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三全育人”视域下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范文

    徐冰 王小娇 马名杰

    摘 要:针对高校教育教学主体和学生管理主体异位,导致学生工作在特定时间段出现空档期等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构建“导师制”育人新模式、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打造课程“金课”、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学工队伍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以期更好地实现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专业课教师;导师制;金课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是现代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我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兼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生力量。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切实加强高校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则是保证。在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的理念下,高校专业课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思考如何更好地做到教书和育人的协同联动。高校也应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一、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学工队伍师资紧缺

    高校辅导员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等方面。众所周知,学生工作责任重大,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高校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很难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要求。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学工队伍师资紧缺的现象。此外,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辅导员既要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还要承担一些行政性事务,因而不可能像中学阶段班主任那样关注每一个学生,且完全采用中学的学生管理模式也不利于青年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主体异位,学生工作可能出现空档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的教育教学主体是专业课教师,日常管理主体则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班主任多由专业课教师兼任),专业课教师更多承担“教学”职能,辅导员、班主任更多承担“管理”职能。在较长时期内,这种模式下不同岗位类型的教师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大量人才。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学生体量较大,加之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我国高校学生教育教学主体和管理主体异位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按照现行的培养计划,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在第一、第二学年研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多是“一课多头、大班上课”,其精力有限,客观上不可能关心呵护课堂上的每个学生。当初次学习专业知识、接触专业课教师时,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已度过了一半。实践经验表明,学生在第一学年,尤其是入学第一学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且得益于高中阶段养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部分学生更樂意与辅导员、公共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动交流学习。一个学期过后,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对周边环境会失去新鲜感,此时由于学工队伍师资紧缺、精力有限等客观原因,部分学生逐渐出现“辅导员不找学生,学生半年不见辅导员”的现象。加之人固有的惰性和现实的诱惑太多,一旦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在这一时间段出现空档期,青年学生极易迷失自我,轻则荒废学业,重则产生极端问题。

    正是由于高校教育教学主体和学生日常管理主体的异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第一学年下学期和第二学年极有可能出现空档期。

    二、对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主体异位、学工队伍师资紧缺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特定时间段出现空档期和青年学生处于可塑期等情况,教师适当对青年学生加以引导教育,使其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一宝贵的“窗口期”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学生涯的合理规划,乃至今后人生的发展十分重要。为此,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亟需思考个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现基于笔者的一些思考,就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构建“导师制”育人新模式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专业课教师应有充分的职业认同感,积极主动地思考个人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的角色定位,做好教书与育人的协同。事实上,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在主观上有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意愿,且当前高校设置的班主任岗位也多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但由于现行的机制体制等原因,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际效能有限。笔者认为可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让专业课教师以“导师”身份组建小组的模式参与学生培养和日常管理工作。学生入学时,专业课教师以“导师”的身份“认领”本专业学生(以6~8名学生为宜,人数不宜太多,否则又将囿于现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专业课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和专业前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使其坚定专业自信,合理规划学业。在培养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同时,重注学生良好习惯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此外,专业课教师可以建立“周会”制度,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来看,“导师制”的建立,将大大改善学工队伍师资紧缺的现状,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更重要的是,该模式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二)深挖专业课思政元素,打造“金课”

    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目标化。专业课程既包括专业知识,也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专业知识本身也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等。专业课教师应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挖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领价值观,“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学工队伍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

    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组织和机制保障。比如,在岗位津贴、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既减轻专职学工人员的非业务性工作压力,也使学工队伍,尤其是学工队伍中的辅导员更好地投身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高校要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探索“导师制”育人模式,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学工队伍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避免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割裂,从而建立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

    三、结语

    针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主体和学生管理主体异位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在特定时间段出现空档期的问题,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突出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专业课教师既要坚持“两性一度”的课程标准,又能积极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高校应探索构建“导师制”育人新模式、打造课程“金课”和建立专业课教师与学工队伍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更好地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教育强国托起明天的希望[N].人民日报,2017-10-23.

    [2]王华华,季卫兵.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专业教师角色审思[J].北京教育(德育),2019,(5).

    [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EB/OL].(2018-12-06).https://www.sohu.com/a/280373310_706199.

    責编:初 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