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汉字应用调查研究 |
范文 | 洪飏 张祎航 摘 要:推进汉字规范化使用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次调查研究将《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作为调查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其汉字应用能力,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汉字应用;大连地区 规范汉字的出现不仅使不同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的人们可以通过文本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使文化得以传承,而且提高了人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能否正确使用现代汉语、规范运用汉字,关系着我们能否进行有效交际以及国家文化能否健康发展。2010年,光明网在“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调查指出:20.96%的人很少用笔书写汉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1]。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应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让学生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由此看出当前国家对通用语言文字推行颁布工作的重视程度。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据估计,我国2019年应届毕业生规模达834万人,在校大学生无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但许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汉字规范使用能力不高的问题,这应当引起广大文字工作者的重视。 一、大学生汉字应用调查研究 1.研究依据 本次调查研究将《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题目作为出题依据,利用问卷对大连市多所高校的400多名大学生汉字应用情况进行调查。题目严格按照《大纲》“试题所依托的词语原则上从《汉字应用水平测试词语表》选取,总体比例不低于97%”[2]的要求,甲表、乙表、丙表按6∶3∶1的比例确定测试内容。既能体现汉字应用水平等级的入级标准,又贴近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调查的有效性。 2.问卷发放 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主要调查对象为大连市高校在读本科生。 调查对象所在学校涵盖大连市大部分高校如A高校、B高校、C高校、D高校、E高校、F高校、G高校、H高校等。本次调查共计发出问卷473份,经过整理筛查,回收有效问卷432份,有效率为91.33%,其中男生125份,占比例为28.94%;女生307份,占比例为71.06%;专业类别中,文史类249份,占比例为57.64%;理工类126份,占比例为29.17%;社科类51份,占比例为11.81%;哲学类6份,占比例为1.39%。该问卷平均填写时长为635.27秒,主观题1道,客观题48道,以考查问卷填写者的汉字掌握程度及应用水平为主要目的,均为选择题。 3.问卷分析 (1)字形问题 问卷第一、二部分共设置19道字形字用考查辨析题,总正确率为80.74%。主要以用字正误辨析和特殊语境下汉字选用的形式,融合了对汉字字形和汉字字用两方面的考查。二者相互联系,在问卷上所体现出的错误也有共通之处,因而在此一并分析讨论。 ①形近字错用 形近字的错用主要出现在词语中,学生难以辨析该字在词语中的使用是否正确,比如“缪误”应为“谬误”;“俾益”应为“裨益”;“绸寥”应为“绸缪”;“恍唿”应为“恍惚”;“郊率”应为“效率”等。因为字形相近容易产生记忆混淆,加之每道题四个选项共计四组词语八个汉字,在审题思考的强度上也带给学生一定压力,故产生错误。 ②固定搭配错用 汉字的一些固定搭配如专有名词、成语、典故等在字形字用考察中有所体现。问卷中共出现总计12处固定搭配:(摩)崖石刻、《(敕)勒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红柿牛(腩)汤、新疆烤(馕)、一(蹴)而就、虎视(眈)(眈)、同仇敌(忾)、毛骨(悚)然、刚(愎)自用、跌(宕)起伏、齐心(协)力、香消玉(殒),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选错用。详见表1。 这些涉及文学常识、历史典故的固定搭配,往往有一定之规,学生缺乏相应的日常积累,必然导致在固定搭配上出现运用错误。 形近字错用与固定搭配错用的问题在问卷中有多处体现,此处以其中一题为例,题干为“在下列各题的四句话中,请找出括号中汉字使用有错误的一项”。详见表2。 本题答案为C,坍(蹋)错误,正确应为坍(塌),考查学生能否辨析形近字错用的情况,然而432份问卷中292份填写正确,正确率为67.59%,其余共计131人认为A(摩)崖石刻是错误答案,这体现了部分同学对形近字辨析的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汉字固定搭配的知识,在字形字用方面仍有欠缺。 (2)字音问题 问卷共设置20道字音考查辨析题,包括汉字拼音对照辨析、同音汉字辨析、汉字在具体使用环境中辨析三种形式,字音辨析部分的正确率为71.77%,其中错误率较高、存在问题较多的几方面分别为: ①形近字错读 在分析调查问卷及事后个别采访填写同学的过程中发现,形近字错读是较常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易混淆汉字的部件,将具有相近结构或相同部件的汉字错读成同一个读音,例如将沓(dá)读作杳(yǎo);将癜(diàn)读作癫(diān);将雪橇(qiāo)读作雪撬(qiào);将豆豉(chǐ)读作豆鼓(gǔ)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错读有时并非由于学生实际掌握的不足,而是在看字的过程中产生了疏忽造成的。 ②形聲字错读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形声归为“六书”造字法的一类,形声字即由形符和声符共同构成的字。但在现代,许多声符已经不再承担表音功能,汉字也衍化出新的读音。然而学生在认读汉字过程中,仍将不会、不熟的汉字以声符读音代替本字读音,甚至直接错读成汉字中某一部件的读音。例如将跶(dā)错读作声旁“达”;将憷(chù)错读作声旁“楚”;将旌(jīng)错读作声旁“生”等。 ③固化错读 小部分字音的错读缺乏根据,学生反映“我一直是这么读的”,这种情况往往是长期错读而未被纠正所产生的遗留问题,学生识字阶段猜测而读的错音并没有得到纠正,在日后的生活中被积累了下来形成固化,例如将斡(wò)错读作“窝”;将摒除(bìng)错读作“秉”除等。 以上问题在问卷错误中普遍存在,以其中一题为例,题干为“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字中,请找出注音(汉语拼音和同音字)错误的一项”。詳见表3。 此题答案为D,正确率仅为32.64%,其余三个选项的错选比例较为均衡,经过对数名填写者的采访发现,此题的误选代表了较为普遍的错误原因,其中A项错选原因是形声字错读,读成声符“楚”的读音;B项错选原因是形近字错读,读成形近字“坡”的读音;C项错选原因是形近字错读,读成“拨”的类似读音。 在此类问题之外,问卷中出现的一些由生僻字组成的题目,相对正确率较低,以此题为例,题干为“在下面各题的四组字中,请找出两个汉字读音不同的一项”。详见表4。 