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
范文 | 王珊珊 【摘 要】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中职教师职业怠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等外部影响因素,以及与中职教师本身性格、能力、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关的内部影响因素,因此,要想有效地解决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需要社会、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怠倦;原因;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和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面临着不小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广大职业教师也概莫能外。充分认识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仔细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改进教师的管理工作和自我心态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与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最早提出职业倦怠一词,后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阐述。马斯拉池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皮特斯将职业倦怠定义为燃尽与耗竭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的状态,其主要特征为疲乏、冷漠、理想幻灭、沮丧,显示个人已耗尽其能源或适应的能源。尽管上述定义有所不同,但都有共同之处,即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职业倦怠表现为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性,感到厌烦,不得已而为之,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个人工作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中职教师作为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肩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与其它职业有着较大的不同,是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职业。具体的,对中职教师而言,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方面:容易产生疲劳感,机体缺乏活力,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疾病越来越多。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职业倦怠产生后,由于主观意愿上的影响,缺乏体育锻炼,消极生活,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难以很好满足高强度工作的需要。(2)心理方面:对工作失去热情,觉得工作没有前途,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更不可能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工作上负面情绪占据着主导。(3)行为方面:中職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职业倦怠使得老师不愿意接触学生,大多是机械式的按部就班完成教学管理工作,更谈不上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积极、健康、阳光的生活心态。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对任何一个职业都有着负面的影响。中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由于这一特殊性,职业倦怠对中职教师的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影响着教师本人的生活、生存状态,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对整个中职教育事业带来消极不良的后果。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期待的叠加、工作负荷的失据、管理思维的线性及教师心态的失调为其主因;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与个人因素三个方面;也有学者进一步将影响的因素细化,主要有:工作压力大,且更多表现为生存压力大;学生管理困难;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缺乏成就感;工作环境与学校管理模式不理想。为了更好的揭示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从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方面展开分析。 1.外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主要有社会大环境因素和学校工作环境因素这两方面。 (1)社会大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地位不高依然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家长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院校,这就造成了中职教育包括教师本身的社会地位不高。本质上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掌握一技之长,满足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但是大部分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忽视了实用型人才的价值。此外,中职教育由于其特殊性,教书育人的效果需要用人单位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不是通过升学率这一简单的指标所能直观反映的,因此造成中职教师的成就感不强。 其次,社会发展改革给中职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逐步形成,而与此同时落后的技术与产业也在逐步淘汰。中职教育是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因此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持续性的学习新理论、新技术,相较于承担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中职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最终产生精神上的疲惫。 最后,家长对中职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中职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负责人,既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操心学生的就业等诸多问题。如果学生在学校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往往把责任归咎于教师,这无疑使得教师工作时患得患失。 (2)学校工作环境因素 学校工作环境与教师的生活密切相关,最能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态。中职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紧跟时代要求外,在教学教法上,也同样面临着改革。中职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习、长大、教书育人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使得他们面临不小的心理压力。同时,教学改革也是在边摸索边实践,没有现成的捷径可走,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逐步建立适应各自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法,这其中难免走一些弯路,这种情况下更加剧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内部影响因素 内部影响因素主要与中职教师本身相关,教师的性格、能力、个人经历及心理状态等都有影响。面对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改变,面对学校工作环境的改革、竞争,个人在这样的浪潮中是否能从容应对处理,也决定着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在这样的发展改革环境下,有的教师可能天性乐观豁达,愿意积极学习接受新事物,有的教师可能学习能力比较强,很容易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也有的教师可能家庭负担小,有时间有精力适应这些发展改革。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教师毕竟属于少数,大部分教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旦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人思想厌倦、学习工作动力不足、精神压力大,长期如此,就会形成职业倦怠。因此教师本身的性格、能力、精神状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三、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在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对策研究上,许多学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前述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大力支持、学校积极引导、个人主动调节三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大力支持 社会需要大力支持中职教育工作,积极宣传,改变社会长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偏见,树立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完善各种社会保障系統,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支持引导教师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人生的理想,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软环境。 2.学校积极引导 要想更好的缓解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最重要的还是学校要积极引导。要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师,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要进一步落实教师职业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此外,学校应当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形成一个融洽的教书育人环境。 3.个人主动调节 个人要正确面对工作中的压力,积极分析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要有一个主动调节的心态。要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减压,化压力为动力,要认识到工作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积极解决才是应对之道,不应当有过多、过重的心理负担。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中职学校的教师是特殊的一类教育群体,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治理,使中职教师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使他们远离职业倦怠,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职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冯大鸣.教师的疲惫与疲惫的教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 [2]曹蕊.教师的职业怠倦与对策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3]王珂.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4]沈红平.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缓解策略[J].教育现代化,2006(3) [5]杨自朋.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6]高万里,李永莲.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怠倦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