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 大力培养和输出国际组织人才
范文

    贾文键

    摘 要:鉴于我国在国际组织中代表性不足、话语权受限,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成为一项具有强烈紧迫感的任务。本文旨在对国内学术界关于国际组织人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的论点,并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即:科学研究为行动指南,公民追求为根本动因,社会环境为成长生态,高校培养为催化温床,国家政策为推动抓手,国际格局为释放舞台。

    关键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猛增长,自2012年以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贸、文化等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国际地位不相符的是,我国在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中,普遍代表性不足,不仅人数较少,而且职位偏低,担任重要岗位的人数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导致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受到制约,事务主导权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国家利益难以得到充分维护。

    这一战略性问题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强调“通过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选拔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加快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成为一项具有强烈紧迫感的任务。国家部委、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均行动起来,为推动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的中国人才而积极努力。

    本文旨在对国内学术界关于国际组织人才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进行介绍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的论点,并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国内关于国际组织人才的现状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国际组织人才的研究十分薄弱。

    作为国内第一部关于国际公务员与国际组织任职的著作,宋允孚系统介绍了在政府间国际组织秘书处工作的国际公务员的职务分类、招聘原则、应聘途径、福利待遇和职级晋升,以及在国际组织权力机关和执行機关任职的情况[1]。该书既有基本知识,又有行动建议,贯穿中外文化互动这一主线,对推动我国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其他公开发表的关于国际组织人才的研究成果均以论文形式呈现。在中国知网以“国际组织”或“国际机构”加“人才”作为主题词搜索,发现与国际组织人才直接相关的研究性论文仅17篇。从内容看主要分四类。

    1.关于国际组织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研究

    滕珺、曲梅对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进行了介绍,对该模型包含的3项核心价值观、8项核心胜任力和6项管理胜任力进行了说明[2]。滕珺、曲梅、朱晓玲、张婷婷对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674份招聘说明书中选取的134份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同时对6名国际公务员和2名国际组织外部专家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通过对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的研究,提炼、发现了联合国专门机构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五方面的素养[3]。

    2.介绍其他国家政府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的成功经验

    唐永亮介绍了日本向国际机构输送人才、在国际机构扩大影响力的各种举措,包括维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国志愿者派遣计划、初级专业人才派遣计划、吸引国际机构落户日本的政策等[4]。闫温乐、张民选介绍了瑞士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成功做法,包括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积极外交、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并签署就业协议的双赢战略、政府授权民间机构提供国际组织就业指导服务等[5]。

    3.分析我国在具体国际组织中所面临问题及采取何种对策的研究

    李建、赵宇分析了中国在警务合作国际组织中影响力有限的原因,提出了提升我国在警务合作国际组织中地位的对策,包括开展警务外交、推进警务体制改革、加强警务价值理念沟通、重视国际警务人才培养等[6]。李睿、宁涛、金校宇分析了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中影响力不高的具体表现,就改善现状提出了建议对策,包括加大参与国际海事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参与国际海事组织事务的前瞻性研究、整合国内机构和资源以图协同联动以及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7]。

    赵加、赵亮以我国成功竞聘世界气象组织助理秘书长为例,说明了国际工作经验、跨文化沟通能力、优秀的外语能力、有针对性的应聘准备、国家实力的增强等因素对成功进入国际组织高级岗位的重要性[8]。张圣华介绍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取得的一系列新进展[9]。

    4.从高等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国际组织需要的人才

    闫温乐、张民选分析了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10所美国高校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课程的特点,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紧密围绕全球性议题,契合国际组织关注方向;注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积极与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注重搭建人脉网络,有效利用国际组织资源。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作为国际关系专业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和创新思路[10]。

