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工商管理专业课思政建设理性思维
范文

    李文武

    摘? 要: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工商管理专业课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更易于融入思政的内容。文章从教师的角度对工商管理专业课思政建设进行理性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以下几项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編号:2096-000X(2020)26-015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 The cours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s more easi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ecaus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rational desig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pecialized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the teacher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rational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dialectical thinking, histor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thinking, bottom line thinking and so on.

    Key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离不开高校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课程思政是指借助于专业课或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课的实际情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延伸与拓展,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思想政治的思维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实践之中,同时也是专业课提升与发展的路径选择。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工商管理专业课思政建设涉及到教师理论水平和理论思维,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对工商管理专业思政课的理性思维进行分析。

    一、辩证思维

    工商管理专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管理理论和

    管理实践的关系

    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的来源与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社会意识也会影响社会存在,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界定或作用的关系,而是双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分析管理与管理实践,去探讨管理理论的一般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作为管理对象的主体与组织客体的关系,对管理实践的描述、管理问题的分析、管理理论的总结与归纳都应该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

    人类的实践活动自古有之,从古代的都江堰、埃及金字塔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等,这些伟大的工程,一方面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与应用,另一方面具有深远的实践借鉴意义。人们关于管理实践的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形成后,随着管理实践因素的变化,规模、内容、市场、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特色,具有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管理实践的性质决定了管理理论的特点,管理实践进一步催生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抽象产生了一般规律的管理理论,人们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去完善管理组织、管理设计、管理中人的激励与约束,去丰富管理内部的机制,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二)辩证地分析管理理论的一般抽象与具体运用

    的关系

    从管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同的组织性质不同、战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成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同、时代特色不同、领导管理风格不同、市场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同样的理论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搬,不能直接拿来照本宣科,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寻找适当的管理方法,把管理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组织的活动特点结合起来。

    辩证地分析作为管理对象的组织活动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管理就是运用可支配的组织资源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组织要根据环境的要求来选择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方法、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生产性的企业需要重视生产环节的管理,销售性的企业需要重视销售环节的管理,重视广告宣传、广告策划、售后服务等环节,研发性的高科技企业需要重视研发的投入,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要根据对环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的判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和特殊能力创造有利于自己的环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只有在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不断去开发和改造环境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比如,传统的照相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数码照相替代传统的胶片相机就是大势所趋,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传统的许多行业要重新洗牌,新兴的产业必然要出现并代替相关行业。组织的管理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对实践活动重新抽象,推动管理新的发展。

    (三)辩证思维需要在管理中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善于抓住重点、找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都应划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管理实践中充满矛盾,这些矛盾涉及到组织、个人以及各种群体间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对其内在的矛盾进行具体分析,探寻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矛盾的本质,实现组织的和谐发展,对实践管理过程中的对立统一过程进行分析,揭示管理活动的發展规律。比如,有的企业经营状况不景气,可能是生产出了问题,也可能是销售出了问题,还有可能是研发出了问题,在具体的实践管理中要分析主要矛盾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建议。

    二、历史思维

    (一)历史思维就是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管理发展的规律

    管理中的经验主义就是对企业管理中经验的历史总结,总结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为未来企业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该学派以总结企业历史经验为主要任务,从中概括出一些理论和原则,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对古典管理学派和人际关系学派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了企业组织的基本类型,总结出一些适于高层管理和创新工作的组织结构总结出集权职能结构类型,并对其适合的企业类型进行分析,组织设计、组织管理都应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管理特点、管理环境,过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方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新的方法开始出现,比如现在企业信息管理、绿色管理等。组织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企业在创业初期一般组织结构比较简单,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高耸组织结构向扁平组织结构变化,管理人员的比例变小。

    比如对待国有企业改革就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国企改革40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到1988年,国企改革主要包括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等内容;从1988年到1998年是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时期,主要包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重组等内容;从1998年到2012年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时期,国企改革主要包括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深化国企改革时期,国企改革主要以分类改革为前提,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突破口,相关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国企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逐渐成为经济的主体,适应市场规律,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具有相应的适应性,条件的变化也是国有企业变迁的主要因素。

