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项目式教学在小学劳技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杨玲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手脑并用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劳技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小学劳技教学还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本文首先就小学劳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项目式教学方法,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材为例,探讨在小学劳技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劳动与技术》;项目主题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成为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需灵活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小学劳技课程主要培养小学生的技术素养及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动手能力,沉淀技术设计。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目标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通过劳技项目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动手空间与机会。 一、小学劳技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一)技能培养目标虚位 在小学劳技课程教学中,需充分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向,明确教育教学的技能目标,将其作为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核心与方向,充分发挥技能培养目标的导向性、调控性功能。教师需基于整体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及课程要求确定技能培养目标,并以该目标为方向,促进学生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主动参与性。但目前,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部分小学教师更注重学生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对音乐、美术及劳技等非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在教学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就课程内容讲解完毕就由学生自行操作,课堂教学漫无目的、无序且低效,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不能得到提升。 (二)缺少劳动技术设计 在小学劳技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于学生设计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培养。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是学生技能思想及创造思维的外化体现,也是实现技术与能力迁移的重要表现,可有效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操作技巧,并在实际操作中以目的为导向进行技能规划与技能操作。但目前,许多教师并不注重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仅将劳技教学视课程教材操作步骤的一次演练,是一种对课本教材的模仿制作,并没有对作品与技术加以充分思考,只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未实现学生的手脑并用、同步发展。 二、项目式教学在小学劳技教学中的应用 (一)项目式教学的内涵 项目式教学也被称作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的指导,基于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主题,设计教学项目,以學生为主体执行项目教学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承担除项目主题设计外的全部工作,包括:信息收集、素材整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等全部过程。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以教学项目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价值,开展项目实施。项目式教学可在主题项目下,充分运用多种知识与技术,在实践操作中实现自身素质与技能的提升。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实践性与创造性,而教师则主动承担引导、启发、组织与管理的辅助性作用,可有效培养学生自身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项目式教学的应用 1.确定技能培养目标 项目式教学在小学劳技教学中的应用,需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对技能培养目标加以确定,以目标为导向,把控技术方向,设计教学项目。技能培养目标是技术能力的外在体现与结果展现,也是对学生在项目教学中行为活动及预期变化,具备相应的导向性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技能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以技术实际为基础,基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技能培养目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钉纽扣”,其教学目标在于掌握“钉纽扣”的实践技能——学会穿针、引线与打结。而其个性化教学目标为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以应对与解决,要具备解决价值与操作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操作兴趣。 以技术内容为基础,基于项目体系及单元教学内容,在技能培养目标制定时有所侧重。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第六课至第八课的教学内容都与泥工制作有关,在技能目标设计时,就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泥工制作技能的培养,设置大的项目主题,并就每一课的具体内容设置小的项目主题。 2.强化学生技术设计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在设计项目主题时,教师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技术体验主体,按照4到6人的规格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由学生自行选定组长,根据技能培养目标及项目主题,进行劳技项目体验方案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自我认知还过于片面,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能力水平,想当然地制定难度较高的技术方案。 比如在“缝沙包”一课中,部分学生可能想要设计复杂形状的沙包,比如类似鱼形或小熊沙包等,可能存在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情况,教师则可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该设计项目的实现难度,启发学生探索方案实现的技术路径,或对自身的设计方案加以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打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积极性,要从更多角度 思考学生所制定的设计方案,考虑其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并启发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尝试。 3.合理促进项目创新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自行制定的设计方案加以评价,鼓励并启发设计项目的创新与优化,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可就技术主题,提出多种造型不同或技术不同的方案或造型,向学生展示之余,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帮助学生对自身的设计方案加以创新与优化。比如:在“泥片制笔筒”课程项目设计中,教师可启发学生突破固有圆柱式的设计理念,向学生展示非圆柱体的奇型笔筒,包括拥有大量孔洞的“蜂窝状”笔筒等,从而启发学生的方案优化与技术创新。 教师可以以技术材料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进行再创作。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注重实践操作与技术应用,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模仿制作,则无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对教学材料加以灵活调整,基于教学要求,或拓展材料、或收缩材料、或增减材料等,要求学生在材料变动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创新与方案设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劳技知识与技能。 4.强化技术指导教学 为确保学生在劳技教学与实践中掌握标准与规范的知识与技能,教师需强化技术指导的教学工作,就技术应用向学生展示规范化的技术应用及操作方法,而不是任由学生按照教材漫无目的地胡乱尝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加以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应用的背后原理或原因,为学生操作演示,以此规范学生的工作与操作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技术。而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技术操作规范性加以评价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综合性的技术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在规范化的技术标准环境下,提出不同的操作方案并加以尝试。例如:在“缝沙包”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演示后,就沙包毛边问题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技术方案,比如锁边处理、毛边内折等各种技术方案,在掌握技术规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此时,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加以适当点拨及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 结语 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确定技能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技术设计、合理促进项目创新,并强化技术指导教学,确保学生在掌握规范技术操作方法的情况下,基于项目主题进行技术创新与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廖君.“项目主题式”教学推进策略——以《风筝的设计与制作》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z1):73-75 [2]顾凤霞.本色课堂:原味劳技课——以《动物书签——小鹿》为例[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5):28-28 [3]董玉红.回归融合:劳技教学与技术素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z1):67-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