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释意论视角下的口译员文化身份 |
范文 | 种超颖 陈亚杰 【摘要】法国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在对释意理论进行阐述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作者以文化负载词的口译为例,提出现实口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影响口译效果的诸多因素。本文重点研究口译员文化身份。 【关键词】释意论;口译员;文化身份 【作者简介】种超颖(1993.04-),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陈亚杰,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释意学派翻译理论 以塞莱丝柯维奇和勒代雷为代表的巴黎学派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释意理论”,时至今日仍然对口译实践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释意学派认为,“语言有多少层次,翻译就有多少层次”(汪家荣,1990:168)。该学派将语言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语言、话语和篇章,进而对应地将翻译划分为词义层次翻译、话语层次翻译以及篇章层次翻译。 语言层次即要将语言能动地、实时地与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话语层次即语言的意义受语境的影响得以丰富;篇章层次即凭借译者的认知知识及百科知识,使话语意义得以更深层次的延展,赋予更丰富的意义。 词义层次翻译即通常所说的逐字翻译;话语层次翻译即翻译话语的语义含义;而篇章层次翻译即翻译语言在结合认知知识后产生的意义。释意学派将翻译研究重点放在篇章层次上,探讨意义的产生和翻译,提出了释意学派的两大核心:“口译三角模型”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不是简单的代码转换,而是一个从意义理解到再表达的过程。在意义理解与再表达之间还存在着隐形的语码与意义分离的认知过程,该过程就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释意学派一再重复“意义”这一概念,“对译者来讲:它是文章或讲话某个片段的相关认知补充与语言含义结合的产物。意义产生于有声语链(或文字)的概念化,语言知识与认知补充融合时完成。意义相当于有意识状态。它既是认知的,也是情感的”(刘和平,2001:186)。因此,意义理解——再表达绝非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直接的线性转换,释意学派将其描述为三角状流程,这就是“口译三角模型”。 释意学派的两大核心——“口译三角模型”和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洞察了贯穿于代码转译的隐性认知过程,着重强调意义,力求实现译入语与原语事实、情感和思想间的对等。该翻译理论的创立在口译翻译研究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其独到的视角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方向,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二、口译员文化身份 “口译随同人类移民历史走来,从一种移民生活中极其普通的双语间交际活动,变成了今天国际社会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专门技能和一种专门职业”(柴明颎,2007)。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目的在于促成文化間交流。由此可见,口译更大的作用在于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递。不过,传递文化为口译员设置了诸多挑战,尤以文化负载词为甚。文化负载词以谚语、四字格和古诗词居多。中方领导人在重要外交场合偏爱使用文化负载词,虽寥寥数语,却意蕴深远。在口译工作中,口译员应同时扮演好“双语言人”及“双文化人”两种角色,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口译员有深厚的双语语言、文学以及文化功底,不但要准确完整地呈现语义及文化内涵,还要做到译入语符合受众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这对口译员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下面笔者将以文化负载词的口译为例,分析口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产生原因及影响口译效果因素,进而揭示构建口译员文化身份的重要性。 “我也访问了一个人口很少的国家,叫佛得角。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对我很热情,又特别客气。不断地说:‘啊,我们国家很小很小。我被他们的谦虚态度所感动,但我也诚恳地告诉佛得角朋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国不在大,热爱和平,主持公道就好。”(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肇星回答中外记者问,2006) 译员:“And I also visited a country with a very small size of population, called Cape Verde. I was received with tremendous warm and kindness there. The people there were very modest. They kept telling me that our country is very small. But in spite of their modest attitude, I told them sincerely that as an old saying goes in China, ‘A mountain no matter how high it is, if it is blessed with a touch of divine, it will be well-known. And a country no matter how big it is, if it can uphold peace and justness in the world, it will be a good country.”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遂贬,后遭知县刁难,三换居所,次次不如,愤然之下造此名句,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李肇星借诗是想表达不以国之大小论高低。