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做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有担当的出版人
范文

    摘 ? ?要:文章通过对王季愚编译出版工作的梳理,以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为背景,论述了其编辑期刊、翻译名著、主持词典编译工作、培养大量翻译出版人才的过程及其所体现的思想,以期以王季愚编译出版思想与教育兴国的情怀为指引,使编辑出版人学习王季愚有理想、有追求的爱党爱国的精神。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作为出版人应当具备责任与担当意识,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努力。

    关键词:编译出版;苏联;教育情怀;担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01-03

    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以强烈的使命意识,纷纷创办刊物、著书立说、翻译外国著作、宣传进步思想。如创办于20世纪10年代的《新青年》,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十月革命后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阵地,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了20世纪30年代前期,杂志发展状况空前,创刊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等时期,成为旧中国的一个高峰[1]。

    在这些革命前辈中,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季愚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1935年,她翻译的高尔基名著《在人间》出版,同年她加入“上海左翼作家联盟”,于1938年担任《上海妇女》编委。抗战胜利后,她先后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简称“哈外专”)、哈尔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简称“上外”)等担任校(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王季愚根据学校发展,特别注重俄语教学的研究,倡导“学术建校”的思想,同时重视学术期刊建设。1951年,她创办《教务工作通讯》,1954年更名为《外专学刊》,1956年易名为《俄语教学与研究》,现为《外语学刊》。“文革”后,在担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她组织成立了建校30年来第一个学术委员会,并为首任主任。经她提议,上海外国语学院也恢复和出版了《外语界》《阿拉伯世界》等重要学术期刊[2]。20世纪,她编纂出版了被称为“中国俄语词典的经典之作”的《大俄汉词典》和《俄汉详解大词典》,这两部大典由王季愚策划、赵洵亲自领导,由两位校长的弟子李锡胤和潘国民具体执笔,在全国相关学者的努力下,历时40年完成。《俄漢详解大词典》最终获“国家图书奖”。

    王季愚先生编译出版思想与实践是其革命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与精益求精的实践,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与人民教育家在中国革命与发展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其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是新时代教育出版人学习的榜样。

    一、以丰厚的学养与独立的个性,为追求革命

    理想厚积

    1908年3月18日,王季愚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家庭中有不少成员参加过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其父王粟先是清末秀才,曾设私学,授乡邻以孔孟之道。王季愚自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饱受儒家文化熏陶。1922年秋,父亲送王季愚到被称为“新学”的安岳县立女子小学读书。学校开设有数学、英语、地理等西学科目。在父亲的影响与教导下,王季愚从小就深知女子也应当用功读书,长大后服务社会,这也成为王季愚以后人生道路中始终坚持的信条。

    1926年夏,王季愚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8月底,王季愚进入堂姐王希哲(其父为清末反清志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王孟南)就读的北师大补习班,当时王季愚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想去苏联,听说那里工农当权,妇女解放,还可以工作。

    1930年,王季愚在如愿考入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的高中俄文班后,就在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参加左翼学生组织,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利用学习俄文的优势,大量阅读俄文书刊,翻译苏联的革命短剧供进步文艺团体演出。同时,她也大量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萌发了“教育改革社会、科学救国”的思想。大学时期与她最亲近的同学大都是共产党员,同时又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的忠实追随者。

    王季愚所受的家庭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勤奋努力及其广泛的社会活动,使她能用开阔的视野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这也成为她日后从事革命、投身教育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广博的国学知识也为她以后翻译俄文名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处在时代变革中的女性,王季愚始终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从小就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身为女性,王季愚有男儿般的抱负与远大理想,这也成为以后在革命道路上支持她克服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

