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史学研究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
范文 | 张苗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设计在城乡规划乃至人居环境领域内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三大专业中,虽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均对应开设城市设计课程。本文以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为出发点,以城市设计课程为核心串联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对以期城市设计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具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设计;史学;教学改革;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三大人居环境学科之间的一项“领域”,从某种程度而言,它更为综合与复杂,对人才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业者综合掌握相关学科综合知识。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考察后提出了“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的办学主张,被视为城市设计课程的雏形,即使在今天看来,“物理环境”一词作为城市设计的前身也是极为直观、贴切的。然而,“物理环境”自身并非只是“物”,而是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因素长期、综合、共同作用在城市特定街区,共同塑造的结果。城市设计课程是三大人居环境学科均有开设的核心课程,传统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往往在设计理念上多基于城市现状与未来,而忽略了城市形成的历史与文化土壤,从而出现大量城市个性缺失、文化趋同等现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城市病”也逐渐凸显。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及“支持高等学校建立和培养城市设计队伍”,同年住建部成立了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2017年6月1日《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城市设计课程在建筑学、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学三大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不同城市空间尺度中均有所體现,逐渐由单纯的物质空间设计逐渐转向三个专业共同协作、创造以历史文化为导向、以人文关怀为目的,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公正公平的新型城市设计。 1.国内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探讨国内城市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首先应明白城市设计的定义。2015年,在建设部组织编制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提出中国的城市设计工作应“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管理需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城市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其最终成果大多以图纸形式表达,从头脑中的构思到图纸表达的成果之间,需要设计者具有大量历史、生态、文化等知识储备,这些也正是城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目前我国城市设计课程的开展,主要有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衔接单一、课时不足 前文已述,在传统人居环境设计领域,普遍将城市设计视为对城市“物理环境”或“物质空间”的设计,将城市地块割裂视为物质环境与形态构成美学,而忽略了城市有机演化而来的历史过程与人文关怀。这样的社会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开设与前后课程的衔接产生了影响。国内城市设计课程多被视为与《城市设计概论》课程相衔接的设计实践类课程,甚至有部分高校只开设城市设计课程,将相关理论教学仅放在课程设计教学的前几次课中简单概述。城市设计课程应以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为基础综合设置,三大学科包罗万象,以史学为导向的城市设计课程设置,可以综合弥补学生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知识的欠缺与不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城市设计等同于大尺度形态构成设计的窘状。 此外,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城市设计教学的意见(试行)》,城市设计课程建议128学时,而大部分院校城市设计课时量均未达到128学时,城市设计课程的课时量有待增加。 (2)教学设置:重技、崇理、轻思想 现行的本科城市设计课程在教学上以设计为导向,在成果表达上追求图面上的形态构成美观与尺度上的均衡。在这样以设计为导向的教学设置上,城市设计及其相关课程的授课重点集中在图面表达、空间建构与技能培养上,追求以问题解决、主体诠释、逻辑构建、空间表达与方案实现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侧重于设计手法与图面表达的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多以物质空间表达与功能至上为终极目标,而未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追求。在这种以设计为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形成重形式符号,轻内涵文化的惯性思维,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也带入这种思维模式。 传统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并非不重视理论学习,只是在理论教学环节更为强调空间构筑理论、空间场所设计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教学。这些经典理论大多是西方社会制度背景下对当时当地城市空间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可以被视为“西方城市设计史”的组成部分。承然,城市设计发源自西方,其相关设计理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我国历史悠久、古城众多,城市发展有自身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偏重于介绍西方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理论,未免有失针对性。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疏离感,甚至对内容一知半解,难以灵活运用,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西方城市设计经典著作与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设计史论内容,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以史学为导向:构建城市设计知识根基 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应建筑在城市科学的所有领域之上,而不仅是规划设计。只有了解城市问题的全部,才能构筑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才能全面指导规划实践。目前,我国正经历着生态破坏、文化丧失城市趋同等“城市病”的困扰,其中文化丧失与城市趋同问题尤为显著。唯有从历史出发,方可找到破解之法。 城市设计涵盖范围很广,从宏观总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到中观控规层面城市设计再到微观地段级城市设计,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从某种程度而言,以上三者可被视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与风景园林学人居环境三大学科的交叉领域。而中外三大学科的史论研究已相当成熟,对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的高校而言,中外建筑史、中外城镇建设史、中外园林史三门课程并不陌生,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人居环境三大学科“历史+”的“主轴”,辅以各阶段不同特色的相关设计课程,形成“一轴、多层次、多翼”以“历史+城市设计”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一轴”指以中外建筑史、中外城镇建设史、中外园林史三门课程为主线,铺垫学生扎实的史学理论背景,使其熟知古今中外各时期、各城市、各风格的城市特色与起源;“多层次与多翼”是指,在历史主轴教学的不同阶段,辅以城市旧区保护与更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居住区设计、建筑设计、设计表达、计算机辅助设等设计类课程以及城乡社会综合调查、城市道路与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等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串联在“一轴”上的“多层次、多翼”,形成基础知识稳固、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深入的课程教学体系。 3.结语 以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人居环境三大学科为背景,以史学为导向,以城市设计课程为依托,以培养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城市设计人才为目标,打造“一轴多翼”的课程培养体系,实现本科阶段城市设计综合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