此题答案为B,然而432份问卷中只有163份选择正确,正确率仅37.73%,其中选取的字来自丙表,较为生僻,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错读情况。 (3)字义问题 问卷共设置9道字义考查辨析题,主要以区分汉字不同义项的形式进行考查,字义辨析部分的正确率为65.69%,其中错误率较高、存在问题较多的几方面分别为: ①义近字错辨 义近字即字义相近的汉字,面对出现在具体语境中错误的义近字,学生往往缺乏判断能力,例如“融”化和“溶”化虽然都有“化”的义项,但所使用的语境不同,“融化”指冰或雪等物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化成液体的过程,“溶化”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的过程。在句子“小明手上的冰激凌在太阳下(溶)化了”中,使用“溶”字显然是不恰当的。再例如“渡”过和“度”过,虽然语义相近,但在“共同( )过这个难关”的语境中,难关的适用搭配应该是“渡”过。义近字之间字义分割不明确,重合性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稍微不注意分辨区别,就会造成使用不当,甚至曲解语境的后果。 ②多义字错辨 在问卷设置的5道多义字义项辨析中,部分汉字的不同义项间意义差别较小,学生在选择过程中易受干扰,最终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例如5道题中正确率较低仅为52.08%的下面这道题。详见表5。 本题考查“励精图治”中“励”的正确义项,四个选项设置均为“励”字的义项,但在明显不合题意的B项排除后,剩余的三个义项是“劝勉”“振奋”“鼓励”,联系“励精图治”这个成语的背景,即汉宣帝治理国家的历史故事,不难看出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振奋”。学生在判断过程中,若不能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便容易在选择过程中产生问题。 (4)文理学科、不同层次高校差异问题 在分析调查结果的过程中也发现了颇具趣味性的现象:该问卷平均填写时长为635.27秒,其中文科类学生填写时长为636.97秒,理科类学生平均填写时长为613.70秒,分别处于平均线上下。文科类学生尽管有知识优势,但在填写中用时反而略长,相较之下理科类学生则花了较短时间完成问卷。然而在测试题中,文科类学生平均正确率为75.07%,理科类学生平均正确率为70.80%。在学科特性的差异比较中,“答得快错的多”的理科类学生显然在汉字应用水平上有所欠缺,而文科类学生的汉字应用水平则较高一筹。这种差异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问卷中,例如“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与“双非”高校,及专业性较强的高校之间,同样存在。 二、大学生汉字应用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字形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形近字辨析的能力不足,缺乏汉字固定搭配知识。字音方面主要表现为形近字、形声字分辨不清。字义方面存在近义字使用混淆和多义字不同义项区分不清的问题。针对问卷反馈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大学生汉字应用水平出现问题的原因。 1.缺少学习环境 在客观环境方面,当前高校在汉字学习环境的营造与学习途径开创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程度的加深加大了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学校倾向于提升专业课的课程比例,增加专业课课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课课时增加必然导致其他公共课课时的减少,有些院校的工科专业不再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而在D高校某专业的最新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压缩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文字学这类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课程的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容易使学生忽视使用规范汉字的重要性,对学生使用规范汉字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上,着眼于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主旨,对文章中的词语搭配、词语义项给予的关注不足,部分高校语文教师很少关注大学生汉字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出入,例如新文化运动时期语言文字的形式与当下的汉字含义存在差异。再加上重思想轻文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大学生汉字应用能力提高。 2.语言文字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部分初高中学校由于中高考强调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对汉字的应用和辨析的学习非常重视。在初高中时期,长期高压力、高强度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这种厌倦感在上大学之后体现出来,在降低了成绩的要求后,多数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了类似“反弹”的厌学情绪。这样的学习态度使得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遍不高,“提笔忘字”的现象大幅增加。此外,如今“学英语”“学日语”热度不减,大部分高校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外语乃至第二外语,很少在提高自己的汉字应用能力上花费时间。 3.智能输入法的推广的负面影响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信息获取愈发简单,但也使人过分依赖科技,简化了复杂的遣词造句过程,汉字应用能力也随之退化。以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输入法为例,它输入方式多种多样,日益强大丰富的词库与词语自动匹配功能更极大地提高了现代人的工作效率,但这也在客观上成为人们提高汉字应用能力的障碍。越依靠输入法的自动匹配与纠错功能,人们真正依靠自己来组织运用文字的机会就会越少,长此以往,汉字应用水平必然会有所降低。 三、大学生汉字应用水平提升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影响学生汉字应用水平下降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也存在客观原因。要想切实提高汉字应用水平,我们还需从学习环境、个人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来寻找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法。本文将就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1.创设汉字学习环境,完善汉字学习途径 由于当前高校缺乏良好的汉字学习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提升汉字应用水平,缺乏系统学习的途径,无法及时交流相关汉字知识。