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范文

    摘 要: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是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是高校内涵式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四川文理学院以“四圆同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作先导,采用“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培育制度、评价制度、组织制度为一体的制度健全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效保障;以完善的组织架构改革,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效依托;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和创新。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改革;转型发展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跃迁,对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四川东部地区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积极主动融入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浪潮,立足川东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并结合学校发展特色,积极主动谋求学校的整体转型发展,大胆探索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探索,学校积累了经验、明晰了思路、形成了理论,逐渐开创和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之路。

    一、先进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导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艰巨。尤其是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区域条件制约,历史积淀不深,整体制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水平不高,对学校改革突破形成了巨大的阻碍。在此背景下,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自我提升,我校以“四圆同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作先导,着力培养“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以“四圆同心”办学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不是多项改革的简单叠加,而是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因此,必须将顶层设计置于首位,谋定而后动。作为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改革者把握宏观层面,科学定位把控人才培养全局,在合理界定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人才培养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从微观角度找出并解决具体问题,谋划制度实体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现实依据和合理路径,促进改革工作精细化、准确化。基于此,我校提出了以“四圆同心”为办学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出新路径。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一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学生、教师、环境、社会这四大要素。其中,学生、教师融于学校环境,学生、教师、学校环境又同处于社会大环境中,要与社会大环境和谐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这四大要素就像四个圆,既独立存在,分别发挥重要作用,又通过大学管理和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相互影响。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服务,使这四个圆同心同德,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释放最大的能量,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四圆同心”办学思想。“学生主体”旨在明确回答“办学为了谁”,彰显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子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主导”旨在明确“办学依靠谁”,着眼于强化人才兴校;“环境育人”旨在明确“如何培养人”,着眼于重构教育理念;“社会合作”旨在明确“如何聚合资源”,着眼于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2.以“三心四能五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的决定因素[1]。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能够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思想与培养特色,同时也是决定一所高校社会地位与声誉的首要标志。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与复合型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的“三心”: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家庭的幸福与个人的成功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涵养持续的进取心,不断补充正能量;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努力探索。其次,要持续提高学生的“四能”,即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表达能力涵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学生融入社会、交流合作的基本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思考、统筹谋划实际应用环节的扎实训练;而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还需要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实践。再次,还要督促学生持续修身,积淀“五复合”的品格: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通过理工融合、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体系,使其成为既有社会担当又有健全人格、既有专业能力又有职业操守、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情怀、既有历史眼光又有全球视野、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批判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保障

    學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建设,就是融培育制度、评价制度、组织机构制度等伴随完整人才培养流程于一体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具体包括以知识模块化和课程体系化为表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一科多考”为核心的常态化评价机制、以课程管理中心等专业化组织机构的建设,以及为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的专业和院系调整。

    1.知识模块化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知识模块化,是将人才培养所需知识按照内在逻辑和客观特质,分为不同模块。按照培养、学习的合理时序进行安排,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渐强化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率先做出的举措就是将知识体系划分为七大模块,即通识核心、通识实践、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集中实践和复合培养,并按照不同模块设置了对应的课程体系。七大模块之间,蕴含内在联系,相辅相成,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步骤,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能力。以通识、专业、学科等相关模块来奠定基础,再以实践环节进行知识由理论型向应用型的转化,同时辅以复合培养课程,拓宽学生思路,展拓学生能力,有效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育成。

    2.“一科多考”的常态化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以考试、考核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是高校最为普遍的评价方式。然而,传统的考试模式在施行的过程中具有诸多弊端,为了构筑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改革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为完善考试制度,我校率先在考试方式中采用“一科多考”的人才评价机制。“一科多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该课程学习结束组织的考试,对考试不合格或缓考的学生,学校组织第二次考试;第二阶段为参加上述两次考试后,成绩仍不合格或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通过重新学习或重修课程后可申请再考第三次。但是,毕业前一律不能清考。“一科多考”另表现为,学生可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笔试、机试、实验操作、认证评价和成果评价,如艺术类课程可提交美术、舞蹈、声乐等作品即可获得成绩。“一科多考”打破了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多注重学科和课程知识的性质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评判,学业成绩考核趋向多元化评价,有利于“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序推进。