由于现场时间紧张,场合严肃,受众身份特殊,口译员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尚未透彻理解诗句意思,明晰讲话人的立场及意图,便直接采用了字词对应的方式将其译出。虽然口译员把每个词都译出来了,但并不能准确传达讲话人的精神,亦不能为受众所理解,因此起不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致使讲话人在口译员话音刚落之时又立即重新对此进行一番解释:“What matters with a mountain is not its height. And what matters with a country is not its size.”初译文之所以冗长且晦涩原因在于口译员未能担负起“双文化人”的重任,然而重译文未拘泥于原语,而是直接传达原语在当下语境的意义,是谓恰当的翻译。 就口译而言,交际意义的完整呈现离不开三方参与者,即讲话人、受众和口译员。讲话场合暗示讲话目的,目的因场合而异,在诸如新春祝贺、两会答记者问、峰会主旨发言或外交声明等场合,讲话人的意图有着天壤之别。新年贺词净是溢美之辞,目的在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语言风格积极向上,轻松直白,贴近生活。而两会答记者问、峰会主旨发言或外交声明,其根本目的在于扬国威,亮立场。在上述场合,讲话人代表的是国家,措辞句句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容不得半点马虎,这不免给口译工作设置了条条框框,要求口译员务必做到译入语精准严谨,切忌含糊。由此说明,讲话人的文化身份及讲话目的昭示着口译工作的难易。此外,影响口译效果的还有讲话人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即文化积淀,不难想象,善用古诗词的讲话人给口译工作带来的挑战必定要大于言辞直白之人。无独有偶,受众的文化背景及文化身份也要纳入考虑范畴。受众的文化积淀愈深厚,对原语信息的接收能力就愈强。另外,试想一下,若受众向讲话人提出诸如宗教、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交际双方因此而爆发争执,此时,究竟该如何翻译?是选择迂回曲折以缓和气氛还是直截了当致使形势紧张?这将直接影响交际意义的实现。如此看来,口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促进者”或“协调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口译中出现的错误,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口译员对语言的熟练掌握程度不夠、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以及百科知识欠缺。此处,笔者要强调的是熟练掌握语言不仅包括熟练掌握译入语言,还包括精通原语,两相比较,后者是基础,因此也是重中之重。原语不精通使得口译员无法充分理解讲话人的意图,加之译入语言使用不娴熟,后果必定是口译员无法准确全面地传达讲话人所想所感及态度立场,这是再表达遇到的第一道障碍。口译,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这就定义了口译员的身份——“文化使者”,口译员的角色——“桥梁”,以及口译活动的目的——促成文化间交流,乃至日后实现融合。语言背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一名优秀的口译员除了要谙熟交际双方的语言使用规范,更要晓畅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以及民风民俗。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口译员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是再表达遇到的第二道障碍。口译员的翻译质量与其储备的百科知识有必然联系,口译员掌握的百科知识越多,信息就越容易与知识融为一体,那么记录就愈加完整,译入语就愈加规范,反之则不然,这是再表达遇到的第三道障碍。若这三道障碍不一一攻破,口译员的翻译活动势必会受阻。 呈现交际意义需要这三方相互配合,其中口译员更是扛起了重任。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兴日盛。这就要求口译员不应该只是“双语言人”,更应该是“双文化人”。口译员不能只局限于本土语境,应该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深入了解各民族语言及文化,重点掌握文化差异。只有这样,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得以加强,交际双方才能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讲话人和受众才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如此一来,交际意义才能得以圆满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构建口译员文化身份是十分必要的。 三、结语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一旦涉及文化翻译,口译员就务必要做到灵活切换交际双方的文化元素,切忌逐字翻译,这与释意学派的“口译三角模型”及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殊途同归。笔者在法国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讲话人、受众以及口译员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口译效果的诸多因素,结果表明,上述原因都离不开“文化”二字。因此,构建口译员文化身份是完整呈现交际意义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2]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汉英词典(修订版缩印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3). [4]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刘和平.释意学派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J].中国翻译, 2001,(4). [6]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汪家荣.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10]刘和平.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