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范文 | 王磊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作者在书籍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网格设计的基础与重组”和“阅读声音”这两个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书籍内页版面“秩序”的构造规律,探究书籍内页版式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使学生逐步建立书籍版面设计的整體性意识,提升实现设计功能需求的能力和审美素养。 [关键词]书籍设计;视觉秩序;网格设计;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027-03 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媒介和信息载体,其价值首先体现在能够承载信息、提供阅读。只有当信息内容以一种可读的“秩序”关系呈现时,读者才能从中获得可感知的信息,并在逐步感知的过程中体验书籍这一信息载体所营造的美感。因此,书籍设计从本质上讲是建立在某种“秩序”构造基础之上的形态转换[1],而书籍设计教学的核心则是通过显现版面“秩序”构造的认知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意识。离开这一点,书籍设计及教学将陷于迷津。在本文中,笔者以本科三年级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两个环节的内页版面编排课题训练,对如何帮助学生认知版面秩序规律与强化版面秩序构造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课题训练的分类及目的 课题训练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网格设计的基础与重组(12课时),另一个是“阅读声音”训练(16课时)。前者规范信息在视觉上的秩序感,让读者方便、清晰地获知内容,实现书籍的“易读”功能。后者强调信息通过视觉秩序所营造的形式美感及反映出的心理感受,实现书籍的“可读”体验。这两种途径在训练中既相互渗透又有各自表现的特点。课题训练要引导学生关注书籍内页的版面设计,学习构建书籍信息内容秩序框架的方法,实现兼顾功能与形式以让内文版式与书籍内涵相契的设计目的。面对纷繁复杂的设计理论和设计风格,在学生没有形成正确价值观及设计责任感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书籍设计观念,回归书籍阅读本质。 二、课题训练的实施 (一)“易读”的网格设计训练 网格设计作为书籍版面编排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借由隐藏于版面之下的网格系统营造出读者不易觉察的内在秩序,让读者专注于内容;另一方面,以网格系统为框架,在统一秩序中制造有意识的变化或偏离,以引发视觉显著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呈现信息的高潮,创造统一中的多样性”[2]。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分步骤将网格设计拆分开来,希望学生建立正确的网格设计思路,逐步掌握网格划分规律,有能力创建统一秩序下的动态性网格版面。 1.构思 在书籍内容和设计者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公共支配下,网格在形式上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因此在构思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书籍的内容、设计要求达到的目的和预期效果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②把所有的设计因子提炼到一个可预见的设计方案上来,本着形式服务于功能的原则,从多种网格形式中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能够适用广泛的视觉元素的结构类型。 2.确定开本和版心 要求学生了解书籍内容所包含的元素,研究文本有多长,独立的小文本又有多少,图片有多少,其他视觉元素大小等状况后,对如何进行设计有一个总体设想和细节上的考虑,同时也对文字和图片等元素的整体和局部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以此为基础设计开本大小,并确定恰当的版心。版心的大小与书籍类型密切相关,一般文学类书籍的版心四周需留约2cm宽度的空白外框,目的是让读者阅读时避免其眼睛受到四周环境的干扰。而以图片为主的书籍,版心尽可能大一些,边白比文学类书籍略小,或不留边白,把图片做成出血版,充分利用页面空间,凸显图片的重要作用。 3.勾画草图 勾画草图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整体设计面貌,以易于迅速和方便地使构思具体化。要求学生勾画草图时首先通过设计软件自带的网格功能,创建规格为3mm×3mm的基础单元格。磅值和字号都是定义字体大小的度量单位,1磅约等于0.35mm,10磅约为3.5mm即小五号字体的尺寸,所以3mm×3mm的基础单元格像坐标纸的小方格一样,方便通过分栏、分块来创建中型或大型的网格划分与组合。然后根据构思阶段所确定的网格类型,将多个3mm×3mm的基础单元格进行组合,形成纵向栏状或方形块状的网格框架。图1是学生的草图作业,这种双栏8格子的网格可以安排多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图片,创造多种可能把各种图片与文字组合在一起。此外,两栏还可以继续再分,使变化更加灵活丰富。在网格定位阶段,告诉学生要网格成块、横竖划分明确,讲求规律秩序,切忌基线不明。 4.网格重组训练 为凸显版面秩序中的变化,制造统一秩序中有意识的变化或偏离,我们要求学生以前期网格草图作业为基础对规整的网格进行分解,在分解时只保留最基本的骨架,有时可以只剩下几条主轴线,然后将网格版式与自由版式进行一些有选择的嫁接,运用文字的大小或位置、图片的打碎与重组等一些自由版式的设计手法,作用在留有主轴线的版面上。如果说网格基础训练所形成的书籍内页版面缺乏灵动和变化,那么通过网格重组训练可塑造学生对网格系统的深度把控能力,在规矩与变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5.注入内容 在网格系统的规范下注入书籍内容。根据书籍类型特征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在3mm×3mm的基础单元格的参照下控制好字间距与行间距,从整体上确保文字内容的疏密得当。无论文字还是图片信息,要求学生一定要将其控制在设计好的网格范围内,切忌强行出格,以保证网格的定位作用。通过网格训练,将一切设计元素都置于网格的规划之下,用虚拟的框架结构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阅读体系,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去思考书籍信息的载体作用,明确阅读功能与秩序性之间的天然联系。 比如孙小飞同学的《胶东民间美术》书籍作业(如图2),是一本介绍胶东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的书籍,以图片为主,附有说明文字。