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范文

    凌燕梅

    【摘 要】对联是传承了一千余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同时还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不仅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抒情,表达壮志。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对联,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传承;运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发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在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对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开好了,学生会热情百倍,积极配合;开不好,学生会扫兴不说,还不能有机配合,以致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培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导入的激趣性。

    传承了一千余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对联,已积累了众多的对联趣话。由此,在综合性活动中凡是要进行对联的渗透与融入时,笔者便以介绍对联趣话为切入点,让一个个有趣的对联故事深入学生的心灵,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一则:宋人吕蒙正,有一年过春节,他在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这副对联招来了众人的围观,人们初看,认为是副对联没有水平,但仔细一想,却觉得妙不可言,其含义是:缺一(衣),少十(食),无东西。它巧妙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在这一简明而寓意深长的对联中,学生了解到对联的作用与魅力,产生了乐意听讲的念头。

    通过对联的趣谈,学生不仅对对联产生了兴趣,同时还认识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不仅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抒情,表达壮志。可见,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这还真正应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二、在作家介绍中品味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能产生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起到积极的诱导作用。有些对联对过去的生活,历史上的名人作出了精确的概括,且形式短小,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如在学习“日积月累”中的《沁园春·雪》时,用对联对毛泽东作这样的介绍及评价:“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此嵌字对联言简意赅,很大气,高度颂扬了政治家的伟大气势和非凡抱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又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笔者用“青山含悲声声泪,声声呼总理;碧水长歌字字血,字字哭忠魂”作开场白介绍了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探寻周总理为何如此深得人心。并用“千秋青史,不忍归去;寸草春晖,难报恩来”作课文的结尾,展现这样的好总理是何其值得人民的爱戴。“寸草春晖”让学生油然回忆起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扩大了作品的容量,让学生理解人民对周恩来总理是何等的热爱。时间距离拉近了,新世纪的学生终于体会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大众的情感。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对联艺术中去,笔者以综合性活动为切入点,领略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完“对对子”后,笔者发现班中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津津乐道。于是想:何不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同学玩一回对对子的游戏。哪怕让学生对此稍稍有个印象也好。笔者把对对子的概念作了粗浅通俗的解释,并简介了几副趣联,之后,对对子的活动就开始了。笔者说“关门”,同学们对“开门”。笔者说“静悄悄”,学生答“乱糟糟”,不由得暗自叹服。笔者信手拈来,以“门前碧水”为上联,生以“屋后青山”为下联,有味道。笔者说“细雨蒙蒙”,学生对以“大雪飘飘”,真妙不可言。笔者拍案连说三字:“妙。妙。妙。”没想到也有学生也连对三字:“巧。巧。巧。”引得全班同学声声称赞。一下子,学生们对于“对对子”这一傳统文化传承得很是接地气了。

    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日积月累”的对联教学部分进行了“对联知识大比拼”的活动,真正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兴趣。在活动前,笔者利用了两周的教学时间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对联知识,从而使学生有了知识准备,继而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搜集对联的资料,使活动切实、顺利地开展。

    在活动汇报中,各个小组惊喜地向老师展示了他们的搜集成果:1. 对联寻根组(展示对联的不同版本的起源故事);2. 对联学法组(展示对联特点的口诀歌);3. 对联趣谈组(表演趣联故事:苏东坡愧改对联);4. 对联欣赏组(展示搜集的春联和楹联);5. 对联交流组(展示搜集的婚联、挽联、寿联);6. 对联竞猜组(猜对联的游戏)。各个小组的出色表现不得不让笔者大为感叹,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表演天分真不可小看。

    四、在传承中发挥对联的辐射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一系列的传承活动,能使语文教学与对联文化有更大的空间与辐射面。笔者切实规划(见下表),并努力实践,相信在这一传承下,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定能发光发热。

    对联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赵玉秀.语文教学中对联运用的尝试[J].学苑教育,2011(14).

    [2]郭孟华.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丝绸之路,2011(08).[3]邓政阳.有效运用对联无限融入国粹——例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1(08).

    [4]尹继兰.对联与语文教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0:37