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多渠道整合英语文化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范文

    王传香++管玲

    【摘 ? 要】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挖掘课堂英语文化,渗透文化培养意识;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整合优质英语资源;创造多样实践机会,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三个大方面阐述多渠道整合英语文化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关键词】 挖掘课堂英语文化 ?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 创造多样实践机会

    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自2011年成为课题《小学文化资源对小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的实验校以来,结合我校实际和我校市级“十二五”课题《小学生乐学实践课程研究》,确定了《跨文化交际的英语乐学课堂研究》这一子课题,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如下成果:

    1. 挖掘课堂英语文化,渗透文化培养意识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从词汇、交际行为、节日文化、网络媒体等角度,多层次、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教育,使学生感受异国文化,逐渐接受中外文化的异同。

    1.1 结合词汇教学,拓展词语文化

    词汇习得是英语学习的中心任务。任何语言都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词义的准确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绝不能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比如“boy”这个单词,在小学课本上只说是“男孩”的意思。但我们没有以本为本,而是告诉学生,它还在许多口语中被广泛使用,词义远不止“男孩”,像“Cheer up, my boy!”句中的boy指“孩子”。又如:“Oh, boy, what a beautiful castle!”句中的boy则是表示惊奇的感叹词。

    1.2通过创设情境,提高交际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我们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尽量真实的语境,用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如:在学习Birthday这一话题时,让学生给一位快过生日的学生开派对,大家提前精心制作了生日礼物,在开派对的时候,学生们同唱Happy Birthday to You生日歌,赠礼物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现场打开礼物,并且告诉他们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快乐的氛围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1.3结合节日文化,体验文化异同

    PEP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一些选学内容是介绍西方节日的,如圣诞节、万圣节、 复活节等节日名称和主要文化元素圣诞树、要糖果、画彩蛋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那么学生对有关西方国家节日知识了解会非常浅薄,白白错过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增进国际理解、形成跨文化意识的良机。因此,我们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其文化内涵,增补了一些材料,侧重点落在文化层面上,使他们体验到中西文化的异同。如:在五年级出现感恩节这一节日时,教师通过把它同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节日来历、庆祝方式、传统食物等多方面的对比,既扩充了学生的词汇,增强了他们的英语文化素质,同时还引发他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1.4借助多元资源,增强异域感受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近年来,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发展,它以声情并茂的教学手段,鲜活灵动的语言交际情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感悟英语文化,尤其是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等教材上不太可能学习到的英语文化知识。如:在学fork, knife, spoon, plate等餐具时,问学生:“你们会摆放和使用西餐的餐具吗?”学生凭借以往看电影电视的印象,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又各自想当然地比划摆弄了一番,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做出评价,而是请学生看一段Lets Talk in English有关西方餐桌礼仪的专题介绍录像。看完节目,学生们就没有争论了,都明白餐具该如何摆放了。最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文具来模拟模具,进行一次模拟请客吃饭。学生的兴致很高,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摆放和使用餐具,对单词的掌握更加牢固,西餐餐具的使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2.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整合优质英语资源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鉴于此,又针对我校学生家庭创设英语氛围和提供英语学习条件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我校英语组教师自主开发了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该课程按低、中、高年段分为词汇、歌曲、歌谣、诗歌、文化、情景剧六个方面。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课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词汇拓展了学生平时经常用到但教科书上没有的词汇,例如水果的单词,我们经常吃的樱桃(cherry)、荔枝(litchi)等单词就可以到校本课程里去查询。我们根据年级特点搜集和编写了朗朗上口、活泼动听的歌曲、歌谣、小诗,有的还配了视频。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节奏的敏感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文化部分涉及到西方英美国家的名胜、饮食、礼仪、节日、服饰、动漫等等,此外,我们还结合学校实际,把伊斯兰文化的部分内容也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来,我校是一所回民小学,结合这一特点我们适当加入了阿拉伯文化元素,体现了三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情景剧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和与时俱进的剧本,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这套校本课程目前已成为我校英语广播站、英语社团、英语课堂教学等多方面不可或缺的学用资源。

    3. 创造多样实践机会,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生活中鼓励他们灵活运用,使其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但就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看,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机会均在课堂,英语课时每周最多3节,课堂上的英语口语练习也是有限的,平时学生大部分时间均用母语交流,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英语组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

    3.1师生用英语问候

    2010年9月我校号召全校学生在校园用英语和教师打招呼, 并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简单的日常交流培训。提倡学生之间平时能用英语交流的尽量用英语交流,我们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胆怯、羞于开口到现在的落落大方、用词准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许多到我校参观的领导和教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2创建英语广播站

    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优美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展示学生们的英语才华,我校2009年10月创建了英语广播站并正式开播。起初,由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英语歌曲,播诵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优美短文,朗读英语小故事、新闻播报等。之后由学生主持播报,收听欣赏学生们自录的英语磁带,最终达到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英语广播站中来的预期目的,让每个孩子在这里找到自信,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3 定期组织英语活动

    为了大力推进小班化英语口语教学,稳定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检验孩子们平时开展的各种口语活动,我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英语口语比赛,每次比赛先由英语教师在各班举行预赛。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经过班内全员参与的“海选”,各班选拔出六名学生代表本班参加最后的全校总决赛。

    总决赛中,学校领导莅临现场。选手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依次出场。每位参赛选手都在服装、道具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低年级学生喜欢展示生动活泼的英语歌谣、演唱英语歌曲、朗诵英语小诗;中高年级学生则喜欢妙趣横生的英语故事和激人奋进、幽默滑稽的情景剧。评委教师还在自我展示之后与学生们进行自然地交流,通过几个问题,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赛现场评选出Super Star(英语超级明星)和New Star(英语新星)两个奖项。通过口语比赛,孩子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动力,促进了口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校园开设了英语角、定期举行“我是单词王”、英语书法展等一系列活动,以大量的真实活动去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交流欲望,增加他们的语言实践机会。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事实上,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育,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今后我们将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探索,在提升教师英语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快乐而自信地学习和成长。

    [1] 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金立深. 中国学生的学习文化研究:技巧?意识和跨文化适应[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3] 彭凯平, 王伊兰.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1辑)[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