该同学在设计之初采用了16开本尺寸,版心采用一栏或两栏。随着设计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适时地帮助学生分析、调整书目,引导学生着重关注读者阅读时的秩序规律,发现图片在版心编排时可选择的空间只能是1栏、1/2栏,图片与文字编排的变化与节奏略显不足。当图片与文字各占1/2时,整个版面显得过于规整、呆板,削弱了面的感觉。经过草图勾画阶段的反复推敲,为了让正文在版式中形成大面积、高明度的灰调,以调和图片的丰富色彩,版心设计采取图片环绕正文的布局形式,左右页边距为12mm、上边为18mm、下边为27mm,版心规划为不对称式双栏网格框架,正文区域与图片区域之间的间距为3mm。正文区域根据需要可再细分两栏,按照这样的网格划分,图片位置、大小更加灵活多变。大网格对版面风格进行宏观控制,小网格对字体、大小、行距、装饰等元素进行微观限制,使版面设计中每一因子都各就各位,全部要素各得其所,复杂成为单纯,繁多归于统一,从而展示出统一版面秩序构造所带来的信息连贯性。 在特殊页面,该同学在原有的网格划分基础上采取了对内页网格中的版心区域先进行分割,再以横向错位的方法,把正常位置上放置的文字或图片移到其他预料之外的位置,错动的位置内容使版面秩序有了很大变化,甚至会使内容发生重叠,但更能表达出空间感和层次感,让信息继续保持可识别性,同时让读者增添对阅读内容和设计者的情感理解。这样一来,整本书籍内页在网格版式的规划下,既可以实现信息的视觉秩序连贯,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即通过引发视觉显著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创造统一中的多样性。 (二)重在“可读”的“阅读声音”训练 如果说书籍网格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下的版面秩序组织能力的话,那么“阅读声音”则是具备了自有版式风格的实验性特征。虽然偏离了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功能性原则,但与网格版面相比,“自由版面未必是最‘易读但却是最“可读”的”[3],增添了读者对书籍全新的阅读体验。 “阅读声音”训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并根据自己对音乐气氛和节奏的理解,用不同的工具在全开纸上进行描绘,将听觉音符转换成可视的点、线、面,即由声音换成视觉图形。随后将全开纸进行多次折叠、裁切,制成不同开本的书籍。折叠后的每一面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然后根据页面图形与空间的特征注入恰如其分的文本或者诗句,力求造就书籍阅读的隐性心理秩序。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准备不同性质的颜料、画笔以及纸张。在同一场所聆听同一首音乐,音乐采用纯乐曲类型,避免让歌词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风格印象,因此学生在聆听时会更多地去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这就使绘制的图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音乐响起,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书写,不考虑形态,只管记录当时的感受。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由声音换成视觉图形的训练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图形表现训练,丰富了表现手法。二是通过裁切所形成的图形形态虽具有差异性和偶然性,但在统一的形式感控制下,增添了版式秩序訓练的趣味性和层次感。比如栾小宇同学的作业,是用画笔将国画颜料滴落在画纸上,根据聆听音乐的节奏抖动画纸,颜料顺势流淌,形成由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线条带来的不同情绪感受,大小不一的墨滴又形成带有极强构成感的“水墨味”。裁切画纸,将开本大小设定为180mm×440mm的长条状,每一页的画面通过裁切形成意想不到的图形布局,但绘制方式和色彩一致,因此风格统一。学生将《秋之残荷》的诗词注入其中,根据线型方向自由排列字句,同时调整字体大小和色彩,以此呼应版面图形。注入的文本的表意并非唯一功能,视觉形式和视觉特征上升为首要目的,被消解的文本通过在节奏、位置和韵律上的变化增强了版面的层次感和肌理感,营造了版面的“可读性”亮点。这份作业在装订方式上采用了无线胶装与包背装的结合,每一页既可以翻阅观看,更能够拉伸开来,为书籍带来场景化的视觉效果。变化的图形在统一的造型方式与文本描述下,又存在于感觉“秩序”的控制下,不显突兀,独特的版面效果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三、课题训练效果 立足于阅读的书籍版面秩序构造教学训练,使学生感知到书籍内页版面元素之间连接、组合的多种可能途径,跳出传统书籍认知的惯性,逐步建立起学生在“秩序”构造基础之上的形态转换意识。首先,这种“秩序”在作业形式表现上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但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于“秩序”的把握却是自始至终存在的,这对于学生形成从内而外、系统整体的书籍设计意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在一般页面构造框架基础上以阅读体验的方式进行书籍版面元素的空间句法创作,设计中的版面元素不再是机械或中性的构成手段,而成为学生创造生动书籍版面空间情态的媒介。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高校的书籍设计教学带来了挑战,传统书籍设计课程的培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书籍设计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上不断打破桎梏,始终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对阅读行为的理解能力和对视觉信息的控制能力。 [ 注 释 ] ①典出《论语·为政》,原句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本文“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一种自由的设计风格但不超越范围、规则。 ②本文为笔者针对烟台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书籍设计课程的教改尝试,文中图片均为学生的课程作业。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健.隐性构造[J].装饰,2006(3):10-11. [2] 林莺.书刊版面秩序构建之网格系统的应用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11. [3] 姚翔宇,蒋杰.编排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64. [责任编辑:庞丹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