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假象”与破除 |
范文 | 杨非非 王端藓 摘要:作为摒绝思想偏见的理论锐器,培根“四重假象说”对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应存在的“四重假象”,应以主体间性、他者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破除“族类假象”,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多学科视野建设破除“洞穴假象”,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转向破除“市场假象”,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破除“剧场假象”。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培根;“四重假象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机制。”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应坚持问题导向,借鉴科学理论,破除假象、廓清阴霾,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中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體系机制。对此,实验科学始祖弗兰西斯·培根的“四重假象说”虽距今400余年,但作为摒绝思想偏见的理论锐器,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出正确理解、判断与行动的各类“假象”,因此,探寻培根“四重假象说”对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启示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培根在“四重假象说”中认为,存在阻碍我们理解力的四种思想偏见,亦即“假象”,分别是因人性而有的“族类假象”,因成见而有的“洞穴假象”,因文字失当而有的“市场假象”,因迷信权威而有的“剧场假象”。不难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这四类“假象”阻碍,对此,应采取相应方法予以积极破除,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以主体间性、他者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破除“族类假象” “族类假象”是根植人作为人之族类的一种思想偏见,如培根所说,“族类假象”使得人“总是依个人的量尺”去作为认识的根据及判断。在《新工具》中,培根用“迟钝性”“欺骗性”“成见性”“狭窄性”“不称职”等词汇来表达“族类假象”对我们正确认知事物的阻碍与扰乱。显然,将“族类假象”投射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以“个人量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说教式”的单线灌输,难以形成交流闭环和反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族类假象”,从本质上而言,是因“对象边缘化”与“自我中心化”处于紧张的“二元对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降格为未形成有效闭环与反馈机制的“单维面”。对此,欲要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族类假象”,就必须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同为主体的平等,并剔除其中的“唯我”成分。对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主体性模式转向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模式和勒维纳斯他者性模式,即在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平等主体的同时,在伦理意义上把“为他者负责”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建构的条件。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多学科视野建设破除“洞穴假象” 对于“洞穴假象”产生的情况,培根分析“或则先有一个心爱的题目占着优势,或则在进行比较或区分时有着过度的趋势,或则对特定的年代有所偏爱,或则所思辨的对象有偏广偏细之病”。“洞穴假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则是最不容易被发觉的“假象”,因为这需要发觉者破除自我本身的“洞穴”。正如培根所分析四种产生“洞穴假象”的情况,对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亦如是有之:或则偏向某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而忽略其他理论与方法的使用;或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分析、教育对象比较时有失偏颇;或则因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而因“先入为主”的思维惯性对不同教育对象群体做出“标签化”设定;或则因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分析产生偏见。 基于以上,不难发现,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洞穴假象”的关键在于走出“知识与认识的成见”。而就具体的实践策略而论,则需要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多学科视野建设,这不仅是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洞穴假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当然,多学科视野建设并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而是要遵循现实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多学科视野建设的科学路径。对此,有学者曾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例,提出发挥 “第一学科”潜力、强化“核心学科”知识、普及“对象学科”常识、培育“特色学科”优势的多学科视野建设路径,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多学科视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转向破除“市场假象” “市场假象”与文字词汇的误用直接相关,是因“选用文字之失当害意就惊人地阻碍着理解力”,因人们使用词汇进行交流的过程正如市场做货物交换的过程,故称之为“市场假象”。“市场假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直接相关,不同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市场假象”更多的涉及话语转向问题,而非话语的误用或失当,并且由于话语转向缺位而导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市场假象”更为麻烦——话语转向的缺位或将直接导致“市场交换”的停滞,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处于麻木状态,甚至是抵制状态,即根本上不可能达到“入心入脑”“知行合一”的话语效果。 毋庸置疑,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市场假象”,根本上在于实现话语转向,其实质就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从说理走向叙事。简而论之,就是要求高校以彰显感性、参与性的叙事方式“讲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故事”。在此,需要予以说明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叙事转向,并非强调以“生活化叙事”彻底取代“宏大叙事”,亦非以“叙事”彻底取代“说理”,而是以前者实现对后者的纠偏。亦是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叙事转向破除“市场假象”,依旧要坚持思想政治话语“生活化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叙事”与“说理”相结合。 四、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破除“剧场假象” “剧场假象”相比其他三种假象更加容易理解,其因“一切公认的学术体系只不过是许多舞台戏剧”,而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认知置于“舞台戏剧”之上,基于此,培根认为,“剧场假象”是通过各种各样盲目的权威教条、错误的论证法则移植到人们心中而引起的谬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剧场假象”的本质就是“教条主义”,具体表现为:执行国家相关要求欠缺灵活变通,只有“规定工作”,没有“自选动作”;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脱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盲目照搬思政教育工作经验等。 破除作为教条主义性质的“剧场假象”,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并将之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求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重视调查研究,从而做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理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阐发新原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扣“立德树人”主题,将“因人而异”“以生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顶层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群体特征采取相适应的方式方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 [2][英]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谢守成,叶雷.多学科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7):47—50. 编辑∕宋宇 作者简介:杨非非(1993—),男,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