    “一科多考”为学生提供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但如何保证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为此,学校启动了课程考试题库建设,设计多套难度相当的试题,每次考试从试题库随机抽取,以确保多次考试内容的可比性和考试结果的公平性。同时,为避免出现片面追求高分和“高分低能”问题,“一科多考”制度同时规定,学生选择多考以五次为限。可以说,在“一科多考”的制度设计中,已经充分考虑了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以上改革思想和具体措施,坚持了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先进性与国际化原则,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加大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力度;二是坚持科学性与规范化原则,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等专业规范要求,充分吸收高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三是坚持统一性与多样化原则,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能力要求之间的符合度,凸显学校专业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四是坚持主体性与个性化原则,树立学生中心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支持交叉复合培养和学生综合发展。

    三、完善组织机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托

    制度建设的最终落实需要有效的组织机构保障,通过相应职能机构的实际操作,将顶层设计最终贯彻落实。为此,必须强化教学过程监督机制,不让各种制度流于形式[2],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还进行组织机构方面的调整,以期使组织同制度相呼应、相协调。

    1.成立课程管理中心和考试中心

    为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可能的状况,学校专门成立两个机构——课程管理中心与考试中心。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制度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有效的保障和一站式服务。

    课程管理中心的设置,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资源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该中心除负责学校全部课程体系的日常运行之外,同时承担课程建设、教学运行和教材管理等工作,尤其负有优化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原则的责任。可以说,课程管理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校专业建设层面的主力部门,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考试中心作为另一个专业化的单位,以学生学业评估者的身份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在学校多元化、常态化评价体系的建构和运行工作中,考试中心既是建设者,又是组织者,更是维护者和保障者。通过学分制、绩点制的教学效果评价,联系“一科多考”制度,考试中心已经构建起一套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终端环节。

    2.调整二级学院设置

    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从教学机构层面进行了相应的专业学科与二级学院调整。调整以注重同类学科内各专业的相互支撑、资源共享与整合为准则,经过调整之后的专业学科和二级学院组成,将更有利于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提升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的能力。

    智能制造学院以及达州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设立,作为学校专业学科和二级学院调整中的重要举措,实现了以校地研三方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共进的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和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元合作办学与育人机制,走产教学研融合互动的发展道路[3]。通过校方基础资源、地方政府政策性扶持、科研机构高水平研发三方优势的整合与融合,迅速筑起“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尖端势力,强势占据产业的先进位置,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与创新

    学校在结合现有改革举措的经验与未来发展两方面考量的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点,创建递进式的教育机制,将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与持续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所谓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按照科学的谋划,分阶段、全过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新型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重点构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培育学生成才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前沿知识深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最终进行成果导向教育,促成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能够顺利获得现实成绩。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递进式培养,在本质上是变传统的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新式的培育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理想型的对象,通过培养模式的提前设定,以教育者独白的方式达到知识的传播和方向性引导。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于其对于人才培养中主客體角色的预设和定位,常常出现过于理想化的状况,而与实际工作所面临的情况不符,受教育者的地位十分被动,仅以知识填充为主要学习内容,缺乏动机培养和习惯养成。教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输出基础素质人才,但是无法保障其拥有高水平的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培育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四年对学生的完整培养中,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4]。并在成长全程时时接受专业和专项的关注与协助,最终具备独立创新创业的素养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杨栩,顾修斌,肖蘅.转型时期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45-148.

    [2] 王平,王斌,杨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12-113.

    [3] 张大良.对焦需求 聚焦服务 变焦应用,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5.

    [4] 王成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6):7-11.

    [本文系四川省第三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川教改办(2016)4号>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