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 |
范文 | 胡迎春 董雪 摘 ?要:以某师范大学机械专业学生学习某专业基础课程的成绩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将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具体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行为中学生课堂座位、课下询问教师问题频率以及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此提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0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1-0093-03 Abstract: Taking achievements in one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echanical students in a normal university as research samples, the influence of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behavior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was analyzed specificall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seats in class, the frequency of questioning teachers after class and different learning motivation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Based on this result, suggestion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behavior; study result 學习动机是学生个体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是学习行为的基础,以学习行为为表现形式,可促进学习行为的产生,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行为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而付出的各方面努力行为的外显,个体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直接作用。要实现学习成绩的提高,就要从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两方面着手。关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高晓雷、高蕾[1]认为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普遍呈中等水平,所以在学习动机的研究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刘孝群[2]曾明确指出学习动机中的内部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外部动机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关系,但其缺乏细致性的分析,缺乏具体的解决办法。周建新、林雪柔[3]将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分为学习兴趣、学习压力、专业满意度、就业方向和所在年级等5个因素。其本质还是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细致化表现。在学习行为方面,张霞[4]将出勤率和课外学习投入等当做测量的标准,通过学习努力程度展现学习成绩的好坏,存在着片面的做法。殷雷[5]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中表明:由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组成的平时成绩与学习总成绩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外显行为都对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调查对象是某师范大学某年级机械专业全体学生共65人,以某专业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通过问卷星软件共回收64份,其中有效问卷63份,有效率为98.4%,男生37人,约占调查总数的58.7%,女生26人,约占调查总数的41.3%。通过访谈学生21名,其中女生9名,男生12名,优秀成绩学生、中等成绩学生、低分成绩学生分别为7人。经过问卷调查、课下访谈以及课上观察,发现本届学生能基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上抬头率较高,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总体较高,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有较大差异,因而学习成绩也呈现较大差异。 二、数据分析 学生为获取知识,会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行为,具有显性化特征。在学习行为方面,本文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课堂座位;(2)学生课下向老师询问问题的频率;(3)学习动机。通过回收的反馈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其结果如下。 (一)课堂座位数据分析 大学生上课的座位一般不固定,因此学生选座位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意图选择适合自己的座位。 从图1数据看出,学生听课座位越靠前,期末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第1-2排到第7排平均成绩从80.08分到64.25分呈递减状态,因此,通过课堂座位的数据分析能够很明显的显现出学习成绩和课堂座位关系。 通过访谈,了解到坐在前排的同学表示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与老师进行更多的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能够更好地提醒自己保持学习的专注度,提高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坐在后排的同学,大部分表示不喜欢被老师关注,喜欢自由的课堂,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自我学习要求较低,对于自控力低的同学就容易出现走神、偷懒、玩手机等现象,同时由于课程性质的需要,教师会通过展示模型以达到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坐在后排的学生表示观察效果不高时,会直接放弃该知识点的学习。 (二)学生课下向老师询问问题数据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无法理解的知识点和无法解决的困难,需要向老师请教。学生平均每周课下询问老师问题的次数与成绩的关系如图2所示,从不询问老师问题的学生期末成绩并不理想,成绩不及格,随着学生每周课下询问教师问题次数的增加,学生平均成绩呈递增状态,在询问问题每周3-4次时平均成绩取得最高值为71.44分,当学生询问问题的次数达到每周5次及以上时,平均成绩又呈下降趋势,约为69.6分。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直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上对问题的思考,并且在学习上表现出主动性,在经过学生思考后向老师提问,学生学习效率会有所提高,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考试成绩的上升。然而随着提问次数的增加,主要是学生出于惰性心理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直接向老师提问,导致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反映在考试成绩上就是分数偏低,因此并非提问越多成绩越好。 (三)学习动机数据分析 学习行为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学习动机形成,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在访谈中发现,机械专业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受以下动机驱动:1. 