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丽江小学“家、校、学三维德育课程”的实践分析
范文

    蔡英

    

    【摘 要】家庭、学校、学生的共同合作能有效促进德育目标达成。介绍了“家、校、学三维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并结合广州市丽江小学的成功经验描述了三维德育课堂具体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关键词】家校合作;三维德育课程;课程设计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家庭承担着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主要任务,学校承担着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任务。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研究开始重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作。尤其是在德育领域,学生情感、人际、公德、态度、价值观、美育的形成与其生活经验有直接的关系,在学校以外,学生还有广阔的生活空间,家校合作开展体系化的德育课堂就显得更加重要。基于家校合作的理念,我们在广州市番禺区丽江小学开展了名为“家、校、学三维德育课程”的家校合作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三维德育课程简介

    “三维德育课程”理论认为,德育课程主要有三个参与角色,分别是教师、家长、学生,三个角色构成了德育课程目标的三维,简称“家、校、学三维”。三维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人际、美德的共识。不同于传统教师传授教化美德知识的品德课堂,三维德育课程强调三维角色平等与共同成长,教师是三维角色里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组织激发家长和学生思考德育目标,家长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实践德育目标,同时与子女获得德育上的共同成长。三维德育课程强调家长和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每一维角色在德育课程目标达成上都有同等的任务。由于强调了三维角色的平等性,三维德育课程的课堂观自然也作了相应的延伸,三维德育课程理论认为,与传统的“教室课堂”相比,德育课堂还应延伸至“家庭课堂”、“公共领域课堂”,只有空间上的三维相互合作,德育才能取得成功。所谓三维德育课程就是指家庭、学校、学生合作在各领域展开的德育课程内容,是家校合作理论在德育领域的具体实践。

    二、三维德育课程的设计

    基于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三维德育课程理论,我们设计了三维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课程目标,我们根据这一目标重新确立了家长与教师在三维德育课程里的角色与分目标。与传统的课程目标不同,三维德育课程还确定了家长与教师参与课程的三维目标。

    根据“家——校——学”这三个角色维度的目标设计,我们确定了课程实施的具体流程:

    1. 学期开始前,由学校制定各年级的德育总目标。学校根据学生年龄段与教育部课程标准为各年级确立了本学期的德育重点。例如,一年级学会礼貌用语,二年级学会尊重同学,三年级学会帮助同学,四年级学会聆听他人等。

    2. 由各班级执教教师根据年级目标和本班学生特点制定本班级学期目标。要求执教教师出具本班学生性格分析报告,明确一些不良习惯的改进目标。

    3. 召开“家长——教师研讨会”,由执教教师与家长协商本班级德育目标的调整,确定本班学生本学期的德育方案。

    4. 由执教教师将德育方案上报学校,学校组织专家对班级学期德育方案评估。

    5. 执教教师根据评估方案再次召开家长研讨会,与家长共同确认本学期德育课程目标的角色分工。

    6. 执教教师制定班级德育课程实施细节,明确教师、家长、学校的义务,分发告知各方。

    7. 按照实施细则实施三维德育课程。

    三、案例

    三维德育课程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面结合实际案例来说明三维德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以我校五年级(1)班为例:

    2013年秋季学期,学校为五年级制定的德育总目标是:学生要了解公共场所的基本公德,学会欣赏与赞美他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运用沟通解决人际问题。

    随后,五年级(1)班德育执教老师出具了本班学生性格报告,报告的大致内容为:(1)自我中心性格明显;(2)部分学生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针对同学有挑毛病、看不惯的现象;(3)存在嘲笑有缺陷同学的现象;(4)有打架、欺负女同学的现象存在;(5)本班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公共场所的一些基本公德,但尚未理解为何需要这些公德,还不能形成稳定的信念。

    执教教师确立了本班的学期德育目标:重点是解决自我中心倾向导致的人际焦虑问题,让学生走出自己的世界,尝试去欣赏他人,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其次为理解公共场所为何需要公德,学会鼓励有缺陷的同学。

    执教教师将德育目标细化为具体实施方案后,召开了家长研讨会。家长研讨会调整了目标,并协商确认了本学期的“家、校、学”三维角色的任务。其中,家长的任务为:避免溺爱和只关心自己的子女,本学期内,家长至少要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帮助其他同学3次;家长需参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形成家长学习小组,家长以身示范教育子女合作的意义;家长要鼓励子女与其他同学分享快乐;赞美子女的努力不赞美自己子女的天赋;带领子女体验公共场所的公德3次;帮助子女鼓励有缺陷的同学。

    教师的任务为:利用德育课堂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帮助同学的机会;布置德育任务,组织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为家长和学生联系公共场所资源供家长与学生体验公德;营造鼓励有缺陷学生的氛围;讲解公德的基本意义;组织学生依次开展“认识自己”、“我欣赏你”、“给他掌声”、“谢谢你们”、“你是怎么想的”等小组活动。

    随后,五年级(1)班设计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

    “爸爸,送送我同学计划”,家长帮忙接送同学两次;

    “做一天清洁工计划”,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清洁工打扫公共场所的辛劳;

    “做一天小交警计划”,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交通引导员工作;

    “一起画蓝天计划”,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家长小组与学生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画作;

    “给同学的小礼物”,家长与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小礼物,送给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缺陷的同学、值得鼓励的同学;

    “认识自己活动”,教师在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

    “我欣赏你活动”,教师组织以鼓励为主题的班级德育活动;

    “给他掌声活动”,每星期德育课堂引导学生表扬为同学和他人做出贡献的行为,表扬努力改进自己的同学;

    “谢谢你们活动”,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恩身边的人的活动;

    “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聆听他人,从他人角度考虑的小组活动。

    实施了这一系列课程计划后,五年级(1)班的学生风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嘲笑有缺陷同学的现象基本上被杜绝,有缺陷的同学还得到了来自不同家长和同学的帮助和鼓励;与家长共同体验公德之后,学生基本上能说出遵守一些公德的基本意义,并通过作文表达;帮助接送他人的孩子形成了班级风气,家长之间互相帮忙的平均次数超过了学期预定目标;学生能及时发现并说出自己的缺点,能说出其他同学值得欣赏之处。

    四、小结

    三维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是家校合作,课程理念认为,家庭与学校是学生德育成长的两个最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两个场所的优势,合作互补以达成德育目标。同时,课程理念认为,家长、教师、学生在德育目标完成过程中角色不同,但承担着同样的任务,课程设计要充分调动三个角色,使每一个角色在德育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教师发现问题,确定目标,计划课程,组织实施,家长通过沟通与教师达成共识,将家庭课堂、公共场合课堂、传统课堂结合起来,设计能使三个课堂充分参与德育成长的任务,确保学生、家长、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和方法上达到德育的共同成长。

    [*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校本家长助教体系促进社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编号:12B83)的研究成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