但汉字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产物,无法脱离语言环境存在,这就需要在汉字学习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鉴于此,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三点创设高质量的汉字学习环境: (1)创设“汉字角” “汉字角”是一种区域性学习汉字的空间。汉字学习领域的需求切实而迫切,因此可以通过创设区域性学习空间来实现这一目的。“汉字学习角”是指高校图书馆提供某一有限空间供热爱汉字的大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汉字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固定汉字交流和学习。这种交互性的学习有助于学习主体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2)举办汉字文化交流活动 调查显示:即使是在文科类专业学生中,汉字掌握状况仍然令人担忧。这说明汉字学习缺陷并不只存在于非文科专业,中文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提升汉字使用水平。汉字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指在高校中文专业针对汉字文化的某一具体知识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一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利用线下讲座或者线上慕课的形式,带领学生品汉字魅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增强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多样化的汉字文化交流活动也应当向所有学生普及,增进学生对于汉语和汉字的理解。 (3)优秀传统文化建设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汉字,因此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深入理解汉字。大学生无法正确使用汉字,在于不清楚汉字的表意表声功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利于研究汉字的起源,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经历无数沧桑,引导学生理解了其中演变的缘由,对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正确使用会起到引导作用。 2.培养汉字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汉字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使电子产品日益兴起,网络上错综复杂的大环境容易使学生迷失,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对纸质学习的兴趣,而更多地青睐电子化设备。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举办汉字系列主题大赛,打造“汉字节”精品项目 比赛是一种可观看行为,具有一定竞争性、趣味性。当下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电影节”等校园活动,并切身参与其中多样化的比赛。因此可从这一角度出发,打造属于大学生的“汉字节”,组织例如诗词大赛、汉字大赛等主题比赛,进行院系比拼、校际比拼,形成联动效应。同时依托网络媒体,让更多人线上参与“汉字节”活动,拓宽影响力,甚至可以将“汉字节”作为精品项目在高校运营。一系列的汉字主题大赛在增强观看者娱乐感受的基础上,更能够形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 (2)语文课程合理开设 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国家对于高校的统一要求,但许多高校的开设内容和开设时间均不规范。高校应设有大学语文学习专用教材,实现大学生学习语言规范化、规律化。大学语文学习课堂应该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行语文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3)摆脱高考固化思维 大学生通过国家统一入学考试升入高校,身上带有明显的应试思维,倾向于学习“有用”“提分”的课程知识,对汉字应用观念相对淡漠。因此大学应该多举办交流会,或制定导员老师定期谈话等政策,引导学生逐步转变固化思想,形成均衡重视各科学习的新局面,培养兴趣才是从源头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举。 3.提倡互联网使用合理化与规范化,倡导纸质化书本使用观 现在互联网已经深入人心,电子产品在我国基本普及,大学生日渐依赖高科技产品的同时,更是频繁听到因沉迷网络而引发的各种悲剧,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大學生使用电子书而忽视纸质书的使用,导致很多常用字无法正确书写。电子书没有经过出版社精心校对,正确性存在问题,大学生长期阅读之后会产生误认、遗忘的现象。此外,电子书由屏幕呈现,与纸质版的直观感存在一定差异,电子读书使人存在陌生感。因此提倡使用书本,倡导纸质化阅读,回归文字,用双眼感受汉字的力量,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根。 结语 汉字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当下中国积极拥抱世界的政策下,必将作为一道桥梁,承担起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任。大学生重视汉字、提升汉字应用水平能力,对于提升个人修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变革、推动国家开放前进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当下教育学界的重视。本文在对大连地区大学生汉字应用水平能力的调查过程中,希望通过分析出现的问题,探寻其原因,对当下汉字教育与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当大学生真正重视汉字、热爱汉字、高水平运用汉字,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才能稳固繁茂,传统文化才能真正 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莉.汉字手写能力未可乐观[N].光明日报,2010-11-22(01). [2] 教育部,国家语委.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的几个重要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8(2):50-57. [4] 佟乐泉.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培训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19VJX112)“百年来甲骨文考释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张旭、初月滢、李贵民同学参与了调研,在此致谢!] [责任编辑:陈立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