    二、以强烈的担当意识、爱国精神办新时代女性进步刊物

    1938年春,中共地下党组织为适应形势需要,决定成立“上海妇女社”,出版《上海妇女》半月刊。作为上海“孤岛”时期前半阶段唯一的进步妇女刊物,《上海妇女》汇集了一个强有力的编委会,如姜平、朱文平、王季愚、陈维姜等,以及一批进步女作家,如关露、白薇等。杂志经常发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与指导妇女运动的文章,如《为什么要长期抗战》《二次欧战的原因及演进》《抗战建设与妇女解读》等,几乎每期都有关于苏联妇女情况的介绍及日

    本、朝鲜妇女的不幸遭遇的译文。当时苏联妇女的幸福生活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妇女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孤岛”中的妇女开阔眼界、认清斗争方向。当时杂志广受妇女读者的欢迎,发行量达3000余册,因屡遭租界检查,在1940年2月出版了第4卷第4期后被迫停刊。此后,该杂志又改为《妇女知识丛书》。王季愚在杂志编委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几乎包揽了介绍苏联的全部译文,从苏联的《红星》《域外》等杂志上翻译了相当数量的文章,并多方面介绍中国内战时妇女的生活。《上海妇女》创刊时,她发表了译作《催眠歌》,陆续又发表过《斯密尔诺瓦女士印象记——苏联国会女议员》《苏联内战中的女骑兵——E·顾兹涅佐瓦自传》《我们从黑海飞到白海》等介绍苏联国会女议员成长、反映苏联妇女参政议政的文章,介绍过女飞行员奥西本琦坷的事迹,还亲自撰写了《1938年的苏联妇女》,评述苏联妇女在航空、医学上的成就及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她还写过一些关于中国妇女问题的文章。

    作为一名深受五四思想影响的女性,王季愚深知女性追求解放、接受新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遗余力地组织编译相关作品,为当时的妇女打开了一扇审视世界、了解女性的窗子。透过王季愚一生走过的革命教育之路也可以看到,就像她翻译的作品中的那些独立勇敢的女性一样,她一生不怕困苦,即使只身带着两个孩子,也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与豁达的生活态度;即使在自身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不遗余力地帮扶同事与朋友,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三、以“教育兴国”的情怀,积极投入教育出版事业

    五四运动之后,受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学的因素的影响,俄苏文化中蕴含的鲜明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得到了中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强烈认同,其中优秀的音乐、绘画、舞蹈和文学作品曾风靡整个中国,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几代中国人在精神上得到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后,特别是“左联”成立后,中国的革命文学家和进步知识分子成了新文化运动中翻译的主将和领导者,如鲁迅、瞿秋白、耿济之、茅盾、郑振铎等。作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王季愚也积极投身翻译文学名著的行列。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加上多年的刻苦求学经历,王季愚不仅有很高的国学造诣,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还通晓英语、日语、俄语,俄文水平尤其出色。20世纪30年代,她曾在上海给商务书局标点过《二十四史》,期间开始翻译高尔基的《在人间》。1936年,此书由夏衍亲自设计,经艾思奇推荐,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1947年,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王季愚的第三版《在人间》。此译本的文字优美而有意境,以娓娓道来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生活、工作、读书成长的经历,大大地唤醒了被压迫的民众。

    解放后,在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期间,王季愚也曾组织并支持编写了种类齐全、水平高的俄语辞书。从1958年开始,《俄汉详解大词典》在王季愚和赵洵两位老校长的组织下开始编撰,这中间经历了诸多波折。刚开始这项工作并不被看好,但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下来,因周恩来总理高度重视,将编撰俄语大词典的任务指派给了黑龙江大学,后经两代人、全国各地哈外专学子的通力合作,历时40年,《俄汉详解大词典》终于于

    1998年出版发行。《大俄汉词典》和《俄汉详解大词典》这两部大典标志着它在全国乃至世界俄语学术研究中的崇高地位,也折射出王季愚学术建校的光辉。

    无论是翻译苏联名著《在人间》,还是主持编撰《俄汉详解大词典》,王季愚始终都有着强烈的“教育兴国”情

    怀。通过翻译名著所体现的那种强烈的表达愿望,起到了教育民众的作用,那是一个特定时代一个有理想的教育文化界人士的价值追求。再者,王季愚从国家教育发展的角度,以一个教育家高瞻远瞩的眼光来从事词典的编撰工作,不仅体现了她对一门外语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也成为国家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学贯中西的学识魅力,培养翻译出版人才

