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学会学习开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范文

    黄林发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对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学会学习,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学会学习为教学目标,以使初中生初步具备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现本文就从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教给学习思路和动手实践等四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自身浅薄的看法,以为初中数学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会学习;教学策略

    学会学习是指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初中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取书本知识和定理,提升自学能力的学习过程。在培养初中生学会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初中生对数学知识会有更多的个人见解,而且往往能做到举一反三,避免了过于依赖教师的弊端。当然在学会学习中,初中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更强,开始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自身思维比较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并鼓励他们学会学习,从而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学

    数学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逻辑性较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对于初中生来说,如果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甚至严重打击到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以学会学习为前提进行教学时,就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起他们对数学学科的信心,从而让初中生真正愿意学数学,愿意融入到数学知识中,自然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同步增长。

    例如在学习《摸到红球的概率》部分知识时,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并能计算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在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教学时,就可从商场购物单张小票满280元可以抽奖的活动为例,创设初中生感兴趣的情境。由于初中生都有过商场购物的经历,很多商场也都举办了类似的抽奖活动,顾客可以通过转动转盘来参与抽奖,也可以通过在不透明的箱子里摸不同颜色的球来代表自己所中的奖项,教师可鼓励初中生讨论:商场举办这样的活动会不会赔本呢?抽到一等奖的概率到底是多少呢?由于是初中生比较熟悉的场景,而且与他们实际生活的关系也比较大,自然初中生学习的兴致较高。而为了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还可在教室内组织抽奖活动,学生在抽奖的过程中,对概率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初中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引发思考,让学生乐学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该时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的速度也较快。而数学学科中涉及到了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推理思想等各种思想,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初中生多一些思考,从而使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更乐于学习。

    例如在学习《数怎么又不够用了》部分知识时,由于初中生刚刚学习完《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在计算三角形边长时,他们自己也感觉到数明显不够用了,对于a■=2这样的式子应该如何计算a呢?虽说初中生之前已经学过了包含整数、分数的有理数,但是题中所给出的a并不是无限循环小数,也不能化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应该如何表示呢?它属于什么范畴呢?初中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对无理数的学习有了强烈的需求,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为了使初中生进一步掌握无理数部分知识,教师还可给出如下题目:(1)面积为5平方米的正方形,试计算一下它的边长是有理数吗?并说说你的理由。(2)B、C是某生活小区的两个路口,BC之间的距离为2千米,现在A处有一个花园,从A到B、C两个路口的距离都是2千米,如果要从花园A到生活小区修一条最短的路,这条路的长度是整数吗?是分数吗?并说说你的理由。由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也是初中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用性较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

    总之,只有激发初中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才更乐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才更高。

    三、教给思路,让学生会学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而很多初中生在解决某些数学题目时,也是依靠思维定势得出答案的。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初中数学题目越来越新颖,要求初中生具有创新思维,再借助固定的格式解题,将难以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素养,难以真正提升他们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并培养初中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使他们真正会学。

    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部分知识时,在面对具体的计算题时,有很多解题技巧,最常见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那么何时应该运用代入消元法?什么时候又该运用加减消元法呢?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使初中生意识到,该部分解题的实质是要把题目中两个未知数X和Y转化成关于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式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话,就变成初中生小学时学习的解方程部分知识了,他们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例如在方程组:

    4x-3y=5

    4x+6y=14中, 两个式子中都有4x,显然可以直接把4x消掉,就变成了只含有未知数y的式子,即9y=9,很容易得出y=1,再求x就简单多了。而在方程组:

    4x+y=5

    3x-2y=1中,观察两个式子会发现,消去y比较简单,就可先求出x,再对y进行求解。总之,在解答二元一次方

    组时,学生首先要观察式子,找出规律,然后再考虑如何解答,往往能节省时间,做题的准确率也相对较高。

    在目前的教学中,依然有很多教师认为只要题目做得多,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取得好成绩,但是学生只做题不思考的话,就很难掌握解题思路,一旦碰到新颖的题目,他们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多思考,多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真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动手实践,让学生善学

    初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而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应该具备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教师在以学会学习为基础的前提下,就应该重点关注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在主动、活泼的氛围下掌握更多知识。

    例如在学习《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部分知识时,每个三角形都包含三个角和三条边,全等三角形的话,只要两个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对应相等, 两个三角形肯定是全等的。但還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只要确定其中的几个元素相等,就可以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在证明的时候,也会节省很多时间。有的学生会提出假设: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使学生动手操作一下,用硬纸壳剪出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就会一目了然。当然初中生的铅笔盒里都有三角板,三角板分为两种,一种三角板的三个角分别为45°、45°、90°,另一种则为30°、60°、90°。学生手中的三角板和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虽然角对应相等,但大小并不一样。通过观察学生也会发现这种假设是错误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能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培养初中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整个数学课堂更加有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铜小琳.范例:发展“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新路向[J].教育科学论坛,2017(17):57-61

    [2]宋晓娟,段鹏阳.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测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6):7-12

    [3]刘庆昌.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题中之义[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4-7+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