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学生的学业帮扶实证研究
范文

    王秀梅 胡蝶

    摘 要: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多样化的高校招生政策类型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近年来,国家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公平,制定了面向农村专项、西部专项的特殊类型招生计划。通过对H高校学业帮扶工作的实证分析,发现学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改善教学效果,有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目标,推动教育公平化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业困难学生;学业帮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开始陆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1]。提高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据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 85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2]。我國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农村地区学生的录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研究型高水平的大学中,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却呈下降趋势[3]。通过对1978年至2005年北京大学农村新生的数据分析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农村新生的比例达到35%~40%的峰值,此后就不断降低,在1998年扩招之后下降更为明显,2005年仅为14%左右[4]。这些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可见,教育公平是我国党和政府的政治要求。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行修订,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意味着教育公平从政治要求转化为法律要求,成为国家重要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推进教育公平”提到了新高度。

    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国家制订了多样性、层次性的特殊类型招生计划(本文将除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外的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面向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体育特长生招生等统称为“特殊类型招生计划”)。由于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200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据统计,截至2016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12%[5]。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充分考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考取重点高校难度大的实际情况,自2012年,教育部陆续实施了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增加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各项专项计划自实施以来,累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27.4万人,极大地推动了城乡入学机会的公平化发展[5]。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教育程度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特殊招生计划政策的实施实质上是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教育机会的补偿,从源头上促进了入学机会的公平性。

    而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大幅度提升,招生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学生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科院《2012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国内每年约有50万名大学生退学,占在校生的0.75%,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合格,对自己或是学校丧失信心[6]。在退学的学生中,特殊类型招生计划的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是影响学生学业问题的重要因素。如H高校2014级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生高考分数平均分为586分,特殊类型招生计划学生高考平均分为544分,可见,特殊类型招生计划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方面存在“天然不足”。为了推进国家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有效实现,确保这些学生能“招进来、学下去、能毕业”,从高等教育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对这类学生的学业给予更多的研究和关注。虽然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已经研究很多,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为例,以“高等教育公平”为进行检索,共有7 417篇文献;但对高等教育公平中特殊类学生关注较少,将“特殊类型招生”作为关键词,有170篇文献;“高等教育公平中的特殊类型招生”为关键词仅有14篇。对这些学生的学业问题及学业帮扶问题的研究更少之又少。

    本文就H高校的学生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开展了研究,期望对其他高校的类似问题有所帮助。

    二、H高校学困生情况分析

    学业预警是高校针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学生在学业方面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不良结果,进行及时警告的危机干预制度。河北省某教育部直属H高校于2013年推行学业预警制度,该制度明确规定:每学年补考结束后,学生仍未通过的必修课程门数累计达到2~3门者,学校给予降级预警,凡达到降级预警的学生,可申请随原专业班级就读;学生仍未通过的必修课程门数累计达到4门及以上的,学校给予退学预警,凡达到退学预警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可给予降级处理;三年级升至四年级时总学分未达到130学分者,学校给予降级处理。根据上述学业预警管理规定,本文将学期补考后受到降级预警以及退学预警的学生统称为学业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

    由下表可知,2011—2014年间,H高校学业困难学生人数及比重不断增加,于2014年达到最高值。通过对H高校2014年780名学业困难学生(其中降级预警学生497人,退学预警学生283人)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校学困生分布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1)学困生存在民族性差异。在该校2014年780名学困生中,汉族学生中受到降级预警处理的有413人,退学预警处理的有231人,共计644人,占2014年汉族在校学生的9%;维吾尔族预警学生有26人,但占2014年维吾尔族在校学生人数的65%;蒙古族、回族、满族预警学生人数分别占本民族在校学生人数的17%,15%,12%。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问题较为严重。通过分析可知,学业困难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这些学生生源地主要集中在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且大多是通过国家协作计划或专项计划考入H高校学习。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这些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大学学习节奏,从而出现学业困难问题。