    从1946年主持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专门学校,到1964年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几十年来,王季愚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俄语翻译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国防、外交、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些成绩是与王季愚创新与实事求是的办学方向分不开的。在哈外专期间,她把俄语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口译能力,后来这成为学校注重会话的教育特色。经过学校的培养,一大批俄语翻译人才脱颖而出,解决了当时党和国家的燃眉之急。当年部队各兵种和国家各部委都十分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都认为毕业生政治觉悟高、会话能力强。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新中国外交工作中,哈外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除此之外,在王季愚老校长的领导下,哈外专以其独特实际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多位翻译出版界人才。如毕业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钱育才,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参与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重要文章的翻译和核稿工作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俄文版的出版工作。

    被翻译界誉为“当代苏俄文学顶级翻译”的力冈也是王季愚的学生。他于1950年入学,承继了老校长刚毅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以深厚的两国文学功底和双语才华,翻译了托尔斯泰、普希金、屠格涅夫、莱蒙托夫、肖洛霍夫、高尔基等人的名著。力冈深受早期翻译高尔基作品的王季愚的深刻影响,得益于学校俄汉(外语和母语)并重的教育。力冈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被开除公职,随后进行劳动教养,但是逆境丝毫没有动摇他的追求,从1979年到1996年,17年间,他完成了700多万字的译作,生动地诠释了何为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是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在再困难的环境下也不言败,这何尝不是老校长王季愚的精神与品质?

    王士夑和陈殿兴也是王季愚培养出来的学生,分别是力冈的师弟与师哥,他们都是我国文学翻译界很有影响力的译者。王士夑不仅翻译出版了果戈理的《死魂灵》、阿·托尔斯泰的《苦难历程》和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还有普希金的作品《叶夫根尼·奥涅金》,这一版本的译本被译界认为无论是在理解深度上,还是在语言风格上都是我国已有译本中最好的。陈殿兴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现代作家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等也都被认为是上乘译作[3]。

    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哈外专不少从事俄语教学的人都有着深厚的双语积淀和良好的文学翻译素质。这与王季愚的言传身教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王季愚校长自身的高尚人格魅力与丰厚的学养,影响与教育了她的学生,使其培养的一批批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綜上,虽然编译出版工作只是王季愚教育事业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其编辑出版思想及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从最初在《上海妇女》编译苏联作品,到翻译高尔基的名著《在人间》,再到主持编撰《俄汉详解大词典》,王季愚身体力行,用编辑体现时代最强音的杂志、翻译振奋人心的名著等方式,以自己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一名教育人传播先进思想、开拓民众视野、为教育谋发展的担当与责任意识。她所体现的以德为先、注重全面发展、注重知行合一等基本理念,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教育强国所必备的要素。

    王季愚在编辑出版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对于目前实现教育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王季愚式”一代代优秀的出版人为今后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面对互联网与数字出版等有别于传统出版的方式,出版物的种类更加纷繁,出版速度更加迅速,出版方式更加多样。面对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新时代的出版人应该成为引领大众阅读的灯塔,面对大量短、平、快的快餐式媒体,用冷静的、对国家发展负责的态度,挖掘那些对国家未来影响深远且更具文化含量的内容,出版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江,李治家.三十年代的“杂志年”——中国近现代期刊史札记之四[J].编辑之友,1991(3):77-79.

    [2]章振邦.怀念王季愚同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4):7-9.

    [3]戴炜栋.爱心的回响——缅怀人民教育家王季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01-105.

    编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李莉(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教育杂志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中小学基础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王季愚教育思想研究”专项“王季愚创新刊物办学载体的思想与实践及其启示”(20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