟实践来体会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沟通技巧与方法,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四 ISEC项目教学理念教学效果评价

    本文以2017级旅游管理汉班、蒙班两个班为实践对象,其中汉班学生38人,蒙班学生34人。在一学期的课程教学中,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整个课程,整个课堂都贯穿、践行ISEC项目之“明辨性思维”“师生角色互换”“学习兴趣激发”“过程性评价”教学理念与模式。实践证明,在ISEC项目外普通专业运用其教学理念与模式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具有适用性和推广性。

    首先,学生对ISEC教学理念满意度普遍较高。在对2017级旅游管理汉班、蒙班共72位同学就ISEC教学理念与模式问卷调查后结果显示:90.28%的学生很满意,5.56%的学生满意,2.78%的学生基本满意,1.39%不满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锻炼了明辨性思维,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发挥了主人翁意识。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满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在教学大纲的编订,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学过程的组织,ISEC教学理念的运用等整个课程教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了滿足与提升,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沟通技巧课程教学为例,探究ISEC项目之教学理念与模式——明辨性思维、师生角色互换、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过程评价在普通本科专业课堂中的运用。实践证明,ISEC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对项目外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启示、借鉴作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伍宏志.批判性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90.

    [2]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64-70.

    [3]ENNIS R H.Critical thinking:A streamlined conception[M]//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5:31-47.

    [4]武晓蓓.批判性思维的中国话语表达——“明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8):15-25.

    [5]张杨,张立彬.美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1).

    [6]秦志永,高伟,牟继平.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课堂质量的实践及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7(6):167-168.

    [7]唐春晖,李志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74-277.

    [8]李志强.过程性评价存在的“五大问题”及应处理好的“六种关系”——基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阴山学刊,2019(1):89-91.

    [9]徐小辉,李谷音,郭心毅.有效学习视角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系统的思考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18-220.

    [10]刘勃然.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教学改革探析[J].学理论,2015(33):176-178.

    (责任编辑:张宏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