    (2)学困生存在地区性差异。H高校学困生生源地的分布情况中,青海的学困生人数占2014年该地区在校学生人数的36%,新疆的学困生人数占该地区在校学生人数的24%,广西的学困生人数占该地区在校学生人数的14%。而学困生人数最多的河北,仅占该地区在校生的1.6%。究其原因,一是边远地区本身基础教育薄弱,在高招时的录取分数普遍相对较低,例如2014年H高校在河北的文理科录取分数分别为561分、538分,而在青海的文理科录取分数分别为383分、535分,新疆文理科录取分数为443分、460分,广西的录取分数为510分、541分。二是由于这些地区学生入学后生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加之部分学生心理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较为突出。

    (3)学困生存在年级差异。H高校学困生年级的分布情况中,其中二年级学困生有276人,占2014年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10.9%;三年级学困生有383人,占2014年三年级学生总人数的15.7%;四年级学困生有121人,占2014年四年级学生总人数的5%。(由于H高校每年9月份进行预警学生统计,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暂无成绩。)因此可看出,H高校三年级学困生比例较高(即二年级结束时,不及格学生人数最多)。这是由于在二年级时学校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多,且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抵抗不良环境的诱惑等[7],导致学困生人数较多。而到三、四年级时,学校的专业课都相对较少,且学生大都已经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学困生人数减少。

    (4)学困生存在课程差异。H高校学困生已修的重点课程中,高等数学B②、电路理论①、大学物理①3门课程不及格率都高于20%,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大学物理②、线性代数比例也高于10%,可见学生基础课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其他学困生所占比例较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电路理论①、电工技术基础以及电机学①等专业基础课。之所以一年级基础课不及格率较高,调查认为首先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适应的问题。高中时习惯了“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爆炸式”大信息量和应用式的教学。其次也存在到了大学“松一口气”,先“玩一玩”的心态和想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H高校学困生在民族分布、生源地分布、年级分布以及课程分布上存在差异。此外,H高校学困生在学科分布也存在差别:由于学科学习难度存在差别,H高校学困生在理工类学科上分布较多,而在文科相对较少,甚至没有。

    三、H高校学困生帮扶工作实践

    高校学困生帮扶工作是高校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预测和监督,并利用学校整体资源,对学业困难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的教学管理方式。2014年H高校针对学困生的分布特点,在教风学风建设方面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1)增设基础班。针对学生基础课程学习基础不同的情况,H校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开设基础班教学课堂。基础班课堂是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分级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筛选出部分学生组建。如“高等数学”划分A,J,B三个层次教学班,成绩优秀的学生分到A班,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到J班,其余的分到B班。其中B班根据入学测试成绩开设2个基础班,以便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础班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大纲,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基础班还专门设定了考核标准和转出机制。如普通班学生满分為100分,而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基础班成绩满分为80分,考核内容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础班开始教学前,学生如认为学有余力或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可提出申请退出基础班,转入普通班学习。

    (2)强化课程过程和督导。H高校改革了以往大多数课程期末一次性结课考试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和讨论、研究式学习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除公共选修课和辅修课外,所有的理论课程都要进行过程考核,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确定,过程考核的次数每2学分不少于1次。

    (3)注重学生学业辅导工作。针对部分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问题,H高校加大了学业辅导工作。一是除原有教学计划中的辅导环节外,还专门配备辅导老师对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理论电工电子等课程进行讲解、答疑。二是开展“朋辈帮扶”,请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完成作业环节的学业帮扶。

    高校学业帮扶工作的开展是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下解决学生质量问题、保障教育公平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H高校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高校学困生帮扶工作进行了探索与创新,改革传统的事后管理模式转变为事前预防与过程控制相结合,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体现了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的特点,成效显著。学业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高校要正视不同招生类型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高度重视学业困难学生问题,并不断积极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陈春梅. 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理论设计[J]. 高等教育研究,2016(3):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3] 杨东平.“寒门贵子”研究被媒体断章取义了吗?[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4):57-59.

    [4] 刘云杉,王志明,杨晓芳. 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2005)[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5):42-59.

    [5] 柯进. 确保各地高考录取率不降低[N]. 中国教育报,2017-05-11.

    [6]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 王自华,吴涛,张慧敏. 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扶助策略[J]. 学术探索,2012(6):180-182.

    [基金项目: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号:2016GJJG210)]

    [责任编辑:余大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