    闫温乐、张民选通过对世界银行青年专家项目选拔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应试点推进顶尖博士生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完善博士生学术评价标准、拓展丰富博士生实践机制等建议[11]。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届硕士研究生夏彩菊完成了题为《国际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研究——兼论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国际公务员的培养》的硕士论文[12],2012届硕士研究生赵一君完成了题为《国际公务员培养的中美比较——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公务员班和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MPP/MPM专业为例》的硕士论文[13],从时间上看,属于较早对国际组织人才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关切。

    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国际组织人才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对于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学校而言,围绕国际组织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创性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二、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组织的人才招聘大都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或以上学历,针对国际组织所需要的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外语类大学最早探索并取得成功的高校。早在2010年10月,“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由北外负责实施,迄今已经运行六年,为国家外语类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该项目培养机制体制的主要特点如下。

    (1)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北外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即为国家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两门以上外语、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跨文化沟通实践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富有创新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国际化战略专门人才。

    (2)招生选拔机制的创新。2011年7月,第一届 “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夏令营在北外举办。所有营员均来自全国“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以及部分外语类院校,具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出众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经过严格的初审和复审后进入夏令营。在营期间,学校采用了论文写作、演讲比赛、业务水平综合测试等多层次考核形式,选拔出第一届26名应届拔尖本科生,最终以“推荐免试”形式将该批学生录取为我校2012级硕士研究生,参与该项目学习。

    (3)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特点包括:突出双语以上的复语型学习,强化“英语+法语”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类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校际交流项目,落实多渠道研究生出国留学机制,积极探索中外双硕士学位培养模式;采用跨学科导师组“1+1+1”培养制度,即由一位专业导师、一位语言文化导师以及一位实践导师组成,其中专业导师由校内外法学/外交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科专业教师承担,语言文化导师由校内外语教师承担,实践导师由具有国际组织实务经验的人员(如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官员、中国政府相关机构人员、国外专家、知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等)承担;积极开展研究生实习模式创新,开拓海外实习渠道,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海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在学习期间赴国际组织及相关机构实习的需求,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及创新实践能力。

    (4)课程平台和培养方案的创新。本项目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包括半年至一年海外留学及半年至一年到国际组织及相关机构实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体现学科融合性,充分实现校内优势资源共享,搭建跨院系、跨学科与跨国课程建设平台,主要做法包括:国内学习期间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外语专业必修课(研究生依据自身英语、法语水平修读相应外语类专业课程)、专业通开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分为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三个研究方向,研究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选修相应专业选修课程);积极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项目、校际交流项目,使学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选修相关课程,实现课程互补、学分互认、学位互认。

    (5)師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建立外语类师资与非外语类一流师资相结合、校内专业教师与国际组织中从事实务工作的专家师资相结合、中国教师与国外一流学者相结合的多元化、国际化、跨学科的师资队伍。

    (6)管理机制的创新。项目实施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建立由校长负责的项目校级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以英语学院、法语系、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等相关院系的院长、系主任,院系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职责为审议项目发展规划、培养方案、参与国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重要事宜,为项目运行管理的第一级。由研究生院成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办公室,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运行,为项目运行管理的第二级。相关院系成立项目院系办公室,负责项目教学和培养,为项目运行管理的第三级。

    2016级项目班毕业生共28人,就业工作取得圆满成功,基本达到项目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完成了从依托单一学科、学习单一外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向依托多学科、学习双外语、培养多元文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了第一课堂(专业教育)、第二课堂(素质培养)、第三课堂(实践实习)、第四课堂(海外研修)的协调联动,目前正努力向第五课堂(国际在线资源)和第六课堂(校友成长社区)拓展,走出了一条外语类大学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成功道路。

    三、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

    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社会各力量全面行动起来,可谓“上下同欲者胜”,久久为功,协调联动,必将实现目标。

    结合第一部分对研究现状的总结和第二部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笔者认为,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须从六个方面着手。

