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佛系”大学生的辩证认识及引导策略研究
范文

    宋阳 陈元鑫 綦玥

    摘? 要: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佛系”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多元的社会思潮影响、新时代社会压力与大学生个人期望冲突、网络文化的负面传播、家庭教育都是大学生产生“佛系”心理的原因。辩证看待“佛系”现象,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健全机制保障、促进家校联动,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来看待“佛系”亚文化,健康成长。

    关键词:佛系;大学生;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097-03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Buddha-lik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The influence of pluralistic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pressure in the new era and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expectations, the negative spread of network culture, and family education are all the reas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Buddha-like" mentality. The phenomenon of "Buddha-like" should be treated dialectically.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mproving the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promoting family-school interaction,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 judgment, assists us to regard the phenomenon of "Buddha-like" correctly and helps colleg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Keywords: Buddha-like; college students; guidance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指出:注重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活动力,促进青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2]。可见青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之一。然而,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态度低沉、安于现状、疲于上进,将一切随缘作为行为准则,甚至出现冷漠麻木的状态,俨然成为网络新词中的“佛系”青年。“佛系”实质是一种网络亚文化,与真正的佛教所追求的价值精神大相径庭。部分大学生追捧“佛系”是反映出了青年的焦虑,对现实无奈而选择逃避。因此,高校加强对“佛系”青年的辩证认识及引导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佛系”大学生的特征解读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于粉丝圈,2018年迅速火遍网络,成为当年网络十大用词。“佛系”一词,似乎沾染了一缕东方文明的色彩,传达出无欲无求、无欲则刚的人生理念与生活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所谓”、“随便都行”、“一切随缘”的生活态度吸引了众多追随者。但是“佛系”是否真就值得推崇呢?《人民日报》等主流权威媒体给出答案:拒绝“佛系”观念,摆正处世态度。

    对“佛系”现象的出现应辩证看待。“佛系”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發达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如英国、瑞典等出现颓废厌世情绪的“英国病”;美国和西欧国家嬉皮士运动的文化思潮;21世纪初日本出现的“丧文化”等,这些现象正是体现了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少数青年人所要表达的一种对成年人社会的态度,具有一定的抵制、消极、反抗的特征。而因叛逆态度的亚文化会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价值观迷茫等问题,误解与否定主流文化,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网络传播的青年亚文化内容视为主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此时正处于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系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对于网络上错综复杂的信息,大学生还是欠缺自主判断能力,不清楚吸收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佛系”现象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心理上较脆弱、思想上片面妥协、生活中萎靡不振、学习上动力不足、行动上涣散懒散,同时也反映出处于社会转型的青年人出现的无所谓、随大流的人生态度与处事方式。

    二、“佛系”大学生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规模位列全球第二,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富足。但在全球经济利益的复杂变动和以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民族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为代表的多元思潮冲击的背景下,大量负面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感、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之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辅之就业、房价、职业发展等压力,使得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大学生易产生畏难和挫败心理,同时大学生欠缺社会资源,容易出现暂缓或放弃个人奋斗目标的情况。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标签定义自己,“佛系”现象的兴起恰好给自己的不如意和失落感找到体面的解释,假借中华传统文化的噱头,以此来逃避捉襟见肘的现实。由此看来,所谓的“佛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态度,而是一种价值虚无,披上了一件文化的外衣。

    (二)经济因素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从2008年到2018年,仅用10年的时间中国城乡居民存款的增长速度已经从18%急剧下滑到7%;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知,老百姓挣得越来越多,存款却越来越少。一个不可否认的现象是,一线城市或大中城市都逐渐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也从过去的商品经济转向了服务型经济,物质财富丰富起来,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群体,加之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走稳。

    与父母辈的保守消费观念不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趋于享受。刚脱离高中沉重的学业压力,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更注重享受生活。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现状,欠缺斗志,表现一种无欲无求、随遇而安的状态,实际上更愿意沉浸在物质享受当中,而不是继续提升自身的素质,追求更高的要求。另外,在面对现实经济压力时,大学生往往会无助迷茫,逐渐形成了逃避现实的心理。

