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念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范文 | 黄树楠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重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利用积极的心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幸福感。本文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分析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并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树立教师积极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课堂教学;培养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的运用学科,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与消极和病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期望人们用美好的事物代替不幸和烦恼,鼓励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最终寻找到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这三方面。在这一主题上,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在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本性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科知识在学生的积极体验中潜移默化,使学生们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课堂教学的力量,促进学生的茁壮成长。 二、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失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制约学生积极性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由教师引导和教育,所以教师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学生及外界环境的因素是矛盾的次要因素。下面对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因进行分析。 1. 教师的原因 1.1 教师的态度 教师对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反应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而且通过这种思想和行为在学生心理产生效应。在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备课与学生观。教学实践表明,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充分备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相反,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自然讲课空洞苍白,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很低。此外,教师的学生观是否端正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目前,不少教师把教学当成是一种赚钱的工作,对工作没有投入激情,对学生没有多加关心。这样的教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对待学生,很少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只关心“优等生”,冷落“后进生”,而是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 1.2 教学观念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师生关系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关系,而是树立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但是许多教师习惯于以教师为主体,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一步到位,大搞题海战术,同时也不敢轻易将课堂还给学生,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之下的课堂必然促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仅仅带着一双耳朵在听,带着一双手在记,带着一张嘴在背,消极地学,机械地用。这样的教学哪能让学生感到快乐、有学习的冲动和求知的欲望? 2. 学生自身的原因 2.1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充分地发挥他们智力效应,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美国著名的教授希尔说:“造就人类的成就,除了能力外,还有一种催化剂,就是态度。当我们的态度正确时,能力便能发挥到极致,自然也就有好成绩出现。”根据现有的文献数据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在经历学习热情高涨后,进入了一个停滞期,甚至有些同学发现自己努力学习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信心有所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下降。此外,由于各个学科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学生自认为比较难的课程则出现畏难的情绪,对于困难没有全力进取的勇气,面对挫折没有知难而上的精神。 2.2 学习能力 对中小学学生而言,学习能力是与学校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组能力。研究表明,能够一直全神贯注,紧跟老师思路的同学所占比例在8%-17%之内,而经常开小差,甚至不听课的学生占多数。同时,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未想过突破学科瓶颈,学习能力很差,缺乏主动性,在学习上急需教师的指导。但由于找老师相对困难,一半多的学生则会选择向同学求助,愿意向老师请求帮助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教学 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为了更好的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关注孩子的持久发展,必须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未来的课堂教育,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面对课堂。因此本文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小学课堂教学,希望会给中小学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避免上述状况的重新出现。 1.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积极的学习情绪。所以,我们应从心理出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用一种和谐的心理对待学习。 1.1 创设多样的课堂活动 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的参与各项课堂教学活动,在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活动或探究实验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包括小游戏、小实验。安排学生成果展示墙和展示橱窗,用于展出学生的活动成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非常有效。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运用也同样有法,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1.2 创造学生的成功体验 新课程非常注重让每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个儿童的潜力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必要的步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与完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多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1.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创造力并非与生俱来的才能而是一种源于认知的脑力活动,具有特定的生理激活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2. 树立教师积极的教学观念 2.1 教师应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工作。 教师总是被比喻为园丁、蜡烛,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其语言、衣着、体态、眼神无一不会影响着学生。但近几年,在贫富差距、金钱诱惑、教育体制之下,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心存不满,觉得收入太少,压力太大,相应的在教学上也少用了几分心思。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的老师才会用心设计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无意识的维护。 2.2 教师应多用积极的语言。 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听激励性的话,学生也是需要多进行表扬,多说些激励性的话,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少用、慎用批评语言,会促进学生自信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授课时运用丰富多样的积极语言,对学生优点的肯定可以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而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高效地学习,保持积极的进取心。 2.3 教师应科学认识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长远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圆满生活做准备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的能力、品德、人格的全面发展更值得我们用心关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