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赛促能”机制下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张太超 彭竹琴 刘英 摘 要:本研究以中原工学院学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材料综合技能大赛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赛促能”的管理模式。课题组对学科竞赛涉及的各环节进行分析,探讨了“以赛促能”管理模式对深化教学改革的影响,总结了“以赛促能”管理模式取得的效果,以期为“以赛促能”机制下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以赛促能;学科竞赛;竞赛管理 提高材料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求职提供支持,是材料类专业教师所面临的课题。金相技能是材料类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遵循“搞好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不断提高材料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赛宗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材料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金相技能及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材料專业基本技能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材料类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内涵的掌握。 本研究分析了中原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2014年至2020年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了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模式,并将该模式在2016年至2020年的比赛中实施及改进,为“以赛促能”机制下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管理模式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研究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促进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委员会,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竞赛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了金相技能大赛活动的管理模式,并将其应用于竞赛活动中。 二、研究成果 自2014年以来,中原工学院连续7年参加了10届由两个不同主办单位组织的全国性的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积累了较丰富的学科竞赛经验。在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模式构建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成立了学科竞赛委员会 从办赛伊始,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便成立了由学工办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室教师和教学办教师组成的学科竞赛委员会,这为大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自2018年起,按照跨学科办赛的要求,竞赛委员会联合机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共同组织了中原工学院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 (二)建立了一支稳定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在成功参与2014年和2015年金相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参与金相技能大赛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科竞赛委员会组织了四位指导教师参与金相技能大赛的宣传、组织、指导、培训、带队等工作。专业指导教师、实验室教师分工协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的教师指导团队,保证了大赛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了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模式 学科竞赛委员会根据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的要求,制订了中原工学院金相技能大赛比赛流程:在教务处申报金相技能大赛立项—竞赛委员会组织赛前宣传动员及报名—对报名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指导—校内选拔预赛—对入选学生进行训练指导—校内选拔决赛—参加省赛、国赛—总结参赛的经验、收获和体会。 大赛组织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赛前动员—选拔预赛(2周)。 在申请教务处学科竞赛立项的基础上,首先,由学工办通知各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宣传;其次,由学工办组织会议对大二、大三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赛前动员;再次,由大赛指导教师对大赛的意义、组织单位、竞赛规则及要求进行解读;最后,由往届获奖学生做报告,交流参与大赛的心得体会。学生根据对大赛的了解自主报名。每年4月中旬,委员会开始宣传动员报名。报名结束后,委员会负责人创建一个金相技能大赛交流群,并将往届参赛学生拉进群,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教师利用中午和晚上的自由时间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并从早上8:30到晚上10:00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登记进入实验室训练。晚上训练时,教师安排上一届参加国赛的学生轮流值班并指导。5月中旬,教师利用周末的时间,模拟大赛的规则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金相技能操作考试,开始第一轮的选拔预赛。以报名学生25%的比例选拔出参赛学生进入下一轮的训练。 第二阶段:选拔预赛—选拔决赛(4周)。 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教师陆续给学生发放试题(每周一套)供学生学习和复习。学生做完后,指导教师为其分析、讲解。实践操作培训仍然是开放实验室,指导教师轮班去实验室指导,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训练。6月初,教师按照模拟大赛的规则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试和金相技能操作考试,选拔出14名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培训。 第三阶段:选拔决赛—省赛、国赛参赛前(2~4个月)。 此阶段的理论培训是继续给参赛学生发放多套不同类型、难度逐渐增加的试题供其学习和复习。学生做完后,指导教师为其分析、讲解。实践操作培训仍然是开放实验室,指导教师可以随时去实验室指导,学生自由选择时间训练。在此期间,指导教师会定期按照模拟大赛的规则要求,对学生进行参赛训练,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论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纠正指导。在参加省赛或国赛的前一周,指导教师根据大赛的规则要求,对学生进行一次模拟大赛训练,增强学生参加比赛的自信心。 暑假期间,参加国赛的学生留守学校继续进行训练,指导教师轮流到学校进行指导。直到7月底,国赛代表队比赛结束,先去参加国赛的学生返校后和另一支国赛参赛队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大赛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该参赛队学生将继续训练,直到另一支国赛参赛队比赛结束。两队比赛都结束后,所有参赛学生都需要总结整个参赛过程的经验、收获和体会,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并且分享给其他学生。 经过这样的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模式训练后,学生满怀信心地去参加比赛,在每一届国家级金相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四)学科竞赛活动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大赛的整个准备过程,由指导教师、学生会科技部及上一届的参赛学生具体实施。在报名、分组、赛前辅导与训练、赛场准备、理论考试的监考、改卷、金相制样准备、操作、评分过程中,上一届参赛学生全程参与,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在比赛过程中,学工办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与教务处的沟通、与学院领导的沟通都由学工办负责,使指导教师能够专心对学生进行训练。 (五)学生竞赛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以赛促学、以赛促能,提高了学生的考研率和就业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传帮带作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与河南千王钎具有限公司建成产学研基地及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组织并参与河南省高校举行的河南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结语 自2014年以来,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以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为契机,通过学科竞赛的各个环节,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和其他高校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达到了改进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考研率和就业率的目的。2014年至2020年,参赛的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占78%;就业的学生,其工作单位也普遍较好。这不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和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海如,崔雪梅,熊曾刚,等.“以赛促能”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8(2):182-183+126. 责编:桃 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