从未思考过学习的原因和目的,视为动机缺失;2. 由于《机械制图》课程为必修课,为达到顺利毕业或者不挂科的目的,不得不学习,此动机称为保底动机;3. 受周围环境影响,同学们都很努力,或者老师要求严格,从而自己也努力学习,此动机称为环境动机;4. 为取得理想成绩,以达到获得奖学金或者得到他人认可的目的,此动机称为成绩动机;5. 为做毕业设计或以后工作用到机械制图知识而努力学习,称为工具动机;6. 因为对专业、课程充满兴趣,在满足自我爱好的前提下学习,称为兴趣动机。调查学习动机与平均成绩的关系如图3所示,当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时,成绩非常不理想,取得的平均分仅为49.25分,当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有思考后即表现出有学习动机后,学习成绩普遍上升,但不同的学习动机成绩差异明显,其保底动机、环境动机、成绩动机、工具动机、兴趣动机的学生学习成绩呈递增状态,最终证实由兴趣动机引发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显著效应。 吴晗清、卢青青、吴彦瑾曾实证研究证明学生并不是单一处于一种动机来选择学习,而是多种动机的结合体[6]。因此,不同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激发外部动机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产生,然后利用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刺激作用,采用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将外部动机逐渐内化,最后产生内发性的积极力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总结 关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通过对学生课堂座位和课下向老师询问问题次数的学习行为的测量,两者对学习成绩均有影响,座位越靠前排的学生越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往往带有较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成绩,越靠后排的学生越希望有自由的空间,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发生较多,学习成绩往往偏低;2. 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出现的困难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提问的学生若未经自己的思考,则提问后获得的学习效果也并非想象中的理想状态,反而会呈下降趋势,说明学生的学习通过自身的思考非常重要;3. 学习动机能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保底动机、环境动机、成绩动机、工具动机、兴趣动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力度呈递增状态。 四、建议 为保障学生有较好的学习行为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为确保学生听课效率,教师可采用几种办法,如上课可向学生提出要求,规定靠后座位不可坐人,确保前排无虚座;也可在课前发布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有所期待,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室,主动到前排就坐;再有就是老师课堂中做到“瞻前顾后”,加大对后排学生关注度,拉近与后排学生的空间距离,增强后排学生的情感感受,做到课堂无死角,学生无掉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 课后询问教师问题的频率对成绩的影响具有两面性:(1)课下询问问题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此时的教师一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行为,二要维护好学生提问的意识,并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以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三要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老师喜欢问问题的学生,利用学生寻求老师关注、喜欢的心理特性,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学习上更加努力;(2)学生并非问题越多越好。不经思考的问题会让学习的效果打折扣,因此老师要做好“研讨式”教学的前提还要做好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索、同学讨论等方式解决的学习问题,不宜直接给予答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以达到学习效果最大化。 3. 良好的学习动机可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由于受到已有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新知识点的初始阶段未必表现出合理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此阶段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动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渴望和兴趣。只有通过外部动机激励和刺激学生内部动机的产生,才能使学生产生好学的欲望,从而自发努力学习,才能取得理想优异成绩。首先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应该达成的目标,將学习的知识与个人需求和生活联系起来,逐步达成专业认同感。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多使用语言鼓励、行为肯定、外部奖励等手段,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当学生的自我价值获得肯定后,会对后续的课程学习展开期待,并对后续的学习实施良好的学习行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可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由此生成的环境动机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良好学习效果。再者,由于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求,或者对学习任务产生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生成内部动机,加之老师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案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爱好学习,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生期望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晓雷,高蕾.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投入特点及年级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2):274-276. [2]刘孝群.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7):75-77. [3]周建新,林雪柔.商务英语专业保送生学习努力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华南理工大学调研结果的经济计量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89-96. [4]张霞.学习动机与努力程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5):31-33. [5]殷雷.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以学习考勤记录与课堂提问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8(6):1471-1473. [6]吴晗清,卢青青,吴彦瑾.化学学习动机与实验探究能力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3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