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结构观在高中校本作业中的研究
范文

    张文

    【摘 要】本文介绍了结构观的基本内涵,编写结构观化学校本作业时,将结构观渗透进来,让结构观成为学生思想的一部分,提升学生化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结构观;校本作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结构观的基本内涵

    观念的建立源于对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明确结构观的基本内涵,并在结构观学习中通过众多事实反复强化对这些内涵的理解,当这些内涵得到学生的自觉认同时,结构观的建构便水到渠成。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2.微粒间的作用力都是电性力。

    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破旧立新”。

    二、渗透结构观的高中化学校本作业编写原则

    校本作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克服形式单一,力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每一份校本作业定时定量,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将学生从“做题的机器”转化为“乐于思维的个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分层原则。校本作业的题目应该由简单到难,由单一题目到综合性题目。让不同的学生在得到不同的发展,校本作业的设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梯度、不同层次的作业,分为基础题、能力题以及综合题,让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让所有的学生均有收获,让不同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重要的知识,逐渐掌握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思维方式。

    2.生活原则。校本作业的设计中渗透最新的化学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能感受到中学化学与社会息息相关。校本作业的题目可以取素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

    3.情景原则。校本作业设计问题时可以以真实的身边问题为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

    4.综合原则。可以将多个化学知识点和方法相互融合,适当提高题目的难度,这样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5.开放原则。利用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思维创新。

    6.适量性原则。校本作业的量要适中,既能使学生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又不给学生增加很多负担。

    三、渗透结构观的高中化学校本作业案例编写

    1.基础题。 考查化学基础知识,渗透结构观,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

    例1.下列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微粒中,最难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理解,本题简单,A为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他均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2.提升题。考查目的是知识理解和迁移,考查的能力是理解和迁移,强化结构观。

    例2.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H■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设计意图】本题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理解和迁移能力,本题给出的物质学生没有见过,从官能团的性质规律去找物质的性质,这类题比较灵活,考察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3.能力题。考查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例3.PtCl■(NH■)■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种为淡黄色,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以下空格内画出这两种固体分子的几何构型图,

    淡黄色固体:_________,黄绿色固体:_________

    (2)淡黄色固体物质是由__________分子组成,黄绿色固体物质是由______分子组成(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3)黄绿色固体在水中溶解度比淡黄色固体大,原因是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该题考察了同分异构的空间构型,物质的化学式相同,性质不同,说明结构也不同,该题难度较大,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讲评校本作业策略

    1.归纳总结,形成整体知识结构网络。校本作业讲评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框架或思维模型。例如,结构观校本作业讲评时,可将构成物质的微粒、晶体、化学键之间的关系作出总结。

    2.提升,建立思维模型。比如比较物质的熔沸点高低,那么多物质,要是没有一个思维模型,就会感觉很乱,无处下手,在讲评的时候,给学生建立一个思维模型,再加以适当练习,就能很好地突破此难点。

    五、结构观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1.结构观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层次。结构观念的建立,能使我们在学习化学时有一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我们从结构的角度更本质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帮助我们将化学知识合理有序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严整的系统。

    2.结构观有助于化学本体问题的解决。从现代化学任务的角度看,现代化学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现和制造一些对人类有用的新物质,比如研究新的药物、研究新的材料、人工模拟蛋白质等。这一进程中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新物质的性能和结构;二是选择一条最好的路线合成新物质;三是按照这条路线合成的新物质的产率究竟有多大。这三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为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结构化学为现代化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解决学科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结构观念的系统建立,能帮助我们把物质系统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层次梳理得清清楚楚,从而对物质世界形成一个宏观简明又细致入微的认识。而对物质结构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后,当我们遇到不同类型问题时,便能快速分清问题的性质,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从而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结构观对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有指导作用。在这一结构观念的学习和建立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掌握物质微观结构的具体理论知识,又能够形成从微观结构推测宏观性质的理念,从而掌握从事物的本质预测表面特征,从表面特征推断本质的思想方法。这种理念和思想方法的掌握又能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非常好的基础。

    4.结构观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观体现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相互的关系,能帮助人们掌握物质变化的本质以及预测物质的本身性质,为设计分子提供正确的指导。学生可以借助结构观念的建立再一次丰富自己的结构知识,加强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通过对结构观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中最核心观念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及人类发展的价值。当这些观念根植到未来公民的精神世界中去,他们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在物质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时,他们完全可能给世界带来新的模样,从而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兴春等.化学学科思想[M].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7.4

    [2]吴俊明,吴敏.自议化学物质结构观的内涵与形成[J].化学教学,2014(11)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渗透化学观念的高中化学校本作业研究》(编号2015XB2042) 阶段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