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一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
范文

    

    

    

    【摘 要】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2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高一学生心理弹性的现状,并考察高一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男女生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弹性明显高于男生;高心理弹性学生的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低心理弹性的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对心理弹性和积极认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待人接物困扰对情绪控制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心理弹性;同学关系;行为困扰;高一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弹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发现在面临同样不利情境时,有些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显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另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这种逆境适应中的个体差异现象促使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Resilience),在国内也被译作“心理韧性”“抗逆力”“心理承受力”“复原力”“压弹”等,其概念分为三种: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心理弹性的过程性是国内外比较认可的定义,它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个体能否达到弹性状态取决于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的抗衡。

    关于心理弹性与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的研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基本没有,与此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证明,在个体面临逆境时,社会支持可以为其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缓冲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维护与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如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等(2009)研究表明:主观支持对自我压弹力(心理弹性)有显著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自我压弹力(心理弹性)上主效应显著;周方芳(2011)对山东地区初中生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安容瑾(2009)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发展有正向预测作用,证明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保护性作用。

    随着身心的发展,对在校高中生来说,同学交往越来越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社会支持因素。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学生在遇到逆境时缓冲压力带来的冲击,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尽快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反之如果存在同学关系行为困扰,则会让学生觉得孤立无助,他们无法获得外界资源帮助,无法尽快走出逆境,影响心理健康。

    回顾以往研究,国内研究与此有关的研究多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向去调查分析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但这些社会支持包括的范围太大,也无法帮助我们了解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到底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本研究将社会支持的范围缩小到同学关系,并且寻找到同学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问卷,希望通过调查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同学关系。

    二、数据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被试

    2013年7月,选取我校高一学生共462人进行施测,其中女生228人,男生234人;收回有效问卷443份,女生225份,男生218份,有效问卷约为95.9%。

    (二)研究工具

    1.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道题目,共有五个维度,包括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量表采用5点评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85,本次重测信度为0.795。

    2. 同学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量表

    该问卷包括28道题目,分为与人交谈困扰、交际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四个纬度,分数越高,说明在同学关系方面的困扰度越高。本次测量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4。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将量表整理好并录入心理测评软件后,以班级为单位,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利用自习课在学校计算机室进行测评。

    三、数据分析

    (一)心理弹性和同学关系行为困扰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总体来看(表1),男女生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弹性明显高于男生。另外男女生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二)心理弹性和同学关系行为困扰在班级方面的差异

    运用方差分析发现,高一年级各班在心理弹性总分及各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结果可能与我校学生入校时分别采取随机分班的做法有关系。这种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提高心理弹性的被试选择上是很有帮助的,可避免出现样本差异性过大。

    (三)高低心理弹性学生在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方面的差异

    将心理弹性总分按高低顺序排列并按总人数的27%划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对高低心理弹性组进行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高心理弹性组和低心理弹性组在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和与人交谈困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心理弹性学生的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明显低于心理弹性的学生;高心理弹性的学生在与人交谈方面的困扰明显低于心理弹性的学生。

    (四)心理弹性与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心理弹性总分和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与人交谈困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学生与同学关系的困扰度越高,心理弹性越低,在与人交谈方面的困扰度越高,学生的心理弹性越低;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维度与学生待人接物困扰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学生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越严重,学生的情绪控制得越不好。

    (五)同学关系行为困扰对心理弹性的预测分析

    为检验同学关系行为困扰对心理弹性的预测能力,在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基础上,分别以心理弹性总分、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为因变量,以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待人接物困扰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心理弹性总分方面,只有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进入了回归方程,解释率为3.5% ;在情绪控制方面,待人接物困扰进入回归方程,对情绪控制的解释率为1.9% ;积极认知方面,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进入回归方程,对积极认知的解释率为1.2% 。

    四、研究讨论

    (一)心理弹性在性别、班级方面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女生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男生。该结果与国内其他采用胡月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施测的结果一致,如山东师范大学张丽霞在其硕士论文中也证明女生的心理弹性明显高于男生,进一步分析发现,女生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方面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他们的研究结果中,男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究其原因,可能跟女生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情绪调节有关,虽然表面上看女生更情绪化一些,但女生在有消极情绪时也更善于采取多种合理方式,如哭泣、倾诉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所以女生在遇到困境时比较积极乐观。(张丽霞、葛广昱等(2010))

    在班级比较方面,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高一年级各班在心理弹性总分及各个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结果可能与我校学生入校时采取随机分班的做法有关系。这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提高心理弹性的策略,如何选择被试是有帮助的,可避免出现样本差异性过大的问题。

    (二)心理弹性与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之间的关系及预测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弹性与高一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两者做了皮尔逊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从相关性来看,总体而言,心理弹性和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心理弹性与同学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所以本研究结果暂时没有可参照的结果对比。但同学关系也属于社会支持的范畴,在对比国内其他研究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时,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基本一致,如甘秀英(2009)发现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都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李永鑫、骆鹏程(2009)⑨也发现,社会支持各维度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

    在回归分析中,我们分别以心理弹性总分、积极认知和情绪控制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对心理弹性总分和积极认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待人接物困扰对情绪控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从解释率来看,他们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都不高,这种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比如甘秀英(2009)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2.5% 。李永鑫、骆鹏程(2009)⑨研究表明,主观支持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5%,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弹性的解释度为9.5%,客观支持对心理弹性的解释率为4%。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高一学生在同学关系方面的困扰是影响其心理弹性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影响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文献研究,可能人格因素、问题解决方式等才是影响心理弹性高低的主要因素。这与我们当初的预想有出入。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讨人格等其他影响心理弹性的主要因素,以提高我校学生的心理弹性。

    五、总结

    总体来看,男女生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弹性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两个维度的得分也明显高于男生。

    高心理弹性学生的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低心理弹性的学生;高心理弹性的学生在与人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明显低于低心理弹性的学生。

    同学关系行为困扰总分对心理弹性和积极认知有显著预测作用,待人接物行为困扰对情绪控制有显著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Werner E E. Protective factors and individual resilience. In: Shonk off J P,Meisels S Jed.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M]. Pek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唐山: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4).

    [3]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北京:心理科学进展,2005 (05).

    [4]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北京:心理学报,2008(08).

    [5]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天津: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02).

    [6]周方芳.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7]张丽霞.初中生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8]葛广昱,余嘉元等.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学业水平的关系研究[J]. 赣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9]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开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