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郑磊 曹先彬 杜文博 顾慧毅

    

    

    

    摘? 要:文章分析在校理工科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意识、认知和需求特征,以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政策为指引,充分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创新优势,通过发挥学校科研优势反哺教学,构建思政与教学相融的资源供给模式,搭建多维度科研素养平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打造个性化发展支持体系,建立多层次条件保障机制,有效推动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形成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研育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C96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67-05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ciousness, cognition, and need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university. Guided by the policy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education, it mad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of Beihang University to give back to teaching based on the school's scientific research advantages. It constructed a resource supply model that integr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t a multidimens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platform, and taught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s, categorizes them. The university is built a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 established a multilevel condi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to form a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education; outstanding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黨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和主力军,90后乃至00后是新时代担负创新使命的骨干力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以塑形铸魂科学家精神为抓手,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走在前列。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建立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和00后,受到了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爱国主义思想淡薄。另一方面,大多数本科生在进入高校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如果高校不能给予及时纠正与正确引导,将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科技创新优势高校,始终致力于培养“红色科学家”“红色工程师”。本文以该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为样本,针对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学家精神尚需加强,通过分析在校理工科学生认知、能力和需求特征,提出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提供参考案例。

    一、理工科学生意识、认知、需求特征分析

    作者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2018级的156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一)意识有待加强,够“专”不够“红”

    教育相关研究显示,直接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可归纳为两种:智力要素和非智力要素。

    其中,智力要素主要为科技创新培养、科学技术方法等专业技能的提升,表现在“专”的方面,单纯从智力水平衡量,被调研的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很高,在专业学习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换言之,够“专”。非智力因素则主要表现在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不足,简言之,不够“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中学教育阶段重视应试而不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无论是中等学校还是家长都以考入知名高校为终极目标,对其爱国主义教育不足。

    (二)认知有待明晰,“学”“用”存在脱节

    通过调研,作者发现,学生在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无法清晰认识“学”“用”的重要性,普遍存在“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数据显示,超过71%的学生认为“学习”是知识输入,而未认识到“实践”对于知识立体化塑造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以应试教育为主,即便是开展实验教学较多的中等学校,开展实验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并非提高学生对“学”“用”结合、“学”“用”互促的认知。

    (三)需求有待明确,缺乏有效引导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需求不够明确。作者依据学生特点,按照学生所在年级、学习情况、发展方向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展示学生对于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见表1、表2、表3)。

    从表1~表3可以看出,学生需求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指引,不利于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多种资源成长成才。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参与科研既缺乏条件又缺乏信心,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缺乏进入实验室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自身的基础知识储备缺乏自信,担心遭遇挫折。二是学生参与创业的意识和途径缺乏,一方面,学生对国家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有经验的创业导师给予指导。

    二、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着独特的科研优势,“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四大科研优势是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针对学生在认知、意识、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挖掘与供给多尺度的科研优势资源,拓展学生认知广度,通过有针对的教育引导,并给予学生个人发展方向、专业发展等多维度指导,引导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强意识,强化爱国担当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思政教育需要贯穿在学生培养培育全过程。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肩负着为国育人的光荣使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学生意识不强的问题,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教师及团队、青年人才等优秀师资资源,通过凝练、宣传这些优秀教师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实践中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小故事,以优秀教师讲故事的形式,发挥优秀教师在思想引领中的旗帜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例如,组织科技奖项系列报告,通过讲好故事,培育学生空天报国情怀,引导学生了解重大项目背后的家国情怀;邀请院士、教授走近学生,采取小范围交流的模式向学生讲授科技创新的初心等等。

    (二)明认知,深化专业认同

    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价值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专业能力是人才可持续发展及跨领域发展的必备前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掌握扎实专业能力的前提是对专业认同。作为前沿产业的核心策源地、科学研究的孵化区,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针对学生认知不清的问题,通过邀请学科带头人及科技奖项完成人开展专业学术巡礼、小型沙龙交流等线下交流与网络平台宣传等线上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宣讲活动,为学生了解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和专业产业应用前景提供辅导。帮助学生从不同维度了解专业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专业、干专业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了解自身需求、开展职业规划提供支撑。

    (三)清需求,启蒙科研创业

    针对学生需求不明、制约成长成才的问题,开展科研和创业启蒙。

    针对本科生对科研存在畏难情绪的现状,作者所在学院发挥北航科研大平台、大团队的突出优势,遴选科研条件优、优秀教师资源丰富的课题组、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平台参观考察活动。目前,已经面向学生开放了包括雷达信号处理、太赫兹电子、自旋波的激发和探测、自旋存储与计算、无线通信、电磁兼容、信息遥感、光点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和卫星通信实验室在内的十余个实验室。通过开放实验室,一方面建立了学生近距离接触科研平台的路径,解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对科研形成了直观认知,打消了顾虑,清楚了科研平台对学生的要求,明确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努力方向,增强了自信心。另一方面,为科研平台更早更大范围内选材提供了条件,获得科研平台和优秀教师的大力支持。

    针对学生对创业缺乏认知和指导的问题,作者所在学院一是开创创业政策课堂,讲解创业政策,使学生及时掌握有關政策,增强信心,明确差距和努力方向。二是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聘请知名科技创新型企业家校友作为创业培训导师。定期开展授课、参观和体验式课程。创业导师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和实践感悟,向学生分享创业故事,与学生深入互动,答疑释惑,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此外,通过开展“沙盘模拟”等实践型活动,使学生对公司经营形成直观感受,形成公司管理意识,发现短板,找到后续努力方向。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的互动交流,鲜活的创业故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

    三、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构建

    要提供行之有效的以科研育人为主要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就必须要搭建一套有理念引领、有支撑保障的人才培养平台。作者所在学院探索建立了以“体验式”科研育人体系的设计理念为指引、以贴合高校实际支持系统及保障机制为依托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一)构建“体验式”科研育人体系

    拔尖人才培养要强调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综合作者所在学院多年来的学生培养经验,拔尖人才培养起始于本科教育,加强与研究生教育,效果展现于工作实践。为了使拔尖人才在本科生阶段得到更全面的培养,作者所在学院提出了“体验式”科研育人体系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东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闻网,2017-12-06.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

    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2]魏强,李苗.高校科研育人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97-101.

    [3]占艺,余龙江,等.科教协同驱动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55-58.

    [4]杨凡,周丛照.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中国科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20-22.

    [5]周学智,吴小林.适应新工科发展要求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9(z1):73-75.

    [6]任亮,朱飞.供给侧改革下高校协同育人平台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6):47-50.

    [7]邴浩,朱小亮.基于价值引导的科研育人内涵解读与实践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9(5):49-52.

    [8]阮一帆,徐欢.高校科研育人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8):152-155.

    [9]刘在洲,谢晨霞,等.大学科研育人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H省4所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9(6):79-85.

    [10]李小平,刘在洲.大学科研的本质特征及其育人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9(5):70-75.

    基金項目: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大数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研究”(编号:YWF-17-XGB-013)

    作者简介:郑磊(1983-),女,汉族,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研究;曹先彬(1969-),男,汉族,安徽巢湖人,博士,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天临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杜文博(1985-),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网络科学与交通系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