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生“数感”培养方法的思考
范文

    宣峰

    (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小学,绍兴312000)

    【摘 要】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利用数学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数感培养;生活化;倾听交流;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在具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特别重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结合生活,建立数感

    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建立数感。

    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内容。因此,在认数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生活中的数”搜集活动,即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数,在课堂上交流。如信封上的邮编、电话号码、门牌号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而且要学会用数去描述和交流,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又因为“数感”主要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

    比如,认识“0”时,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会高涨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倾听交流,优化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心智技能,它与学生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总是对自己熟悉的对象特别敏感,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作出选择和反应。因此,让学生讨论,可以起到互相启发、共同进步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个运动员跑100米的时间为10.4秒,要估计这位运动员跑1万米所用的时间,小明用“10.4×100”来估计,那么这位运动员大约要用18分钟,你认为合理吗?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出现了三种情况:一种认为合理,因为1万米里有100个100米,用10.4×100=1040(秒),1040秒约等于18分;一种认为不合理,因为不管是常人还是运动员,跑1万米不可能总保持这个速度;还有一种补充说题目中说跑1万米并没有说一次性跑完,如果是训练,运动员中途休息,就可以这样估计了。学生在解决此问题时,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密地考虑到各个方面,从而在讨论交流中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样,学生如能经常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讨论交流,思考问题就不会如片段中那样片面了。

    同时孩子要学会倾听,因为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了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动手操作,发展数感

    儿童的双手是个宝,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手指与大脑的联系最为密切,脑指揮手,手教会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同时动手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短程基础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而且学生也最喜欢动手,调查表明,动手操作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

    例如,在学生对6-10的加减法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安排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实践活动:投掷游戏。即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站在1米线外往筐里投小球,并做好记录,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①投掷前,先让学生猜一猜能不能投进,从而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不确定性。

    ②比赛时,每组选一个同学用画圈或画的形式作记录,然后根据所做的记录提一些数学问题(如减法、加法等)。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初步的统计知识,并从中获得简单的统计结果。

    ③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自我反思。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而且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运用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了数感。

    四、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学生懂得通过自身的理解,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升华。

    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有位老师设置了如下题目:

    (1)再现改写成24时计时法后的电视节目时间表。

    7:30 金色年华

    9:00 动画城

    ……

    13:00 儿童英语

    19:04 小鬼当家

    19:30 阳光剧院

    21:00 电视新闻

    (2)选择:

    ①《小鬼当家》节目最多可以播放多少时间?

    A.20分 B.30分钟 C.26分钟

    ②从《动画城》节目开始到《阳光剧院》节目开始经过了多少时间?

    A.12小时 B.10小时30分 C.10小时10分

    ③星期六,小明7:30起床,他想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最多还有多少时间?

    ④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脸(5分钟)、烧早饭(10分钟)、听早新闻(10分钟)、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年华》节目吗?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

    生1:不能准时看,因为完成这些事要25分钟。

    生2:电视里要播放广告,小明有可能准时收看。

    生3:万一没有广告呢?我想可以在烧早饭时刷牙、洗脸,这样节约了5分钟,小明就能准时收看了。

    生4:可以在烧早饭的同时听早新闻。

    生5:可以边烧早饭,边听早新闻、边刷牙洗脸。

    ……

    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同理,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需要用较长时间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它——《课程标准》大家谈[J].数学教育学报,2002(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吴文凯.把握讨论时机[J].小学教学研究,2003(07).

    [4]滕发祥.数感及其教育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