    (1)科学研究为行动指南。为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人才,首先需要对林林总总的国际组织及其运行机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其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对招聘、应聘程序及选拔标准有准确的把握,这一切有赖于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可靠的认识成果,有关研究成果是我们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基本依据和指南。建议建立国际组织人才招聘动态数据库、国际组织中层及以上职员、官员信息数据库,为大规模、动态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公民追求为根本动因。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若想在培养和输出国际组织人才方面成为大国和强国,需要有较大批量的公民愿意选择国际组织作为未来的职场。在国际组织任职虽然有带来荣誉和较高收入的有利一面,但经常同时意味着忍受与家人长时间相思之苦、与以往熟悉的人脉圈子疏远分离、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经受“文化震荡”、面对各种人生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惘然忧虑,所以,公民权衡利弊、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追求而做出选择国际组织职涯的决定,是成功培养和输送国际组织人才的根本动因。为激发这一动因,需要具备相关外围条件。

    (3)社会环境为成长生态。国际组织人才的孕育和成长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需培养开放包容与自信自强兼备、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共容的文化生态,让“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成为不同文化共生共荣的基本理念。吸引国际组织落户中国应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推动,日本、瑞士等国均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国际组织落户本国,从而推动本国公民进入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落户本国相连而直接产生的社会效应是,更多的国际会议、国际活动将在本国举行,从而提高国际化程度,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国际化人才的成长和跨文化能力、多元文化管理能力的提升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高校培养为催化温床。我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为3 700万人,是培养国际组织所需要人才的重要平台。具有充分条件的专业和学科都应瞄准对应的国際组织及其需要的人才类型特点,以项目班、实验班的形式展开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探索,以此深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学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项目班、实验班无论涉及何种学科和专业,除专业知识和能力外,都应把外语,主要是英语、法语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把跨文化能力、多元文化管理能力的作为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尽可能在国际组织及其机构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并争取邀请本学科专业具有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及校友定期予以指导。高校应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渠道,使国外留学、游学成为项目班、实验班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国家政策为推动抓手。国家应有计划地推动关于国际组织人才的各类研究项目,把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可靠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应为公民赴国际组织求职、任职提供资助、咨询和培训,并为公民任职期满后回国发展提供便利,以此增强公民走出国门的信心和归属感;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落户我国重点城市,举办直接惠及广大民众的国际活动,营造有利于国际组织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氛围;应对高校国际组织人才项目班、实验班提供支持,对培养效果进行检查,推广成功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6)国际格局为释放舞台。国际组织人才大展身手需要广阔的世界舞台,这个舞台的大小取决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格局,取决于我国与国际组织的互动构架,双方关系越好,相互融通的程度就越高。为此,需要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多渠道塑造我国建设性形象,减少、消除有关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歧见,为中华儿女在世界的中心绽放英姿打造最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宋允孚.国际公务员与国际组织任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滕珺,曲梅,朱晓玲,张婷婷. 国际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联合国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聘用标准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14(10). 78-84.

    [3] 滕珺,曲梅.联合国未来胜任力模型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3):5-7.

    [4] 唐永亮.向国际机构输送人才——日本在国际机构扩大影响力的各种举措[J]. 世界知识,2014(13):68-69.

    [5] 闫温乐,张民选. 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来自瑞士的经验与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5(8):107-112.

    [6] 李建,赵宇.中国在警务合作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浅析[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24-28.

    [7] 李睿,宁涛,金校宇.提高我国在国际海事组织中影响力的对策[J].航运,2016(7):18-20.

    [8] 赵加、赵亮. 竞聘国际机构高级官员成功案例解读——颜宏主动出击[J].英才,2001(10):33-34.

    [9] 张圣华. 国际组织舞台传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我国高层次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取得新进展[J].中国人才,2015(2):38-39.

    [10] 闫温乐,张民选.美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以美国10所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课程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16(10):46-52.

    [11] 闫温乐,张民选.如何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来自世界银行青年专家项目选拔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1-5.

    [12] 夏彩菊. 国际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研究——兼论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国际公务员的培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3] 赵一君. 国际公务员培养的中美比较——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公务员班和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MPP/MPM专业为例[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责任编辑:周 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