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汉翻译中“英式中文”现象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唐辉艳 徐本川 【摘要】早在1987年,余光中先生目光如炬,警醒国人“目前中文的一大危机,是西化。”如今30年过去了,文章中提到的“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这种情况不但不见好转,反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拟从英汉语言对比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学生译文中的“英式中文”现象,试着提出一些在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汉翻译;“英式中文”现象;对策 【作者简介】唐辉艳(1976.09-),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汉翻译;徐本川(1985.10-),女,汉族,重庆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科研项目“英汉翻译中‘英式中文现象及对策研究”(批准号2019XJXM14)的相关成果。 一、前言 笔者教授英汉翻译的时间越长,越为学生译文中层出不穷的“英式中文”表达扼腕叹息。笔者在英语专业高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叶子南(2013)老师所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某篇课后练习中,学生的译文不乏如下表达: “……但对其全部的意义的理解是很难的”;“几步之遥旁边是最破烂不堪的贫民窟”;“又高又豪华的办公大楼”;“路上仅在几百码远的地方经过了吉普赛国王” ……凡此等等,不用看源文本,就已经心中苦涩,该练习篇章后有叶老师所提供的两个译文版本供学生对比学习和研究。在此,笔者拟结合学生的其它案例,试着对此“英式中文”现象提出一些思考和解决办法。 二、加强英汉对比理论学习 造成“英式中文”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英汉语差异视而不见。笔者曾在教学中曾引用连淑能(2010)所著《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一书中的例子作为课堂例句,现仅举几例: 1.The many colors of a rainbow range from red on the outside to violet on the inside. (2010:75) 此句中介词使用较多,部分学生对英语形合特点掌握不够充分,或者对汉语意合特点认识不够深入,译入语就是这样的:“彩虹有多种颜色,从外面的红色到里面的紫色。”对比一下书上的参考翻译:“彩虹有多种颜色,外圈红,内圈紫。” 2.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2010:134) 以此句作为课堂翻译练习,不少的学生有如下的译入语表达:“医生的迅速到达和特别仔细的检查才使病人很快就康复了。”而特别极端的还会出现下面的译入语表达:“医生的迅速到达和特别仔细的检查才有了病人的快速恢复。”对比一下书上的参考翻译:“医生迅速到达,且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该例句比较经典地展现了“英语倾向于用多名词,因而叙述静态(static),而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2010:133)如若学生对英汉语此间差异了如指掌,必定少有人会写出之前的两种套英语句式而来的译文。 此种思维不改,若遇上英语中的长句翻译,就难免出现肺活量句(周斌:2018)。 比如下面这句,源文本如下:The recruitment of Chinese labor was not universally accepted in the racially conscious 19th century America and some white workers were unsettled by their appearance in large numbers. 学生会写出这样的译文:“中国劳工的招募在种族意识十分强烈的19世纪的美国并不被普遍接受且白人工人对他们的大量出现感到不安。”这种句子不考虑中英文句子组织方面的差异,按照英文的语序来写中文,没有充分注意到“汉语取流散型语段扩展,英语取聚集型语段扩展。前者从结构上说,形式较‘散 ……一般倾向于短小、明快……汉英转换时,务必做好句子的构建整合”。(刘宓庆,2006:262)所以写出了“英式中文”,可将其按中文意合特点重新组织为:19世紀时,美国国内种族意识十分强烈,招募中国劳工的做法并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工地上出现大批中国劳工,令某些白人工人感到十分不安。 笔者曾在教学中反复强调:从直观上讲,英译汉时标点多会增加,一个英语长句的译文,从标点数量上就可看出译文质量来。鉴于此,教师不妨加强英汉对比教学,使学生充分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构成及篇章撰写方面的巨大不同,尤其是在代词连词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英语名词化结构使用较多的特点,了解到句序、句子成分等之巨大差异,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写出更地道的中文表达。 三、有针对性的讲练 可针对学生当中特别突出的“英式中文”现象点进行专题讲授,如开展so that句型翻译讲解,when引导的从句翻译等,在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英式中文”倾向,发现自己不自觉中进入的误区,力争在以后的练习中尽量避免此类错误。 充分讲授之后,还需要布置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课内教学时数的2/3应该属于学生的自我训练”(魏志成,2002:49),借此深化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练习可分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两类,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教师为学生所选的练习篇章应具有典型性,能突出反映所讲主题涉及到的中英文差异,让学生在专题练习中深度理解“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注意时间和整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意役形。”(2010:78)力求逐一突破英译汉中的表达难点,把讲究形合的英语较为流畅地转换为讲究意合的中文。此外,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和翻译练习中对所讲述专题涉及的表达或别的典型例句进行专项记录,日积月累后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主题。 四、重視榜样的力量 练习之后,要重视课堂讨论,“学生参与不仅仅为了活跃课堂,……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魏志成,2002:49)。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无奈的事实:很多学生的中文表达不通顺,甚至不正确,然后他/她却丝毫不觉其问题,找不出问题所在,而这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在阅读他人练习时,却能读出不通顺之处,所以,交换阅读、讨论交流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笔者曾带过一届学生,人数极少,但各有特点:有人英语不好,但擅长中文表达;有人语法尚好,但中文表达一般;有人偏好优美词藻,有人乐于平铺直叙;有人言辞颇有古文风范,而有人更喜流行白话。三人行必有一能者,学生总能在自己的同学中发现“大神”,找到“膜拜”的对象,由此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既给了学生相互学习的机会,又能激励大家多角度向优秀同学学习,而优秀者则会加油做到更加优秀,无愧“大神”称号,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班级整体水平提高。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讨论过程作2-3次记录,记录下讨论的话题、遇到的问题及最终的解决方法等,辅以自身的思考以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积累。 找到身边的榜样之后,就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向“大家”学习了。笔者所教授的学生语言水平整体欠佳,然而学风总体很好,绝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积极,课上课下都很努力,不过却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知如何努力,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无论是知识,还是见识都亟待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强调向大师学习的必要性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想中文流畅,自然得多读名家大作,“一个人涉猎较多的汉语文学作品,能够具备扎实的汉语写作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举一反三,较少会使用‘西化汉语的表达法”(周斌:2018)。 然而一句“多读名著”是远远不够的,名著名篇浩如烟海,部分学生还是会觉得无从选择,教师往往需要列出一些具体的作者或篇章,让学生精读泛读相交叉,进行量的积累和质的追求,发现文章之美,在阅读和背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 五、总结 英汉语言有诸多相异之处,刘宓庆(2006)提出,汉语的异质性是根本不可抹煞的,其异质性表现在句法结构体系、句法关联体系、思维认知系统等几个方面。每一位翻译从业者都有责任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英文差异,在英泽汉和平时的中文使用中避免“英式中文”,努力展现汉语的博大精深,为新时代打造文化强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而教授英汉翻译的教师们更是要在翻译教学中认识到这些问题,从细微处着手,引导学生更规范地使用中文,让美丽中文之花开遍世界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冯亚玲.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翻译教学的弊端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2]傅雷.翻译似临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3]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4]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译出版社,2006. [7]思果.翻译新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魏志成.比较翻译法[C].陈宏薇.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0]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J].香港:明报月刊,1987. [11]周斌.英语热影响下对“西化汉语书面语”的反思[J].湖北:英语广场,2018(09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