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紧扣语文要素,踏上统编教材这趟列车 |
范文 | 孙国平 统编语文教材最鲜明的编著理念就是将相关的知识、能力和策略,有体系、有规划地拆分为若干知识点,有序列地分布在不同教材的不同单元中,成为了“单元篇章页”中的“单元语文要素”。这就为一线教师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提取教材文本训练资源,设置具体教学策略提供了抓手。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考量单元文本的前后联系,统整学习提示和课后习题等资源,针对单元语文元素设置教学活动。 一、解读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目标 1.明晰编者用意,让教学目标尊重编著方式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行为的纲领,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归宿。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篇章页中的语文要素,就是教师解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准绳。教师要善于从语文要素出发,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的设定精准化、具体化。 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由《千人糕》《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匹出色的马》三篇课文组成。这三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维度体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关爱,而编者所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语句,想象画面。从这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不难看出语文要素中的“想象画面”就是要让学生借助文本语言,将课文中描写关爱的场景通过想象的方式“浮现”出来。为此,在解读课文时,教师须紧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领学生通过链接自己的生活经历等方法,深入体验文本内容、情感,并建立阅读语句、想象画面的意识。 在这样的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单一而机械地将语文要素简单地嵌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是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领悟教材所设定的“想象画面”究竟意指何处,巧妙地将语文要素与课文内容对接,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前行动力。 2.纵横联系对比,让教学目标契合认知规律 现行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已经关注了单元内容文体和主题的相似性,单元内部的文本有着众多的关联点。而统编语文教材更关注单元之间的关联、册数与册数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着眼于单篇课文,更需要从单元视角、册数视角横向对比。 以“联系上下文在语境或者生活中理解词语意思”这一语文要素为例,在第一学段中就作为一个重点展开教学,在一年级下册第三和第六单元都有所涉及,而到了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又有相关内容。比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后习题中,就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相机理解“寻觅”“晶莹”“年迈”“泥泞”等词语的意思,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获得词语理解的相关方法。 因此,对语文元素的关注不能以单一、静止的视角来审视,而应从多维感知、发展联系的角度关注其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 二、解构语文要素,谋划教学板块 1.循序渐进,让语文要素悄然落地 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是一个繁杂的系列化任务,不是依靠一个活动,甚至一个环节就能彰显出其独特作用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推进、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体系化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实。 以第一学段较为关键的“朗读课文”这一语文要素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推进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整体性感知课文内容,说说孩子们寻找到的春天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其次,在细致研读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品悟课文中的感叹与排比句式;再次,将自己的喜爱之情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朗读展现出来,并仿照性说话:你找到的春天究竟是怎样的,相机表达自己在寻找春天时内在的独特感受。 纵观围绕“朗读课文”这一语文要素设置的极具梯度的板块教学,学生对朗读课文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于用嘴巴发出声音,而是将思维意识融入其中,建构起丰富的语言储备,尤其是要调动自身的阅读感受,使得朗读成为了语言感知和内心体验相互交融的教学活动。 2.有机交融,让语文要素协同并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一种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语文能力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需要从综合性、全方位的视角来设计活动,将不同的语文要素有机统整在一起,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效能,让语文元素的落地更加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和生命成长。 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千人糕》这篇课文时,教师从文本核心内容入手,引领学生思考:米糕要经历怎样的劳动才能做成?教师这样展开教学:首先,从教材中的插图入手,整体性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整体性提取信息,围绕教师问题落实最初步的语言建构;其次,依托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从插图中想象米糕的制作过程,并利用自然段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将如何种稻、熬糖的环节描述清楚,对原始的语言建构进行优化;随后,鼓励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相机说说这种食物的制作过程。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将观察阅读、想象体悟和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能力融入同一教学情境中,让教学活动更加多元、有序而丰满,语文素养也在深度学习中得到提升。 三、聚焦语文要素,推进教学活动 1.精心遴选策略,让教学活动有效推进 在寻找、设置和实施语文要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教师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心研制适切的教学策略。比如情境和氛围的营造、自主合作方式的确立、师生的对话合作……这些教学策略在学生困惑时、遇到障碍时,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出色地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实。 以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一匹出色的马》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将“朗读语句,感受人物心情变化,说出变化原因”作为核心要素,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梳理人物变化的轨迹不算难事,而洞察其中的原因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就较为费事。为此,教师围绕教学策略进行帮扶,紧扣重点词语想象画面,从人物对话及“高兴地跨”“蹦蹦跳跳地奔”等动作,引导学生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走进人物内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面对学生动态生成的障碍与困难,及时提供策略支撑,為学生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活动体系。 2.身体力行,让教学活动行有实效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主体,每一环节的设置与推进,都必须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每一位学生习有所得。因此,教师须让学生亲历所有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体悟。 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一文中,教师为了将“利用插图讲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到位,将学生的体验认知纳入教学活动中,安排了以下活动。活动一,整体朗读课文,明确角色之间的关联,并利用插图明晰人物所处的环境,对其言语、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行再现;活动二,创设鲜活情境,出示课文中的人物图像和插图,并组织学生利用课文内容尝试为动态视频配音,在内化文本语言的同时,提升内在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对文本和语文要素的重新建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和思维感官,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真正地动起来,彰显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陈国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