    (三)网络原因

    近年来网络迅猛发展促进了文化广泛快速的传播,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思想和行为也被网络信息影响着。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不易监管,加之传播的实时性与开放性,大学生在面对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负面信息时,易被不良信息误导,不利于个人三观的建立,可能出现个人主义、集体荣誉感缺乏、责任心不强、行为失范等问题。

    同时,当下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转向网络媒体,加之热评舆论的引导,很多大学生容易出现选择与判断从众的情况。同时,也存在跟不上潮流而被迫选择或赞同的情形。这种情况会加速不良文化的传播。另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许多的知识以及人们的一些评论学生们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接触,改变了传统中的课堂教育,知识的碎片化、片面化对现实中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以往老师的权威性等逐渐变弱。

    (四)家庭原因

    虽然很多家庭重视子女的成长,但实际上可能忽略了自身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也忽视自身就是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榜样。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对个人的影响会伴随终生。

    在思想上,若家庭氛围积极乐观并注重交流,子女则会倾向于不断思考自我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自我。在行为上,若父母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分析情况,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共同面对并科学地解决问题,子女也会变得敢于担当,直面困难。在言语上,家庭氛围若是平等谦虚,并且对子女所取得的成绩及时鼓励,子女的处事能力不仅越来越强,信心也会倍增。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升学。因此,以上三方面易被父母忽视,加之独生子女更受宠爱,会出现过分溺爱、父母包办解决问题等现象。孩子失去宝贵的锻炼机会,易出现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等上了大学开始真正独立生活时,各种问题应接不暇,短时间内难以调整到位;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困难时,挫折感增强,使自己陷入苦恼之中,若自身再不善于沟通表达,困难则会加剧。

    三、“佛系”大学生的引导策略

    “佛系”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大学生此时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高校理应承担起引导和教育的责任,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人、知心人,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加强教育引导,树立远大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习近平青年观去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应进一步做好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落实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讲好红色故事,述好红色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守好“第一课堂”的主阵地;应注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完善综合素质学分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凝聚思想认识,强化行为认同;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做网络好公民,培育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氛围营造,克服思想偏差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用积极主流的价值观去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思想偏差。一方面,应通过进一步做实做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自身工作涉及领域主流氛围营造。如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学习目标大讨论、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另一方面,应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工作,努力推动氛围营造形成工作合力。学校各职能处室要相互配合,一同开展工作,积极构建奖优惩劣制度,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使硬约束倒逼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反方向着手确立正确的风向标。

    (三)面向现实发展,提升担当能力

    当代青年思维活跃,自尊心强、学习接受能力强,针对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可以拓展方式,转换教育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强调人才培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对于“佛系”青年的成长发展引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要加强“敬畏·感恩·责任”等日常主题教育活动的召开,结合现实学习生活,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我成长,从而增进责任感;二是要加强实践教育,以志愿服务,社会体验、文化传承、基层调研、生产劳动为载体,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内涵,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锻炼青年综合能力,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干态度;三是要与时俱进积极挖掘探索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等活动与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激发兴趣的同时历练能力。

    (四)加强家校联动,提升教育效果

    家庭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每一个家庭的成员要加强学习,改变观念。建议家长解放思想,树立平等的观念,用正确的沟通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待孩子、了解孩子。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应引起重视。目前,高校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呼吁和诉求,理论建设成果单薄。作为科研型的高校具备这方面的实力,建议广泛动员一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科研能力,加强家庭教育的现状调研,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展开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指导。再次,学校也应努力与家庭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建立家校沟通平台,便于广大家长方便参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家长也能充分地接触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了解大学,关注学生。最后,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也应积极参与学生教育之中。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去搭建工作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相关社会团体也应参与其中,共同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各级政府和有关团体可以针对大学生家庭,或者高三学生家长开设些具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及时了解大学生需要面对的一系列社会现实。同时帮助家长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温暖的家庭不仅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因此,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優势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力配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也能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极大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也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新时代中国青年现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新的时代,新的起点,让我们携手努力,对“佛系”说不,拥抱新未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Z].2017-4-13.

    [3]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新华网,2018-9-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