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高校因地制宜建设新工科的思考
范文

    石昊 王栋

    [摘要]新工科建设为地方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提供了契机和阵地,但是地方高校情况各有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建设新工科。处于传统资源型经济区域的地方高校在建设新工科的过程中,面临着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学科人才缺乏,高校学科管理体制不完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更新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解决措施,通过建设融合课程的方式来积累经验,探索适合本校的新工科建设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融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063-03

    建设新工科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为了适应国家转型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这也是高校发展的新机遇,面临的新挑战。现阶段的新工科框架大致将新工科建设高校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将地方高校视为了一类主体。然而地方高校之间千差万别,有的地方高校具备工科优势或综合性优势,有的地方高校如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则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等问题。可见,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不能一概而论,对地方高校进一步细分研究,对构建完善的分層次、分类别、分区域的新工科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下文以笔者所处地方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面临的问题。

    一、处于传统资源型经济区域的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经济欠发达,高校教育资源相对短缺

    山西省是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地区,随着地区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和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也相对有限,用于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拨款明显不足,远低于经济发达的省份,从而造成了山西高校学科建设在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处于弱势。此外,由于各高校之间的科研配置结构不合理,高校内部科研基地管理各自为政,科研设备主要供内部使用,较少对外开放等问题的存在,山西省高校现有教育资源也无法充分利用。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学科人才缺乏

    一方面,山西省地方高校当前的学科带头人数量仍然较少,而且集中在几所高校的优质学科中,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才更是不足,很难满足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师资队伍呈现结构性缺陷,很难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好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地方经济、城市建设和学校基础条件等因素限制,山西省地方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进不来、留不下的现象普遍,这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较大影响。

    (三)高校学科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山西省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中,依然存在着行政干预较多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权威弱化的问题。高校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学科管理模式与学科建设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和滞后现象,高校的校级领导和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着学科建设的人力、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分配,各学科所属院系也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山西省地方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很难在现有的高等院校分配体制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造成有限的教师资源向教学岗位倾斜,而在高等院校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上却存在着资源分配不足的情况。

    (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欠缺

    刘军伟等通过研究分析发现,各地区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程度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较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高教类论文数量也更多一些。而山西地区高教类论文数量明显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西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关于问题如何解决的思考

    (一)更新理念,加强理论研究

    由于地方高校在地域、基础条件、学科专业水平、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不可能有统一的路径和模式。地方高校首先要意识到,新工科建设不仅仅是高水平大学的事情,更是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提升自己办学水平,提高自己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好机遇。地方高校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学习,静下心来研究,勇敢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工科发展道路。

    (二)明确方向

    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应该基于地方产业,面向行业,甚至面向岗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但是“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在企业,学校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不可能做到无缝衔接,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在内,都不应该强求与企业用人的无缝衔接”。“天大行动”提出了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处于传统资源经济型地区的高校,地区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一些资源枯竭的城市更是如此,传统行业规模急剧收缩,新兴产业和行业处于萌芽状态。处在这种环境当中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要时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动向,以适应地方产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考虑行业、企业的长远需求和潜在需求,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三)找准定位

    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切忌盲目模仿高水平大学,一定要立足地方经济背景,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高校之间基础实力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如果简单地以追赶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将会陷入“追赶陷阱”,必须以新工科为抓手,在新经济背景下寻求差异和突破。高水平大学有着优秀的科研能力,有研究前沿技术的实力,能够在技术产业化前期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引领产业发展。而地方高校应该面向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技术,重点做好技术转化、应用与服务。高水平大学有能力覆盖全产业链的高端,而地方高校应定位于面向生产制造环节的中低端。在新工科建设中,地方高校可以瞄准研发设计的中低端、生产制造的中端或者销售服务的中高端,通过提高学科和应用型研究水平,在与高水平大学保持差异的同时,向全产业链的空隙延伸,以提高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高等教育是超前的、创新的教育。因为教育具有慢变量、滞后性,如果高等教育不把超前发展、主动创新作为自己基本特征的话,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落后时代的发展。可见,高等教育理念要新、内容要新、标准要新、方法要新。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地方高校要想在新工科建设浪潮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只要是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遵循高等工程教育规律的方式方法,都应该去研究、去探索,找准方向就要付诸实践,要有把想法和方案转变成行动的能力和决心,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三、关于新工科建设具体行动的探索和思考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对于身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其有着地方经济转型、教育资源缺乏、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水平不高等困难,新工科的建设更是一个攻坚克难、破旧立新的漫长过程。在顶层条件逐步改善和地方高校研究新工科建设模式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是否能够采取一些行动,让新工科理念尽快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积累建设经验,这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是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一切理念最终都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就是一门门的课程当中。在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的过渡时期,可以从实现教学理念的最基本环节出发,以回归工程实践作为建设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创新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探索模式,进而跟进学校基础条件的建设,这样才能最终找到适合本校的新工科发展道路。下面就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一门课程通常离不开其专业属性,所谓专业其实就是一系列课程和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有机集成。目前,专业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形态,随之而来的就是课程内容的固化和教学方式的固化。而新工科是动态的、发展的,新工科建设必须因时而动、返本开新。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以一流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把握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未来卓越人才川。课程的改革首先要打破之前固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当然,在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的过渡时期,大刀阔斧地重新整合所有专业课程的条件还不成熟,可以在保留原有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一些开放性的融合课程。所谓的融合,强调的是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渗透,不同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渗透,不同特质的学生之间相互渗透,多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相互渗透,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是一种弹性化、多元化的课程架构。融合课程应当具备以下特质。

    (一)师生关系的融合

    所谓的师生关系融合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目的是要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是融合课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和核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为有机的整体,学生处于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不断地鼓励和肯定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归根到底,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良好的自学能力才是实现新工科理念的基本保障,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是不可能实现新工科理念的。

    (二)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

    引入CDIO和PBL理念,建立以实现产品需求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引导的教学模式。以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践条件为基础,围绕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制定一系列产品需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产品从设计到制作的整个过程。这主要分为6个步骤:1.分析产品需求;2.发掘已有知识;3.尝试建立产品设计方案;4.主动学习新知识;5.结合新旧知识,动手实现设计方案;6.评估产品并进行反馈。新工科培养的学生在关注工程现实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引领、想象、创造未来社会需求的欲求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如何实现目标不加限制,不限定任何软件、设备和技术路线,在不对学校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前提条件下,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已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自由地去探索和寻找实现目标的路径。

    (三)多种授课方式的融合

    改变传统的理论加实验的授课模式,打破固定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实施多元化授课方式,具体如何授课、在何处授课完全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可以选择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研讨会等方式,充分利用MOOC、国家精品课程等网络教育资源,教学的地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必要时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到生产车间进行实地教学。

    (四)教学组织单位的融合

    “天大行动”中提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包括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能力。融合课程需要改变之前以班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单位,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单位,学生自由组合,3~5人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特质的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这样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的融合

    融合课程重视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传统的、单一标准的考核模式必须废止,应該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基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必然会有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而且由于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不同,实践经验的缺乏,每个小组的进度也会不同,甚至会出现失败的产品。对此,融合课程的考核必须多种考核方式并存,最终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这样既不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也保障了不同特质的学生都能够有相应的收获。

    四、结语

    新工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新工科建设是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新工科理念的地方化必须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基础条件、师资队伍、学校文化、地方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方高校自上而下要有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找准定位,勇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的建设新工科的道路。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