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
范文 | 张泳+颜晖+吴明晖+彭彬+杨起帆
摘??要: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相关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中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设想,根据《华盛顿协议》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对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指标细化分解,明确了方向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细化要求,并对专业方向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毕业要求 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颁布的同时[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组织专家开展了“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希望根据国际标准分专业给出更具体的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一方面源于在我国计算机类专业中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占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这些专业的教学情况与应用型的要求有差距,需要一定的指导。 在计算机类各专业中,软件工程是仅次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第二大专业。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子项目中关于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 一、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总体目标 1.移动应用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急剧增长,据统计,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亿人,而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12.86亿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2]。因此,移动应用已经逐渐普及,从个人消费者到企业应用已经全面转向终端支持,有的应用开发甚至只支持移动端,而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也逐渐丰富和深化,具体表现为: (1)移动端设备开发——技术分为原生平台开发技术和基于WebApp的跨平台技术; (2)前后端结合——端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3)软硬结合——基于Android、iOS的外设功能的硬件扩展式开发形式; (4)移动应用开发相关的设计原则和软件工程方法——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方法等。 2.移动互联网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特点,移动互联网方向应该培养具备专业基本能力基础,在移动应用开发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在内容和能力上包括3个层面的要求: (1)使学生具备主流端设备上的应用开发能力; (2)使学生具有前后端相结合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并实践软硬结合的开发方法。 希望以移动端软件开发为基础,向后端和硬件平台延展。 二、移动互联网方向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内容上3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建议该方向包含5门课程:“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1)、“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2)、“跨平台脚本开发技术”(课程3)、“智能外设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4)、“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5),每门课程均为3个学分,包含实践内容。 “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主要介绍移动端基于Android(或iOS)的主流移动端应用编程。“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主要介绍移动端应用开发中的交互设计,包括设计原则、布局、操作习惯等。“跨平台脚本开发技术”课程基于JavaScript,介绍涵盖前端、后端服务及其存储的多层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智能外设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主要介绍基于智能硬件平台的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是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的集中式训练,内容为基于移动应用场景实现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发实践。 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以移动端软件开发为基础,向后端和硬件平台延展的总体思路,同时设置充足的实践学分,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要求支持度设计 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研究,将其与专业毕业要求对照分析,对毕业要求的条目进行达成度细化分解,从而明确方向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细化要求。 1.毕业要求的确定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设定了自己的毕业要求。而自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逐渐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培养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3]。 因此,为了便于研究与分析,我们将与《华盛顿协议》中对工科专业的12条要求等效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然后在课程中分解细化落实。 在毕业要求中,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做出了说明。限于篇幅,12条毕业要求具体条目就不再逐一罗列,读者可参考相关文献[4]。 2.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在明确了毕业要求后,需要将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条目进行对照分析,确定每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哪些条目具有关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关系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3.毕业要求分解 明确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各条目的关联关系是不够的,因为毕业要求的条目说明比较笼统和宽泛,因此,需要进一步将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指标点,然后进行方向课程与各细化指标点的关联分析。 例如,毕业要求第3条(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内容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可以将其细分为下列指标点: (1)掌握程序设计理论与方法,具备软件开发技能; (2)具备在他人指导下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3)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 (4)具备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案; (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各课程对不同指标点应该有不同目标值,专业方向与专业其他课程对某一指标点的目标值合计为1。移动互联网方向课程对毕业要求1的达成度分解参考值如表2所示。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值不断进行调整,以期更加科学合理。 表2??毕业要求3达成度目标值 四、实施建议 在上述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设计的基础上,在制订课程大纲时,每门课程都需要明确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特别是在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时,要进一步明确每项教学内容与其所支撑的毕业要求细化指标的关系,形成教学内容与应用能力对应量化表,从而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在方向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开发软件或网站,建设一个针对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力评价系统。将移动互联网方向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数据录入或导入系统,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可以统计和查看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方向各项应用能力的量化值,为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及教学反馈提供支撑和依据。 当然,在专业方向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配备具有移动应用项目开发经验的任课教师至关重要。此外,需要建设一个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5]。以项目驱动和实战演练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训,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之类的学科竞赛,与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从而支撑和促进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蒋宗礼.?关于研制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52-55. [2]?工信部.?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414615.html,2015-01-20. [3]?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4]?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A]//工程教育认证手册[C].?2015. [5]?吴明晖,颜晖等.?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66-68. [责任编辑:余大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