    (二)道德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伦理问题

    道德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封建社会的道德有其历史烙印,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应该吸收历史上各种道德文明的精髓满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的道德应摒弃传统道德的糟粕吸收人类历史上优秀的道德文化。组织生存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中,受到道德的约束。道德规范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推动组织中人际关系、权责关系的进化,推动组织的变革。比如,泰罗时期“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那个时期是有效的,人们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主要目标,企业的严格管理与当时的道德标准相适应,而行为科学的到来使人们认识到人的需要的多样化,尊重人尊重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成为那个时代特色。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应用,新生代员工的个性化凸显,管理者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新的道德规范。

    三、创新思维

    (一)管理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生产经营是生产要素组合的过程。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寻求要素组合的新方法。要素组合方法的不断创新必然要求管理协调的相应改变。创新思维要求我们追寻管理实践的变化,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工具,发现管理活动的新规律,以推动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创新思维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是以怀疑乃至否定为前提,没有怀疑就不会对传统思维模式或思维体系进行反思与批判,创新思维是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统一,发散性思维具有开放性特点,它有助于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观察,从而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对管理职能活动的变革与创新,还包括职能背后的思维创新。管理思维创新是职能创新的基础,任何管理职能变革与创新活动都受到其管理思维的影响。同样,管理职能变革与创新活动也反过来推动管理思想和管理思维的创新。管理创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既有管理思维下的职能创新,它们虽然对组织管理系统进行了调整和变革,但是它们并没有改变管理职能背后的思维逻辑。二是对于管理理念和思维本身的根本性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职能工作的逻辑,建构新的管理行为惯例,这被称之为源创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移动互联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组织环境、组织成员和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中,管理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创新管理职能,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帮助组织实现自觉和有效的创新。

    (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彻底转变工商管理课传统

    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从创新课堂实践着手,在课堂活动上尝试引用事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彻底告别单调乏味的知识讲授方式,使课堂充满趣味,不断激发学生们参与热情,让大学生有更多思考的动力,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

    四、底线思维

    1. 底线思维不仅指企业经营活动内容、方向以及方式的选择要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而且强调企业活动目标的确定要同时考虑期望达到的状况与水平以及目标活动中可以接受的不利结果的范围和程度。企业在组织任何活动的过程中都不仅会遇到希望达到的有利结果,而且可能会面对主观不利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并限定不利情况可以允许的范围和程度。超过这个范围、程度,就要对企业目标活动进行调整。只有充分预估了这种可能性并事先做好调整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保证企业活动有序地进行。

    道德底线是一个人从事工作生活的行为约束,企业中员工的角色是多元的,既要完成工作任务,又要承担社会责任;既要履行社会职责,又要遵守群体规范,还要符合社会伦理。当不同角色的要求冲突时,组织成员就面临职业道德、社会道德的协调与规范。

    不论是作为员工的个体还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体,必须以道德底线约束其行为,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责任关系应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受道德规范的约束。

    据新华社消息,2019年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贺建奎等人嚴重违背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他们的行为触及到职业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红线理应受到相应的制裁。

    2. 组织行为也应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否则就容易道德丧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那么基层员工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就会是很普遍的现象,造成很多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冲突,损害组织发展的动力。

    在公众看来,组织是一个不透明的“灰箱”,社会公众由于信息不足难以评判组织内部的事务,法律道德规范舆论难以对组织内部事务形成有效的内在自我约束,如果这样的组织缺乏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会以专业知识误导消费者甚至欺骗消费者谋取暴力。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出于贪婪的本性向全球出卖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而遭到社会公众的强烈谴责。最近韩国爆出的“幽灵手术”就是整容业道德沦丧的突出表现,术前承诺某院长或专家主刀手术,但是实际上是另外一位医生甚至是新手进行手术,这种“幽灵手术”在当地的大医院很常见,而且是有组织的运作。据报道从2000年至今500多名死者中有近300多人是因为“幽灵手术”导致的。组织层面道德问题的缺失,导致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成为组织目标,不顾患者的利益,这种事件在中国也存在,前几年福建的莆田系医院,以虚假宣传欺骗患者为主要盈利模式,其道德底线的丧失可见一斑。

    五、结束语

    思政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工商管理专业课教育通过思政理念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从理性高度思考问题,理性知识和感性授课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互动性、趣味性,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要注重思政思想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陈传明.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王丹,于波.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8(4):41-45.

    [5]林爽.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管理机制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9(6):115-1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